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类图书馆信息化服务特色研究》

中国新通信 / 2019年01月09日 19:42

手机

书馆信息化建设

张欣+张立红

【摘要】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传统图书馆的工作带来了勃勃生机。南京博物院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博单位,其图书馆目前的工作重点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载体平台,以宣传优秀的图书文化为核心,以图书资料库为落脚点,以普通大众和研究人员为服务对象,努力将新媒体以最便捷的方式融入到博物院所属图书馆的工作之中。

【关键词】 图书馆 信息化服务 特色研究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第二大博物馆,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占地7万余平方米,是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图书馆创立于1933年,至1947年時就初具规模,是一个具备文博专业特色的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料非常丰富,专业性极强,自建国前至今收藏了大量的中西方文献、图书和资料,藏品时间跨越一个多世纪,反映了各个时期国内外博物馆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在图书馆界独树一帜。南京博物院图书馆作为文博单位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的特殊部门,其藏书和资料主要为博物馆专业人员的考古研究、文物保护、陈列展览、民俗研究、古建筑研究、文物鉴定、学术研究等业务工作提供服务,是一座地区性多学科的文博专业图书馆。自1933年国民政府将南迁古物陈列所的善本古籍5000余册及北平历史博物馆许多珍贵文献典籍并入中央博物院至今,2016年底,图书馆馆藏资料图书已达400000余册(件)。

鉴于南京博物院深厚的历史人文条件,其藏品享誉海内外学术界。现今,南京博物院图书馆由公共阅读库、期刊库、院内出版物库、资料库、古籍库等库区组成,既有一般公共图书馆的中外图书、图册、各类出版物,也包含了大量的地方文献、民国文献、民国资料和古籍善本,藏书结构复杂,具备自己的特色,这为图书馆的信息化提出了更高标准更细致化的要求。

一、图书馆信息的网络化发展

电子阅览室的建立和公共数据库的引进是图书馆的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发展和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方式,其日常运行、管理和可持续性服务是现代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突破传统的电子阅览室仅有的上网功能,如何结合本馆特色,更多元化、多层次的利用网络技术服务读者,完善促进电子阅区览持续、有效的服务,是我们需要探索的方向。

公共数据库的引进在极大的程度上补充了图书馆的藏书库存容量,为库区提供了无限空间。通过这种现代技术媒体和网络通讯来加速图书情报内容的传递和利用,可最大程度上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具有高效用、密集化的特点,读者可在最大程度上更准确快捷地浏览到急需有用的信息,解决了在信息化时代传统上架图书资料信息的局限性。

南京博物院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大背景下,立足本馆现状,对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公共数据库的引进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南博图书馆与相关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馆际资源共享,整合完成并推出电子阅览系统,让读者在范围内的计算机终端任意检索、阅读、下载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在内的中国中文学术期刊、论文、报纸网络数据库,大大提高了服务的质量与效率。16年1月,本馆对公共电子阅读区进行了设备提升和改造,配置了DellR710服务器和多台网络一体机、投影仪、扫描打印设备,引进了大量的网络电子期刊库、电子古籍库。网络一体机可通过配置,定制电子阅览室的资源导航软件,配备好文字识别、图形处理、扫描打印驱动等软件,读者可浏览包括图书资源、报纸资源、资料库资源、文化信息等各大信息板块。本馆实现全馆WIFI覆盖,为“有线+无线”立体式网络提供保障。这样,读者既可以使用位于公共电子阅览区配备的网络一体机,也可自主选择自带的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笔记本等设备来自助查阅实体库区的藏书和位置,更可以通过资源导航软件共享本馆获得授权的海量的网络图书期刊库等各类电子资源。我们后期将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扩大共享信息图书资源库,探索全方位多层次的图书馆数字化发展方向。

二、旧藏善本古籍等文献资料的信息化处理

南京博物院的古籍库和民国资料库现存有大量的善本古籍,民国文书、来往信函、文物挖掘日记、照片、底片等,内容相对分散,且年代跨度大,大多仅仅直接存放于资料袋中,没有案卷及文件级标题,给馆藏历史资料的查询和借阅带来了诸多不便。由于善本古籍的唯一性,如何在不反复损伤这批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将这批珍贵的文献资料最大程度服务于研究人员,将“保护”和“利用”有效地结合起来,是南京博物院图书馆一直致力努力的方向。

珍稀的文献资源有其唯一和不可复制性,传统图书馆视其为宝,出于保护的需要仅用于收藏、陈列,仅对特定的极其有限的研究人员开放。在这种传统观念的支配下,一批真正有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的文献不能得到有效的展现,很大程度上影响并阻碍了专业学术研究。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阻碍了珍贵资料的利用,以藏为主的主要工作流程需要顺应数字化发展的大趋势。实体文献资料的信息化建设包含了信息的获取、存储、组织和处理。将文字和图形转化为数字化的存储及利用,是实现珍贵资料再生性保护的有效且必要的手段。

