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泗州戏传承发展问题的再思考

中国科技纵横 / 2018年12月28日 02:08

手机

宫胜春

摘 要:泗州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传承发展方面虽取得一定成绩,但遭遇到举步维艰的瓶颈。文章剖析了泗州戏面临的难题,尝试从全面振兴、人才培育、剧本创作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办法,使传承发展泗州戏工作柳暗花明、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传承发展;路在脚下;改革进取;焕发活力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5-0236-02

泗州戏,主要流行于安徽北部及苏北、鲁南等地区,与徽剧、庐剧、黄梅戏并称为安徽四大地方剧种。泗州戏与山东、江苏的柳琴戏、淮海戏有着一定血缘关系,被群众誉为“有拉魂的魅力”,所以又名“拉魂腔”。两百多年来,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以其南北交融的风格,婉转动听的唱腔,把明快爽朗、细腻柔情的文化底蕴融化在淮河流域人民的血液里。经过沧海桑田的积淀,泗州戏已经成为淮河人与自然抗争的艺术寄托,成为淮河文化的一面旗帜,成为淮河岸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厚土上的艺术奇葩。

建国以来,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中心的淮河流域泗州戏传人,在淮河文化的养育下,把传承、发展泗州戏做为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几代泗州戏演职员兢兢业业,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唱响泗州戏,唱红泗州戏,为泗州戏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突出成就:

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泗州戏剧院(原名蚌埠市泗州戏剧团)老艺人李宝琴、霍桂霞等人三进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获得了肯定与赞誉。

60年代,在安徽省文化厅的安排下,泗州戏艺人们来到皖南芜湖、安庆、马鞍山、铜陵等地巡回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泗州戏与黄梅戏一起被誉为“南黄北泗”;

近年来,安徽省泗州戏剧院抓住历史发展机遇,为发展泗州戏、扩大泗州戏知名度和影响力作出新的贡献。他们排演的《还牛》、《杀狗劝妻》、《游宫》、《人鬼情》、《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拾棉花》、《昭君出塞》、《板车女孩》等泗州戏剧目,先后在省内外各项大赛中获得大奖,其中一些剧目还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戏曲频道播出;2012年,泗州戏清唱剧《摸花轿》走进北京,登上我国最高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的舞台;2015年,泗州戏《一罐黄金》、《绿皮火车》作为精品剧目参加安徽省惠民工程演出;今年9月,《绿皮火车》将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戏曲汇演。此外,安徽省泗州戏剧院的作品还远赴匈牙利、塞尔维亚、土耳其、泰国、希腊、马耳他等国及香港、澳门地区进行演出,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欢迎。

在泗州戏传承发展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个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爆炸、娱乐多元化的新时代已悄然来到人们面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电视机、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人们的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人们的娱乐工具是手机、ipad、电脑及电视,津津乐道的是美剧、韩剧、宫廷剧及真人秀,而传统戏曲则受到了空前冷遇甚至无视。泗州戏和戏曲国内其它剧种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遭遇到一些令人举步维艰的难题。

1 传承、振兴泗州戏的难题

1.1 地方戏曲重要性逐渐被忽视、被淡化

地方戏曲(包括泗州戏)具有悠久历史、独特魅力和深厚群众基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传统文化艺术薪火相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蚌埠市委市政府对淮河流域地方戏曲——泗州戏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然而,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其他文化消费方式的挤压下,欣赏泗州戏的观众群越来越呈现老龄化、农村化,泗州戏的社会关注度、特别是在中青年人中的关注度逐年成下降态势。毫不夸张地说,目前泗州戏的影响力正在逐年萎缩,泗州戏作为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被忽视、被淡化。如何使泗州戏的传承发展与时俱进,如何使泗州戏排除干扰、继续成为老少咸宜的文化大餐和城市人口的精神食粮,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棘手难题。

1.2 专业人才老化、流失、断层现象严重

泗州戏重要性逐渐被忽视、被淡化,其导致的重要后果是泗州戏专业剧团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不断下滑,其中泗州戏专业人才逐渐老化、外流,人才断层问题尤为严重,已经成为泗州戏传承发展的瓶颈。

