要回应共享充电宝的两个质疑,这几个难题必须解决

36氪 / 2019年01月22日 14:36

手机

编者按:本文作者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专栏作家。

充电宝项目,业界还有诸多质疑。作为一个长久思考这个项目,拥有设备、方法、商业模式专利,正在寻求合作的人,我的问答是肯定的。

质疑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首先是电池的发展使得充电宝项目没有必要。

实际上,几乎每周都有电池技术突破的报道,但从实验室到商业化,还有成本、安全等多重困难。从1995年人类发明锂电池,30过去,并没有发生飞跃性的突破。这是因为包含快充在内的电池技术,都是基于古老的化学,而越古老的原理就越难突破。至于无线充电,目前对距离、位置的要求还很严格,必须手机保持在一个固定位置。离随意走动、舒服的躺着就能充电的预期还很远。

电池技术的另一面,则是无尽的移动能源需求。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现在电池刚好处于瓶颈才有续航问题,而是基于现在的电池性能,手机功能才被折中设计成现在的样子,刚好马马虎虎用一天。电量是因,手机功能是果。电池发展,手机功耗也会随之提升。VR、4K、手机投影、激光虚拟键盘、AI、手机电脑化、折叠屏,会在未来蚕食掉电池发展的每一滴增量。

另一个方面的质疑源于商业角度:充电宝人人都可带一个,不是刚需。

实际上,新市场的产生,从来不是看是否已有解决方案,而是新方案带来的效用增量与成本增量之比。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已有方案很多,但共享单车的效用/成本提升很大。外出喝水,以前的方案是出门带水壶,但现在却是买水喝。共享充电宝带来的效用的确不如共享单车,但只要在方便性与成本上降到足够低,效用与成本之比越过有效需求的门槛,仍可是一个有效需求的新市场。这就如同人都会带钱包,钱包也不重,但无现金化足够方便、低价,模式就可以成立。

更何况,充电宝项目的远景绝非充电宝本身。当充电宝网络遍布城市,就会反过来影响手机、笔记本、可穿戴设备、还有玩具、飞行器、相机等的设计,进而演变成为一种兼容同类各种电器的标准化电池。谷歌眼镜曾设想用5号干电池作为能源,正是因为干电池随处可得。三星放弃了可换电池设计,但如果有标准化电池网络作为支撑呢?标准化电池网络,正是我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对手机厂而言,这不仅意味着续航,也意味着更多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意味着更多的新硬件、新应用有了可能,如可加热的奶瓶。所以,充电宝项目可能成为独角兽。

目前市面上的项目,可以分为小场景的桌面充电宝模式、驻店小机柜模式,大场景的公共场所大机柜,这三种模式。但这些模式存在严重问题,未来甚至会使得新行业无法发展,这里先谈谈那些可以被解决的问题。

第一,桌面式充电宝、驻店小机柜模式与渠道利益冲突。餐饮是小场景的最常见渠道。餐饮业在点单时决定消费额,延长在店时间很难引发新消费。所以,餐饮店并不期待客人留得越久越好,而是希望客人点得多,吃得快,提高翻台率。充电宝的引入却很可能损害翻台率,客人边吃边玩手机,吃得慢,甚至吃完了还在玩手机。一桌客人,多延误10-20分钟,积累起来,会损害翻台率,很可能导致排队的客人离开。其实道理很简单,麦当劳、星巴克这样的高度专业连锁餐饮不提供插座,就证明充电并非好事。餐饮老板迟早会发现这个问题并要求充电宝补偿损失。根据腾讯的报道,这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但这个补偿,充电宝项目是补不起的,一线城市,一桌利润算200元,一个月哪怕耽误一桌,一个城市布点1万,一个月就是200万。所以很多项目干脆就无视这一块,从而得到一个“理想的”快速回收财务模型。那么,大场景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第二,跛足的大场景。整个行业的发展,在于培养消费者不带充电宝的习惯。但仅仅占据餐馆、咖啡厅,是无法达成这个目标的,谷歌眼镜曾设想用干电池,就是因为干电池随处可得。所以,一定要有大场景。大场景中人流量更大,且在移动,很难有替代方案。根据媒体报道,几种模式中,大机柜的数据相对更好就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撇开还得买线这些容易解决的问题,大机柜模式缺乏切入小场景的办法,仍是跛足的。其实,人还未进入餐馆、咖啡馆这些小场景之前,是处于大场景之中的,如果有充电需求,就会被拦截。从这个角度,大场景有“居高临下”的优势。但大场景如何把优势变现,切入小场景,甚至切入街边杂货店、报摊等微场景?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有办法可以解决的。

