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5智能系统助力智能工厂新模式

中国科技纵横 / 2019年01月04日 20:32

手机

智能印刷工厂系统模型-印刷智能工厂助力中国从印刷大国走向印刷...

王天宇+张金军+柏杉

摘 要:随着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提出,新一轮的工业改革拉开序幕。而传统的生产企业正面临各种的挑战,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生产模式早已不适合现在的生产要求,传统工厂升级为智能工厂成为未来的趋势,通过对智能工厂的架构分析与i5智能系统的说明,明确了i5智能系统对于智能工厂的搭建起到了促进作用,并展望未来会有大量的搭载i5智能系统的智能工厂兴起。

关键词:智能工厂;i5智能系统;云制造

中图分类号:TE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0-0041-02

1 智能工厂的概念与新模式

1.1 建设智能工厂的战略意义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移动应用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工业革命开始提上日程,工业转型开始进入实质阶段。推进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智能工厂建设,既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发展目标的主攻方向,是中国迈进世界强国大门的金钥匙。

而传统的生产企业正面临各种的挑战,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生产模式早已不适合现在的生产要求,具体表现为:现场库存居高不下,仓库与生产现场脱节;无法实现订单物料盘点;无法实现全面可追溯管理;工序流程无法实现防呆管控;人力成本过高,企业招工困难;设备生产咨询无法即时分析、处理;ERP无法管控生产过程;常出现错料重大品质事故等等。

既然企业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是否有一种方式可以突破目前的生产瓶颈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版的工业4.0“中国2025规划”横空出世,将制造业分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第一步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迈入制造强国的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强国中等水平。第三步到2045年,到建国100周年时,中国制造业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要实现这一目标,智能工厂在制造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智能工厂是在数字化工厂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提高生产过程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人工干预,以及合理计划排产。同时集智能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于一体,构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舒适的人性化工厂。其本质是人机有效交互,它把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更新,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从而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研制周期,实现批量定制化生产,其中包含了企业上层ERP资源计划管理,SFC生产底层控制和MES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等。

1.2 智能工厂的系统架构

智能制造包含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知识库,具有自学习功能,还有搜集与理解环境信息和自身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和规划自身行为的能力。

系统架构自下向上分为五层,其中:

(1)设备层:包括传感器、仪器仪表、条码、射频识别、数控机床、机器人等感知和执行单元;

(2)控制层: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工业无线控制系统(WIA)等;

(3)管理层:由控制车间/工厂进行生产的系统所构成,主要包括制造执行系统(MES),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PLM)等;

(4)企业层:由企业的生产计划、采购管理、销售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等信息化系统所构成,实现企业生产的整体管控,主要包括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等;

(5)网络层:由产业链上不同企业通过互联网共享信息实现协同研发、配套生产、物流配送、制造服务等。

1.3 智能工厂的搭建思路

将这五层系统架构串起来,即是智能工厂。以数字化车间为方向的离散制造为例:在数字化车间中,车间/工厂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均已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规划、生产、运营全流程数字化管理;采用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设计和工艺路线仿真、可靠性评价等先进技术;产品信息能够贯穿于设计、制造、质量、物流等环节,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建立了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系统(SCADA),能充分采集生产现场信息,并与车间制造执行系统实现数据集成和分析;建立了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全过程闭环管理,并与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集成;建立了车间级的工业通信网络。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

了解了搭建智能工厂的大致步骤还不够,一些基础问题不能解决,还是不能实现真正的智能制造。而车间底层控制是智能工厂的基础,如何将车间底层控制做好是搭建智能工厂的关键,这就要提到沈阳机床集团自主研发的i5智能机床操作系统。

2 i5智能机床操作系统的优势

i5智能数控系统不仅是机床运动控制器,同时还是工厂网络的智能终端。i5智能数控系统不仅包含工艺支持、特征编程、图形诊断、在线加工过程仿真等智能化功能,同时还实现了操作智能化、编程智能化、维护智能化和管理智能化。如图1所示。

2.1 i5系统的智能化优势

i5数控系统的智能化表现以下几方面:

(1)操作智能化。可通过触摸屏来操作整个系统,机床加工状态时的数据能实时同步到手机或平板电脑,象征着用户“指尖上的工厂”,不论用户在哪里,一机在手即可对设备进行操作、管理、监控,实时传递和交换机床的加工信息。

