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医疗流程 信息化“长跑”在路上

中国信息化周报 / 2018年12月09日 00:06

手机

洪蕾

“互联网+”时代,传统公立医院以内部流程为中心、以集中求高效的弊端凸显,关注医疗服务改善与患者就医体验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以用户为中心作为医改的核心价值取向,冲击着传统医院管理模式,也开启了医院医疗流程再造的探索之旅。

这段旅程中,舵手是决定航向的关键人物。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温医一院”),院长陈肖鸣作为“掌舵人”,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文化植根于基层,带领团队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主动求变、自我颠覆,成效初显。

需求导向 以人为本

作为医院非专科领域的计算机室,在部分医院的地位尴尬略显无奈。医院信息化建设需管理手段和制度保障的支撑,更需医院上下理念与思想的共鸣与契合。“在我们医院,信息化建设与医疗、教学、科研的地位同等重要。”朴素的观点表达了陈肖鸣的态度——“一把手”要重视信息化,更要升华对其认识,认识的程度和水平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信息化不是信息处一个部门或信息人员的事情,不能把软件开发寄托于专门开发软件的技术人员身上,因为他们不了解实际工作需求。”陈肖鸣指出,“抱怨信息处没有把软件做好,就是思想上的认识误区。让全院职工都投入信息化建设,形成‘医院信息化是医院文化的观念,发挥集体智力,才能让信息化应用接地气。”

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问题,温医一院的信息化应用均由使用者提出需求并参与开发。“我院自主研发的手术智能更衣系统自助终端解决了传统人工管理在配发工作服、更衣柜钥匙,及人员门禁管理、手工登记等环节的资源浪费问题,而这一系统正是由手术室护士长与信息处技术人员合力完成的。”

在温医一院,来自一线的各类实际业务需求与信息处的创新相结合,不断完善、规范着医院信息化建设体系,信息化建设每一个落地应用都是“一把手”工程与全院职工智慧结晶的典范。

流程再造 精细管理

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成为必然。因此,医院信息化建设不仅要以医疗业务需求为导向,更要充分理解患者需求,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服务流程。

“以电子病历为例,将患者各阶段检查结果和用药情况录入系统,便于医生分析患者各阶段相关指标高低的规律及原因。”陈肖鸣表示,“在应用中有这样一个实例,某位哮喘患者到院就诊,哮喘原因不明,通过对其所服药物和检查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其症状是药物过敏所致,把药停了,患者的哮喘也自然好了。”

因此,信息化对医疗质量提升、服务流程改善、资源配置优化的作用不可或缺。尤其在医院门诊量激增的情况下,通过梳理医疗流程,陈肖鸣用信息化手段有效缓解了“三短一长”问题,使得不增加窗口、财务人员配备且能应对患者激增局面成为可能。“医院患者更多了,但我们的人工成本不但没有增加反而还在减少。”陈肖鸣告诉记者:“来医院就诊的患者有70%是通过预约、预缴费等方式实现的。也就是说70%的患者到医院后再也没有人工收费这一流程。”

而且,患者在就诊环节的各个节点都会收到来自医院的提醒短信,通知就诊流程、明确就诊环节。“举个例子,患者挂号后会收到医院发送的挂号成功提示短信,医生开出化验单后患者会收到去几号窗口检验的提示短信。”陈肖鸣表示,“医院考虑到部分人群的个性化需求,为每个诊室均配备了小型打印机,在手机上收到的提示讯息都可打印成纸条发给患者。”

而且,温医一院与银行实现合作共赢,将六大银行自助终端引入医院,摆放在门诊大楼一层大厅,由银行自行管理,患者可在机器上实现预约挂号、预存诊疗费、办理银医卡等不同功能的操作。“这些通过信息化串联和管理起来的流程摒弃了人工操作和繁复环节,重塑了医院的管理理念,改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流程,让患者得到主动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医院精细化管理。”

在温医一院,信息化的作用就是简化流程、精细管理。“以医院正推行的‘主诊医生负责制为例,通过信息化手段变二级分配为一级分配,相关责任都可落实到人,个人工作量、绩效成绩都一目了然,管理效果显著。”

不断优化  持续改进

温医一院的信息化进程循序渐进,是不断优化、创新的过程。“对待新应用,我不会责备求全,要求尽善尽美。”陈肖鸣指出,“我的方式是缩小‘包围圈,逐步解决、不断完善。例如,我院70%以上患者都是老人,他们甚至不会发短信,因为我们主推电话预约,方便患者。同时,也会采用、APP、网站等方式作为预约挂号的补充渠道。”

大数据是温医一院未来信息化建设关注的重点。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和未来医学,都是建立在数据积累的基础上,就这个意义而言,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不同的只是数据采集的方式、数量和速度、交换的方式发生变化。

在我们的文字中,“预测、计算”等类似的词语都体现了经验是可以测量、可以数据化的,经验有限,其实质就是数据有限。古代医学是通过“望闻问切”,根据经验作出诊断。现代医学把“视触叩听”列入基础,新增了化验、影像学等各种检验检查方式,可测量、可比较,获得的数据结果量会更大一些。而在未来,精准医学所需的数据会更加庞大,分析的手段会更加复杂,而诊断则会越来越准确。

“医学信息化的未来大有可为。”陈肖鸣表示,“为什么一个疾病不能百分之百被治愈,有些疾病只能获得80%的疗效。这是因为数据不够,可能造成分析的偏差。”有位美国专家提出观点:如果能够获得ICU病人的800项体征数据,就可以预测该病人是否会死亡。“但目前临床方面不可能做到同时对800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由此可见,数据的数量、多样性十分重要。”

对于医疗信息化未来,陈肖鸣指出:“以生物信息学、医疗大数据和信息技术融合为特征的智慧医疗必将对医疗行业产生极大的影响,推动医疗服务体系的重构,加快健康产业的发展。信息化是构建公立医院改革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在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转向深水区的关键时期,把握时机,积极主动地推动智慧医疗的研究和实际,将促进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为规避医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孤岛、浪费等问题,国家应建立统一数据平台,推进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他呼吁,“这一过程中,要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建议由有实力的公司和医院合作重点研究开发解决方案。政府要利用市场,同时又要不能违背规律做政绩工程,而应脚踏实地地做好引导工作。”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