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中国信息化周报 / 2018年11月29日 15:29

手机

省农业信息中心检查指导张掖农业信息化建设

徐长安

网络运行经费不足仍是开展信息服务的首要问题,基层设备更新维护缺乏资金,限制了信息服务的广泛开展。

五原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河套平原腹地,黄河北岸,河套平原中部。东与乌拉特前旗毗邻;西与临河区接壤;南至黄河,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隔河相望;北靠阴山以乌加河为界与乌拉特中旗毗连。全县总面积2492平方公里,全县辖7个镇117个自然村771个社,耕地面积200万亩,人均耕地9.5亩,总人口27.65万人, 总户数8.4万户,其中农村人口20.98万人,农业户4.9万户。五原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粮食年播种面积90万亩,年产粮食47962万公斤,是国家、自治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县;葵花年种植面积70万亩,番茄年种植面积10万亩,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之首。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促农增收

近年来,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步过渡的进程中,五原县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按照“围城沿路、靠近村庄、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思路,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整合项目等方式,加快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也大幅提升。日光温室2.9万亩、塑料大棚1.8万亩,占全县设施农业总面积的35%;日光温室利用率60%、塑料大棚利用率100%。我县全年蔬菜消费量为11万吨,设施蔬菜需求量为11万吨,每年外调蔬菜3.9万吨。日光温室亩均收入达2.5万元左右,塑料大棚亩均收入达5000元以上。设施农业发展突飞猛进,截止2012年底,全县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4.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198.59万亩的2.4%。

农业信息化服务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五原县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五原县农业信息化服务工作整体起步较早,县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居全市第一名,2006年即被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命名为国家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

1、电视节目系统服务覆盖面大

五原县农业局依托电视台的设备和技术,专门制作了《致富金桥》农业专栏。播放农业技术、农产品价格行情及当前农时等信息,还不定期请农业技术人员走进直播室,现场直播技术人员与农民听众开展咨询解答互动。该节目每星期滚动播出两期,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2、电脑网络服务情况

1995年,五原县在计划经贸系统组建了信息中心,进入21世纪,五原县委、政府把推进农牧业信息化作为转变职能、解决“三农”问题、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县域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五原县农业局从县电信公司拉设专用光纤,购置了服务器,建立了农业信息局域网,全局各专业站、科室和乡镇信息站60多台电脑实现了网络共享与网上办公。截止目前,全县14个乡镇全部建立信息科技服务中心和局域网,7个乡镇有“农业网吧”,1500多户农户拥有计算机,1300户接入了互联网,118个村社、5个农贸市场、12个龙头企业建成了信息服务站(点)277个,通过网络共发布农业信息1496条,年发布信息量400多条,总访问量7023次。2011年编发农业动态信息317条,居全市农牧业系统首位。

3、信息员队伍服务情况

在全县7个镇和系统内建立了17个信息服务网点,同时还积极发展涉农部门、镇农技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信息员等参与农业信息服务,目前共有专职信息员54名,兼职人员1607名。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县农业局于2011年12月30日召开农业系统科技培训动员大会,农业系统相关负责人、各镇农业主管领导及相关单位科技人员等参加了培训会。为了提高其业务技术水平,特邀请技术人员专门对信息员进行了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等知识的系统培训,信息员基本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为充分发挥应用系统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电话语音服务情况

市农牧业局 “12316”农牧业语音服务热线基本覆盖五原县,同时五原县农业局还开通了7963000农技推广专家热线, 对“12316”信息库内容不能满足需要的,农民朋友还可接通专家热线进行直接咨询。在农业信息服务热线开通后,电话语音服务累计拔打5650余次、人工热线累计拨打2380余次,服务农牧民3.8万余户。与中国移动内蒙古分公司合作开通了“农信通”手机短信和金喇叭服务业务,全县771个社均已安装了金喇叭。让农民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农业快讯、种植养殖技术、农业灾害天气预警、病虫害防治、农贸行情等信息,最大程度规避了市场风险,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为更快地实现小康创造了便利条件。

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

网络运行维护经费的保障问题仍是开展信息服务的首要问题。基层设备更新维护缺乏资金来源,限制了信息服务的广泛开展和技术设备的充分利用,远远不能满足全县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2、信息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信息员对信息的敏感性较差,主动捕获信息的能力不强,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够。农牧民的信息意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3、交通不便,现场处置不够快捷。

由于农业生产情况复杂,特别是疫情、自然灾害等问题,十分需要技术人员到现场处置,交通的问题较突出。目前五原县农业局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基本上没有交通工具,无法及时派专家到现场指导或解决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

4、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困难、城乡“数字鸿沟”问题突出。

此次项目仅投资到县和镇,还未普及到村,五原县共有行政村117个,村一级农业信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绝大多数的村和涉农中小企业缺乏网络沟通手段和终端设备,还与互联网无缘。

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在争取上级大力支持下,完善1个县级和7个镇级信息服务平台,依托县镇两级服务平台辐射和带动效应,建设117个村级信息服务窗口,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

1、抓“整合”,部门密切配合,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整合资源是推进农牧业信息化的必然选择。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农业、畜牧、林业、水务、科技、气象等政府部门各自撑控着大量的农牧业信息资源,由于受资源分散,渠道不畅通等因素制约,造成一端是政府大量的信息资源利用不够,另一端是农民对信息的迫切需求得不到满足。五原县按照一网多用的原则,建立了五原县电子政务局域网,整合了党政各部门的网络资源,实现了信息共享。同时要与电信、广电局、移动公司等多家部门形成紧密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了县、乡、村、社“四级”信息服务网络基本框架。

2、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

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养殖小区、农村经纪人、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中培养农业信息服务示范户,充分利用示范带动作用,扩大信息服务模式覆盖率,让更多农户利用信息资源,及时获取当前农事、市场行情、农业科技等信息,增加收入。

3、搞好培训,注重应用。

农村人才匮乏是不争的事实,靠引进不是好办法,培训才是最好的出路。应加强农民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培训需要做到深入到乡村,手把手教学,要常抓不懈。要建立健全农民信息技术培训机制,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着重培养农民的现代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信息意识,从根本上实现由传统农民向信息农民的转型。通过培训让农民把电脑用起来,网络接进来,商机引进来。通过注重和开发应用,给农民带来实惠。

4、开发平台,信息惠农。

农民买电脑、用电脑的动机还不够成熟,也不符合农民的实际经济基础和应用情况。农民的特点是活动在田间地头,流动性很强。手机在农村已基本普及,也符合农民流动应用的实际。把手机信息平台开发利用好,利用手机发布气象信息,政务信息、种植信息、养殖信息等,让农民真正了解外面的世界,体会到信息给他们带来的真正实惠。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