(2)在线加工仿真。在线工艺仿真系统能够实时模拟机床的加工状态,实现工艺经验的数据积累。进一步可以快速响应用户的工艺支持请求,获得来自互联网上的“工艺大师”的经验支持。

(3)智能补偿。集成有基于数学模型的螺距误差补偿技术,能使i5智能机床达到定位精度5μm,重复定位精度3 μm。

(4)智能诊断。传统数控系统在诊断上反馈的是代码,而i5数控系统反馈的是事件,它能够替代人去查找代码,帮助操作者判断问题所在;可对电机电流进行监控,给维护人员提供数据进行故障分析提供帮助。

(5)智能车间管理。i5数控系统与车间管理系统(WIS)高度集成,记录机床运行的信息,包括使用时间、加工进度、能源消耗等,给车间管理人员提供定单和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还可以把机床的物料消耗、人力成本通过财务体系融合进来,及时归集整个车间的运营成本。

2.2 i5系统的信息化、网络化特点

在互联网条件下,i5数控系统不仅能够实现机床与机床的互联,还是一个能够生成车间管理数据、并与有关部门进行数据交换的网络终端。通过制造过程的“数据透明”,实现制造过程和生产管理的无缝连接。这不仅为了方便加工零件,同时产生服务于管理、财务、生产、销售的实时数据。实现了设备、生产计划、设计、制造、供应链、人力、财务、销售、库存等一系列生产和管理环节的资源整合与信息互联,减少浪费,提高效率。

在数控系统提供“透明”数据的情况下,需要与商业模式相配合的云端平台和云端应用。以沈阳机床集团旗下的iSESOL(i-Smart Engineering & Services On-line,是智能云科公司研发的云制造平台)平台为例,通过i5智能机床的在线信息,iSESOL打造了一套云端产能分享平台(图2),用户可以将闲置产能公示于iSESOL产能平台,有产能需求的用户无需购买设备即可快速获得制造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产能提供方可以利用闲置产能获得收益,产能需求方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制造能力,双方通过分享获得利益最大化。这种制造能力的分享模式将会极大地改变制造业的组织形式,并且充分挖掘社会闲置制造资源,从闲置资源中获得利益最大化。在这样的模式推动下,传统的买卖将会越来越少,甚至消失。不难看出,这一看似微小的变化将能够引发整个制造方式的改变。无疑,这种模式将会成为制造业互联网+的一个重要形式。

2.3 基于iSESOL平台的智能工厂应用框架

基于iSESOL平台的智能机床互联网应用框架(如图3所示)。所有的i5智能设备通过iPort协议接入iSESOL网络,非i5的设备(如OPC UA终端或者MTConnect终端)可以通过iPort网关接人iSESOL网络。类似ERP、MES、远程看板等云端的APP应用通过iSESOL聚合的实时数据和访问接口实现对远程设备的统一访问。iSESOL提供针对不同设备的数据字典映射统一不同设备的访问方式,云端APP只需通过标准的服务或者参数命名即可订阅各类事件和数据信息,实现统一的设备访问。最终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终端安装APP实现对设备的各类互联网应用。

3 结论与展望

通过前文的分析,不难看出,i5智能系统提供了整個车间底层控制的完整规划,是实现智能工厂的基础。它编织了车间网络化管理平台,将生产详细信息资料集中管理保存,它整体化地跟踪和管理生产人员所关心的主要生产过程,实时采集生产底层的各种加工数据并加以统计和分析。这一革命性的系统使得运行车间的工作变得更加简单,有效和有力,并重新定义了整个生产车间的自动化。与数据分摊式的半自动化系统对比起来,i5智能系统是完全的集成系统,它可以共享智能工厂的加工数据,为需要设备加工的每一个客户提供了最新的生产数据,相信不久以后,国内就会建起几十甚至上百个搭载i5智能系统的智能工厂。

参考文献

[1]黄云鹰,朱志浩,樊留群.“互联网+”背景下数控系统发展的新趋势[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6(10):49-52,57.

[2]张曙.智能制造与i5智能机床[D].上海:同济大学,2017.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