以安徽省泗州戏剧院为例。近年来,安徽省泗州戏剧院(以下简称剧院)原有业务能力较强、名气较响的老艺人陆续逝世、退休,新一代领军人物的接班速度明显滞后。目前剧院演员挑大梁的骨干力量多已40多岁,其中有一些还超过了50岁。由于种种原因,骨干中还有一些人离开剧院外流。现在剧院要排演新戏,生旦净末丑几乎行行缺人。有时一场戏连A角都难以凑齐,经常出现有戏无人演的现象。剧院乐队现只有11人,且年龄均偏大,五、六年后他们将陆续退休,到时剧院将面临乐队后继无人的窘境。此外,剧院专业创作人员的配备也不合理,除了必须上台的演员、琴师外,几乎没有专职导演、编剧、作曲等其他主创人员。

人才匮乏、断层问题,日益困扰着安徽省泗州戲剧院。再加上剧院基础设施陈旧,设备老化,一直没有正规的演出场所和舞台,音响、灯光、乐器、服装等在长年流动演出中消耗较大等问题,剧院怎样生存问题已经活生生地摆在面前。在这种情况下,剧院自然没有精力用于传承发展泗州戏,长此以往,传承发展泗州戏成为纸上谈兵绝非危言耸听。

1.3 剧本创作数量偏少、质量难以保证

戏曲(包括泗州戏)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戏曲剧本的创作。没有好的剧本、成熟的剧本,戏曲表演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不要说导演、演员、作曲等人无法进行二度创作,甚至连戏曲的生存都失去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泗州戏的剧本创作也遇到了较大的难题,一是专业的编剧难求,二是成熟的泗州戏剧本难求。以安徽省泗州戏剧院为例。剧院当前没有专职的剧本创作人才,蚌埠地区的业余创作群体中也是愿意触“电”(电影、电视)写作的多,愿意写泗州戏剧本的少之又少。即使有个别愿意从事泗州戏剧本创作的业余作者,由于创作能力等各方面因素所限,写出的剧本能够排演的几乎没有;剧院目前正在演出的剧目里,大部分是《拾棉花》、《昭君出塞》、《杀狗劝妻》、《游宫》、《人鬼情》等传统剧目,像近年来花大力气聘请有关专家创作的《一罐黄金》、《板车女孩》等现代剧实属凤毛麟角,可遇不可求。

1.4 非遗保护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

泗州戏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淮河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与珍贵资源,是淮河儿女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做好保护、传承、发展泗州戏工作,是所有泗州戏工作者与爱好者责无旁贷的历史职责。

然而,由于主客观因素限制,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的保护工作目前开展的既无深度、也无广度,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安徽省泗州戏剧院现有省级非遗传承人五名、市级非遗传承人十几名,是一支保护传承泗州戏的重要力量。但因为这些传承人平时工作任务较重,难以抽出时间,再加上经费等因素所限,他们对非遗保护的研究与实践做的还很不够。此外,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让泗州戏走进中小学、走进高校,对青少年与大学生进行泗州戏知识的传播,这一点实事求是地说现在做得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面对以上难题,泗州戏传人和爱好者难免有些忧心忡忡:新形势下,泗州戏会不会继续淡出人们的生活甚至走向消亡,怎样传承发展泗州戏,振兴泗州戏的路在何方?

困境往往能激发人们的斗志,磨砺人们的意志,传承发展泗州戏的忧患意识往往能催生出改革进取的奋进意识。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合唱一台改革大戏,泗州戏的传承发展必然会在新形势下重新焕发活力,取得新的成绩。

2 承、振兴泗州戏的思路

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传承发展泗州戏、振兴泗州戏的路,其实就在我们脚下:

2.1 全面实施“泗州戏振兴工程”

当前,如果地方党委、政府能够积极关注泗州戏传承发展的瓶颈,果断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实施“泗州戏振兴工程”,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对症下药发文部署,协调各有关部门,把关心和支持泗州戏传承发展纳入工作议程,制定近期和中、远期规划,建立、完善有关经济扶持、社会保障、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就能推动传承发展泗州戏艺术事业的全面振兴。

