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智能制造互联网时代

中国信息化周报 / 2018年12月17日 13:52

手机

迎接智能互联网时代发展新机遇

q谭建荣

国际上有三个新型制造业战略计划,一是美国提出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强调三大优先操控技术,包括先进的感知控制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平台和先进材料制造;二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强调三大主题,包括智能化工厂、智能化生产和智能化物流;三是由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强调三大核心问题,即数字化制造、网络化制造和智能化制造。

中国工业现状:2.0-2.5

“工业4.0”在国际上有很多版本:18世纪下半叶工厂取代作坊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生产。20世纪初流水线普遍应用导致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规模生产。21世纪初用数字化制造技术进行第三次工业革命:定制分散的生产。

一个美国人提出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是两个驱动新经济模式的轮子,然后导致第三次工业革命。

真正比较有影响力的是《第三次浪潮》这本书,由华盛顿大学教授托夫勒所著。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即人类历史发展有三个阶段:一是农业阶段,二是工业阶段,三是现在面临的信息化阶段。

“工业4.0”是西门子提出的发展战略,经过研究专家论证,上升为德国国家发展战略。说明德国是由企业主导。像我们中国是政府主导推《中国制造2025》。电子、IT、工业机器人是工业3.0,重点解决自动化问题。“工业4.0”最核心的是信息物联系统CPS。重点解决智能化的问题。信息物联CPS是美国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并且预言CPS作为21世纪引领性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中国工业4.0,也有人说我们中国离得太远。这个话对不对?既对,也不对。西门子自我评估还没有到4.0,是3.8。

中国工程院对中国的企业进行了调研评估,认为大部分企业目前还处于2到2.5的水平。最近听说华为邀请了一些国际上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他是2.7的水平。应该说华为代表中国最具有创新性的企业,是水平最高的企业之一。我们工程院提出中国工业4.0智能制造应该是2.0补课,3.0普及,4.0示范。我们很多企业还处于粗放型生产,还需要补2.0的课。3.0要推广应用。而4.0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在制造业范畴里,国家层面提出这么一个宏大的计划,还是第一次。证明国家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提出十个优先重点发展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机械、农业机械装备。

这十个优先重点发展领域跟之前提出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六个专项有些是重合,有些是交叉,有些是整合过的。比如第二个,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本身就是十六个专项之一,根据现在形势发展,现在与机器人整合在一起。

《中国制造2025》跟“工业4.0”有很大的联系,但是也考虑到中国企业现状和特点。

《中国制造2025》是工程院向工信部、国务院建议的。起源于两个:第一,周济院士提出的制造强国发展战略。由50多个院士和100多名专家经过调研分析,向工信部、国务院建议;第二,路甬祥牵头的创新设计发展战略。他是搞液压的,他认为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最薄弱的就是创新设计。现在搞“工业4.0”、智能制造最大的问题是就是我们做什么产品。

工业4.0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做什么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整体来说,我们全国特别是江苏、浙江、广东沿海几个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们基本上是仿制为主,真正原创性的产品基本没有或者不多。所以我们做智能制造第一个前提就是要解决创新设计的问题。

“+什么”与“怎么+”

目前来看,无论是美国、德国,还是中国,所提出的新型制造业发展战略其实都聚焦于两大技术领域: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那么,应该是“互联网+制造”,还是“制造+互联网”,对此我持三个观点:第一,谁加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两者相加的和,即应用效果;第二,推广“互联网+制造”就是要用互联网技术支撑制造全业务流程;第三,互联网与制造业相互渗透,谁加谁要由企业主体来定,对互联网类企业而言,应该是互联网+制造更合适,对于制造类企业而言,应是制造+互联网更适合。其中,两个关键点不变,一是互联网技术应跟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二是希望用互联网技术来解决制造业当中的问题。

制造技术有设计、加工、装配、制造服务、故障诊断、市场预测六大技术应用,这六项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会产生深刻变化。对企业而言,需要解决“+什么”、“怎么+”这两个问题。

对于江浙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快、发展好,但大部分企业还处于产业链中下端这一现状,转型升级的需求十分迫切。例如富士康做一个苹果手机只赚到9美元,相当于仅占苹果手机市场售价的1%。因此,制造企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那么互联网技术就是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抓手。这也是我认为的第一点,互联网应该“+转型升级”。

第二,互联网应该“+创新设计”。企业应用互联网后,生产效率提高了,但产能过剩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所以推广“互联网+”应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即创新设计。做什么产品才得到顾客欢迎,需要从设计源头上来解决。以浙江为例,浙江是制造大省,浙江制造业占全国制造业总量的18%~20%,但目前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困难。这是因为浙江制造业的特点是区域经济,嵊县是家家户户做领带,永康是家家户户做小五金,而在奉化,气动是个大的产业。这些区域的经济在市场经济初期是好的,但现在已经出现过剩现象。关键问题是什么?是没有创新机制,形成了仿制为主的技术路线。因此,我们要利用“互联网+创新设计”,并将其摆在一个重要位置。

第三,互联网应该“+工艺提升”。目前很多民营企业都是粗放型生产、粗放型工艺,能源、资源耗费较大。

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改进工艺,甚至替换原有工艺。针对目前比较火热的机器人应用,一部分企业积极性很高,效果也很好,但一部分企业的实际应用效果不太理想。我觉得原因有两点,第一,机器人要与企业产品工艺过程深度融合,第二,因为企业原有生产工艺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特点基础之上的,使用机器人不能简单地替换人,而要根据机器特点重构工艺流程。

第四,互联网要“+强化质量”。产品的质量是最重要的,但目前我们的产品质量、性能及指标还不及发达国家,因此“互联网+”对于我们强化产品质量十分重要。

第五,互联网应“+衍生服务”。现在很多制造企业都想做服务,但他们对服务的理解可能还有一定偏差。我认为制造服务有两个基本点,首先必须做高技术服务,而非辅助性服务,其次必须要围绕产业价值链来做服务。要做到第二点很难,因为很多企业做的制造服务并没有提升产品价值,而是将服务理解成产品售出后的一种附带服务,这种理解并不全面。我认为,制造服务应该是一种新的模式、产品和市场,当然也需要有高技术来支撑。

第六,互联网“+拓展市场”。这是互联网的核心优势所在。经过互联网搜集到海量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就能够了解某一个产品的消费群体层级、消费者满意度、消费区域偏好等。目前,很多企业都开始通过大数据对市场进行分析,但目前都还停留在相对浅层阶段。

(本文根据谭建荣院士在“2016海峡两岸互联网产业发展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未经本人确认。)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