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媒体环境下地方电视媒体新闻传播价值的思考

新闻界 / 2018年11月14日 19:32

手机

新媒体对电视新闻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新媒体对新闻写作产生了哪些影...

摘要 新媒体环境及特性对大众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地方电视媒体更是遇到若干困惑及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地方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方面,对新闻价值认识模式及运营价值追求模式的变革,是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 新媒体;地方电视媒体;新闻传播;思考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何健,四川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四川成都610212

任何信息传播都要面对的新媒体环境,早已不是一个什么新奇的“概念”,而是一个需要我们思考与解决的现实问题。以数字技术、移动网络为当下特征的新媒体及所形成的新传播环境,从传播产品的价值与传播市场的选择两端,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由大众传播媒介所构建的传播环境与传媒市场结构。因此,如何认识新闻媒体环境的传播特点,如何面对新媒体环境的信息需求,如何体现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电视媒体的传播价值,是摆在每一个传播者面前的问题。

一、电视媒体传播影响力的下降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

虽然依然有着“激烈”的争论,但是一个我们不能否认的事实是传统大众媒介在传播市场中的份额正在日渐减小。对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时代久居“老大”地位的电视媒体也不能例外。不仅在若干的统计数据中,反映出了电视的开机率下降、收视人群减少、受众平均年龄不断增大、电视广告的市场份额增速逐年降低,而且关键是人们在对移动终端更为依赖的同时,对传统电视媒介的“忠诚度”正在大幅下降,如看电视时已越来越不“专心”,“双屏”(电视屏幕、智能手机)、“三屏”(电视屏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甚至“多屏”共存,似乎已成为电视收视时的常态,电视成为人们越来越带有随意性接触的媒介。尤其在年轻的社会人群中,远离电视的现象已越来越普遍了。在业已披露的调查数据中显示,已有相当数量的年轻受访者表示几乎不看电视或宣称不再看电视。此情此景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媒介在传媒市场中“一统江湖”,社会人群对其趋之若鹜的情形已大相径庭。媒介被关注度的大幅下降,不仅意味着传播影响力降低,市场经营效益的大幅滑落,更为关键的是媒介与媒体对社会常态性生活介入及干预能力的减退。显然,在传媒市场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电视媒介也需要更为切实的改变,拿出更为切合市场及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及套路,来适应市场与受众的需要已成当务之急。

二、改变已从非核心业务层级开始蔓延

与内容生产与管理体制变化的相对“沉静”相比,与市场有着更为密切关联的电视终端生产商,视频内容运营商等,早已在轰轰烈烈中进行着业态变革尝试。如小米科技、爱奇艺等视频技术与视频内容生产企业,已直接介入数字电视机顶盒,甚至是智能电视机的生产,而且也出现了创维与阿里巴巴,长虹与华数、百事通,海信与CNTV、华数,LG与华数、TV,TCL与爱奇艺,小米科技与CNTV,乐视与富士康、夏普、高通等联合组建,以重新“占领客厅”为目的数字内容生产、传播联盟。其目标是力图将“改造”后的智能电视机及与之相适应的视频传播内容,变成消费者家中信息接受及消费的“第三屏”或“最后一屏”。当然,此处的电视媒介无论从外在形态,还是从内容组织及传播模式上,都远非传统的电视媒介概念,而是具有数字信息加工、传播、接受特征的新电视媒介。

此外,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作为电视传播体系重要构成部分的网络运营,也正在通过解决不断面临的行业生存及发展问题,来维系整个产业体系的健康发展。首先是通过对双向数字视频平台的整合与建设,来解决原有的业态特征不明确,受众层次区隔与接受度偏低的问题。同时,网络也开始采用与传统的电信、移动运营商合作,进行更具市场特性的网络基础建设及用户市场销售的问题。自然,网络运营商也在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当下网络运营中最成顽疾的问题,即如何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可能性的视频内容。