“泗州戏振兴工程”应该包括让泗州戏占领主流媒体,在报纸、广播电视台等媒体上加大普及泗州戏知识、推介泗州戏演出剧目;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业余泗州戏展演和比赛,增强泗州戏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对扎根舞台、德艺双馨的泗州戏艺术家及民间艺人给予精神和物质表彰;让泗州戏走进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在有条件的学校里设立泗州戏传习所,培育大批青少年泗州戏戏迷;把营造重视非遗保护、支持泗州戏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成为共识等重点内容。

2.2 积极引进、培养泗州戏后备人才

对泗州戏后备人才断层问题给予足够重视,从专业、业余两方面解决这一燃眉之急:

专业——从指标、经费方面为安徽省泗州戏剧院松绑,让他们通过公开考试,立即招收一批11——13岁、有志于泗州戏事业的小演员、小乐队演奏员入院,然后委托专业艺术院校对这批小演员进行3——4年的泗州戏专业和文化课培训,待学业有成后进入剧院工作。这项工作落实后,不但可以解决专业泗州戏剧院人才断档的问题,而且可为整个淮河流域泗州戏传承发展工作的可持续进行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业余——通过深入细致的摸底调研工作,了解淮河流域、特别是蚌埠地区业余泗州戏剧团及其他民间泗州戏社团的人员构成、生存情况,出台有关政策,对他们、特别是其中的年轻艺人进行有的放矢地帮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在财政、人才、设备等方面的具体困难。并适时举办业余泗州戏汇演或比赛,鼓励、调动民间泗州戏演艺人员传承发展泗州戏艺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3 创作一批较高艺术水准的泗州戏演出剧本

剧本在戏曲演出中的地位不言而喻。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在要求實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中就具体谈到了对戏曲剧本创作的支持。

剧本创作首先要有编剧,目前在专职编剧缺乏的情况下,必须充分调动业余编剧的创作积极性。笔者认为,从传承发展泗州戏的大局出发,业余编剧的来源不能只局限于专业剧团甚至文化系统内,而应该在全社会以优惠政策吸引具有编写剧本特长的人才,充分调动他们从事泗州戏剧本创作的积极性。如果他们创作出了具有较好演出基础的作品,哪怕存在着一些明显局限,都应该给与充分肯定,在精神、物质方面对他们给予鼓励,同时帮助他们积极修改,创造条件让他们熟悉生活,熟悉泗州戏,熟悉舞台规律。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举办研讨会等交流学习活动,让业余编剧同专业剧团、观众对接、交流,有的放矢地进行创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成熟的泗州戏剧本。

应该在剧本创作中强调“剧本整理、剧本改编与剧本新编”三条路同步发展,即在抓住新编剧本不放的同时,注重在经典剧目或者比较成熟的优秀演出剧目中,整理出“留其精华,去其糟粕,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多彩,主体思想得以升华,整出戏更有看点”的作品;和“根据传统老戏或外国好的剧本改编创作,以及根据小说、、影视作品、话剧等作品改编创作”的作品。“新编、整理、改编”三者并进,是缓解、解决剧本荒的重要方法。

笔者相信,尽管泗州戏的传承发展遭遇到瓶颈,但只要站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给予足够重视,在全员努力振兴、突出人才培育、鼓励剧本创作等方面狠下功夫,泗州戏这门古老的戏曲艺术,一定会再度绽放,成为艺术百花园中人们喜爱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周汉萍,王华宇,陈曦.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关于推动戏曲剧种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J].光明日报,2014.

[2]朱恒夫.近三十年中国戏曲剧本创作的基本分析[J].艺术百家,2011(3):P72-81,P85.

[3]王立元.各地出实招、亮硬招支持戏曲传承发展来源[J].中国文化报,2015年.

[4]徐静冬.中国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四种方法[J].群文天地,2012(7下):P41—42,P44.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