第三,冒烟的大机柜。大场景还有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燃烧。如同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也会被滥用,震动、掉落、高低温、潮湿、进水、发霉、异物等,工况非常糟糕,这会加大充电时的燃烧风险。如果按一个城市每天30万次,一年一亿次充电计算,燃烧、冒烟就必然是经常性事件。对于小机柜,有人值守还好一些,但公共场所的大机柜冒烟,对监管、舆论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说完了各个模式的问题,再来说说共同问题。

第四,昂贵的布点与分发。卖干电池、卖可乐、卖香烟,有硬件成本吗?没有。但桌面充电宝,一个店布置5个,每个300元,就需要1500元的硬件成本。小机柜一个点需要2000元的机柜成本。按1万个点计算,就是1500万到2000万的硬件。这还仅仅考虑硬件。按前面一个点200元的场地方补偿计,一个月就是200万,一年2400万。

再来看大场景。一台大柜机40个机位,4小时充满一次,从早7点到晚10点,可以提供的充电宝最多为160台,考虑不可能刚充满就被拿走,实际提供数量打个八折,120次左右。如果一天提供30万次,需2500台机柜,一台3万,就是7500万。场地租金参照自动售货机保守每台1000元,一个月就是250万,一年3000万。显然,较低的存储密度,导致了布点成本太高。其实,在物联网的支持下,完全可以有更低成本的玩法。

第五,流量变现。公认充电宝项目是一个引流项目,但现在却遭遇困难。桌面充电宝的广告对于坐下来的人而言,占据了桌面,是一个侵入式的存在。小机柜在收银台处,几乎在视线之外,而现有大机柜屏幕太小。更重要的是,广告明显,则场地方会索要更高的场地费。相对而言,充电宝属于消费者的私密空间,与场地方无关,但在现有的几个模式下,充电宝本身无法完成广告作用。

第六,无法区别定价。对于一个充电宝网络而言,量由10万增加到30万、50万,收益增加3倍、5倍,但成本增涨并不是很多。所以,把剩余20-50%的电量的用户纳入进来是非常重要的。但不同的电量意味着不同的需求刚性。手机剩余50%的电,愿意充一下,以防万一,但未必愿意付费。手机仅有5%的电的人,急需充电,甚至愿意付2块、3块。所以,只有做到区别定价,才能同时获得两类用户,两份收入。实际上,区别定价是典型的价格歧视,可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剩余,简单的说,可以向价格不敏感者、刚需者收高价,而对价格敏感者、需求不强烈者收低价,甚至采取流量换取免费的方式。所以,区别定价,既可以增加收益,又可以增加用户量。但是,目前所有的项目均无法做到区别定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区别定价,很可能是大场景强势切入小场景的一个有效办法,但显然,再也不能是一个点2000块的硬件成本了。

第七,潮汐与体验。根据腾讯的报道,目前的故障率已非常高了,这是由于充电宝处于“放出去无法管”的失控状态。不仅如此,这还导致充电宝存在信息安全隐患,影响体验,以及更严重的充电宝潮汐现象。充电宝潮汐,整体上会是市区、CBD借,郊区、居民区还。放出去不管,是无法应对这些问题的。

充电宝项目,必须之重很难避免。先做得重一些,反而会发现变轻了。从这个角度,以上问题,有一个一揽子办法可以完美解决。

互联网的下半场的玩法已经在变了,迹象已很明显。百团大战时代,纯软件,任何玩法,一夜之间就可以模仿,没有专利纠纷。滴滴时代,虽已研发专用硬件,但仍没有专利纠纷。到了共享单车时代,专利之争出现在行业发展之后,但已有叫停IPO的威力。而到了充电宝项目,项目未热专利先动。专利纠纷的出现,是因为重资产、重设备,不再是纯软件。这个现象的另外一个意味是:船大难调头,在专利的支持下,好的模式,可以有后发优势,收割市场培育消费者的成果。

责任编辑: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