三、电视媒介传播价值改变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电视传播媒介在当下社会发展及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进行新的媒介价值转型与系统重构,无论从何种角度看似乎都是一个无需论证的命题。但由于现有广电管理体制的特殊性,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发展空间限定,同时还由于这种特殊性在行业内部所形成的思维与行为惯性,都是当下整个行业发展所面临困境的形成原因。同时也形成了当下电视传播体系的改革,再次在边缘业务与边缘区域寻求突破的现状。过去,电视曾成为社会发展的“嘹望哨”,社会生活的“设计师”,社会时尚的“引领者”,因而电视媒介与电视媒体在社会中拥有不可替代的绝对影响力。但是当下电视媒体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与社会主流形态越来越大的间隙。

其实,无论是消费者日趋多元与“专意”化的内容需求,还是前述企业基于互联网特点与数码技术对传统电视机的改造,对电视媒介未来的发展指向,都是相对明确的。那就是内容供应上既要有“海量”的信息空间,又要有明晰的对应性层级分布;选择方式上既要有路径选择上的多样态预制,又要有选择上便利的自主性、互动感;在消费模式与成本上,前者要求有复合性内涵,在主体消费诉求下还需若干衍生性产品的存在。而后者则要有更多的可比性支出,甚至消费成本更为细化的计算。换言之,新的市场模式实际上已对传统电视媒介的整体结构,提出了改变甚至重构的要求。传统的用内容换受众,用受众换广告,用广告换收益的“粗放”经营模式,已到了必须有所改变的时候了。

就内容生产与传播而言,在数字化环境下,内容产品与供应渠道的相对过剩是越来越无法避免的现实。因此,简单的内容产品是低价值产品,甚至是无市场生命力价值产品,只有加以整合及赋予了其新的传播附加值的产品,才可能成为有传播市场价值的产品。然而,就现有情形而言,电视媒介内容生产及传播,尤其是新闻内容的上述两个方面,有着很强的政策限定与政策保护性。虽然这种保护壁垒,使得传统电视媒介的传播内容拥有了一定的特定价值空间,但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这种保护的“双刃剑”效应已越来越清晰的呈现,无论来自生产还是消费领域的反响,显然对内容的不满是一种普遍可以听到的声音。同时,这也成为影响电视媒介与媒体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形成及信息传播的权威特性发挥的重要原因。

四、地方电视媒体新闻传播价值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虽然电视媒介在新媒体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较为强烈的冲击,但是电视媒介覆盖面宽、收视人群广、视听合一、视觉直观性强、快速一次性送达等方面的特点,依然使其在传播内容的视觉冲击力、基本感染力,以及普遍影响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作为地方电视媒体的传播价值也同样如此。当然对这些特性的维系与发展,依然需要作符合传播市场需求特征的改变。

就宏观认识而言,新媒体环境使得电视媒介原有的内容加工与传播渠道、受众对电视传播内容的接受习性、电视媒体的市场盈利模式都受到了冲击与改变。作为地方电视媒体,在媒体覆盖面及信息权威性都有所局限的前提下,更无法避免这方面的问题。

新媒体环境在内容生产及相关领域,首先影响的是信息的采集、生产与传输方式。在信息日渐碎片化、多样化的前提下,更多的互动与自主成为信息生产与传播的前提。电视媒体在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统领信息传播时代,所形成的渠道与内容资源的绝对垄断性,内容采集、加工、传播过程的专业主义属性,政策空间与导向上的相应保护等优势,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发展,在开发出更大资源空间的同时,也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媒介成本。同时,随着更多的自媒体形式的出现,以及通过不断出现的新的传播组织样态所产生的传播效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媒体所养成的专业主义价值,其直接后果便是稀释了后者含金量。以往“权威”、“独家”、“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声音”等新闻价值特征,正在不断贬值或变异中。而在新闻内容生产方面来自于政策空间的保护,更在相当程度上影性了权威媒体在信息传播领域的传播速度与传播权威性,而且在此方面开放与变革的要求,已越来越成为来自市场与业界的共同呼声。