2016年,按照构建现代化图书资料管理体系的要求,结合南京博物院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围绕服务科学发展,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本馆对院内1920年至今的现存资料进行分类、装裱、整理、著录、归档等统一操作,同时建设资料管理系统,是南京博物院图书资料室的信息化事业与社会信息化协调发展,资料管理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后期,我们有计划将进一步细化数字化保护手段,针对利用率高的文献资料,将语言文字和图形符号转化为计算机数字符号,进行全文扫描,全文文本化,同时实现文本和图像的对比,争取早日达成文献资料库的全文检索、复制功能,让数字化后的资料尽量保持其原貌,避免人为的反复利用造成损伤,同时又为研究人员缩短研究周期,提高研究效率,有效实现珍稀文献资源的深度开发,

三、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服务提升

2005年,南京博物院信息中心与图书馆合作开发完成了基于网络,采用B/S结构的“南博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由此南博院藏图书管理全面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该系统是根据南京博物院图书管理流程所定制研发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可完成图书管理业务中的信息登录、信息查询、信息管理、单据输出、账号管理等多项操作,同时可针对图书借阅、归还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和管理。2010年,图书馆引进图书信息化管理工作模式,开始采用“力博”图书管理系统作为图书管理的统一工具,同时完成新老系统的资源对接。南京博物院图书馆的信息处理软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由实验开发阶段发展到集成化阶段,现今已进入到集成化向网络化发展的初步阶段。传统的主要以采、编、流、检作为软件应用的基本组成为读者服务的方式逐步演化为更丰富的各大模块的集合,将办公自动化、全文检索、数据库服务、网上读书、在线交流等融合起来。南博图书馆的信息处理软件经过一系列的升级更新,在保留、扩展、加强传统图书馆借阅信息处理的基础上,通过增强网络信息咨询和信息检索功能实现了多层次的发展。目前在用的软件网络平台包括阅读管理系统、连续出版物管理系统、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采编中心、读者服务中心、数字图书资源库、个人图书馆等。

南京博物院图书馆重视信息建设,传统的收藏观念也发生了革新。南京博物院图书馆具备特色化和专业化,在学科重点和文献类型方面一直保有自身的馆藏特色,这些特色资源也将建立起完善的资源保障体系实现社会资源共享,本着节约公共资源的原则,为建设统一的公共检索平台,整合各成员馆资源为读者服务做好积极的准备。

四、更多的信息传播、教育及文化娱乐功能

新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也在不断的革新中。当今图书馆的定位不再仅仅是图书期刊借阅的资源中心,更要丰富其教育、文化、娱乐的服务功能,满足读者的多元需求。圖书馆作为公众的交流中心,除了传统的借书还书,也可提供上网数字资源服务,利用多媒体设备,举办公共讲座、知识培训,开展公共活动,更深层次、多角度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读者可在图书馆、自己的办公室、教室、实验室甚至家中利用电子阅读器或互联网计算机查询图书馆数据库中含有图像、声音的数据资源,阅读、打印、存储。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从参考咨询服务向嵌入式服务转变,深入到科研工作、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开发服务新领域。

五、图书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图书馆网络信息化发展迅速,其合理应用与图书馆的人才培养息息相关。丰富的资源,不断优化的网络体系和共建共享的网络大环境,使大多数图书馆员虽不需要成为特别的信息专家,但必须掌握了包含计算机软硬件的使用基础和信息服务能力的信息技术,才能熟练操作包括多媒体机、服务器、服务后台等在内的大量的数字化软硬件设备。南京南博物院图书馆重视信息化人才培养,定期开展计算机软硬件使用培训,通过不间断的学习,达到熟练应用以完成日常工作。

服务是体现图书馆所有信息资源活动的价值所在。信息服务能力对于图书馆员至关重要,南京博物院图书馆与南京博物院信息中心于2009年合并为南京博物院图书信息部,图书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有效融合为图书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人才支持,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去进行信息的发掘,对网络服务器、存储设备、交换机、数据安全保障设备、检索和阅读的终端设备进行建设和维护,创新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完善了数据服务平台,提高了图书馆的自动化服务水平,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 考 文 献

[1]方敏.数字化古籍利用策略研究[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12,(02):1-3+21.

[2]陈军.对图书馆信息化的认识[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4,(03):44-48.

[3]张开选.信息化与图书馆现代化[J].现代情报,2006,(05):15-17.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