其次,另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新媒体环境改变了受众的成份构成与接受习性。美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其电视观众的主体人群年龄已达51岁,而网络视频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20-35岁。国内虽然还未见此方面的准确调查数据,但可作参考的是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已达42.4岁。据CNNIC的数据表明,2013年6月中国已经有3.89亿网络视频网民,其中有1.6亿会选择通过手机在线收看或下载收看视频。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传统大众媒体占据绝对信息传播空间的时候,官方媒体掌握了80%的话语权,而在2012年的20个网络热点事件中,非官方媒体却掌握了75%的话语权。如何更好地发挥电视媒体在国家意识形态及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传播方面的权威、主导作用,使其传播对社会发展与社会人群的常态生活产生更为积极、主动、有效的影响,是电视新闻内容生产及传播方面,当下必须加以思考及解决的紧迫问题。

新媒体环境对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另一个巨大影响是大大挤占了传统媒体的市场空间。以往具有很大市场优势的广电媒体的市场收益明显下降,有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达753.1亿元,同比增长46.8%。广电广告收益为1301亿元,同比增长15.85%。此外,互联网与新媒体企业的成长性更值得关注,有数据显示全国在线视频行业收入2012年已达92.5亿元,几乎是2010年时的3倍。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环境中,收益间的激烈竞争与此消彼长既是无可避免的现实,同时一方的增长一定是以另一方或几方的下降为前提。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前者在市场中对后者的替代是近期看见的必然结果。而市场收益的多寡,将会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媒介的社会影响力与生长性,甚至也会对其存在的形态及机制产生决定性影响。地方电视媒体在市场经营上所面临的现实压力及困境,或许远比在传播的其它方面的问题压力更大,但改变这种困境,除了需要对应性的市场营销策略与手段外,节目内容,尤其是新闻节目内容的影响力改变与提升,是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要件。

面对上述问题,地方电视新闻传播价值在受众传播市场中的立足与提升,除了以往确立并坚守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在新闻价值方面除普适性新闻价值外,要有地方文化价值的注入;在新闻话语方面,要有传统新闻话语与民生新闻话语的有机结合;在节目表现形态方面,要有规范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外。更应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特征的结合,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信息传播的多元需求关照,地方电视媒体在当下多元化传播市场中的价值定位方面寻求更好的突破。照此思路,至少有两个问题必须加以考虑与解决。

首先是新闻价值认识模式的改变。在传统电视媒体中的新闻传播价值,是由点及面的垂直线性结构。其价值的认定与选择,更多地呈现出单向的线性运行特征。其一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界限是非常分明的,其二是价值解读与构建的空间,在传播时就已基本预置到位了。而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由于信息存在的碎片化结构,以及新闻价值认识与解读的多元化特征,原有的电视新闻传播模式显然与新媒体及受其影响下的受众接受习性有了不适应性。因此,电视新闻价值的认识模式与结构也应该向有明确主导方向,但具有多点、多维发散可能的网状价值模式转化。这种模式的首要价值是既有明确的价值主导,又有受众自我解读及参与的信息空间。此外,是在媒介组合与融合模式上,可以有更多的传统媒介与新媒介间的连接支点与空间,可以更为有效地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信息互动,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新闻信息与新闻价值的持续发酵,拉长原有新闻的价值链条。尤其对于信息来源与信息解读权威价值都有所局限的地方电视媒体而言,对这种模式的尝试及把握或许不失为一种新的突破可能。

其次是传播运营价值追求及模式设计的改变。在传统的电视媒体传播中,是以收视率为导向,即以选择价值点与受众群为假想对象,然后以新闻价值的扩散性影响来获得关注及收视效益。这种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更造成了信息内容与受众粘合度方面的随意性及相对松弛。而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中,信息传播的绝对影响力才是产生传播价值最有效的前提。因此,地方电视媒体在新闻传播的模式设计上,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增加信息报道与接受对象间的确定性,增加更多能与接受对象产生共鸣与呼应的模式和内容,借此建立稳定性的信息传播影响。在作深作透本地信息市场,较为深入地介入与反映本地社会生活信息的前提下,通过新闻价值与新闻内容与目标受众间的高粘合度,来建立与巩固相应忠诚的信息接受对象群体,通过扎牢“篱笆”的方式确立具有自身特性的传播价值,同时也借此有效提升媒体的社会及市场传播效益。

新媒体对地方电视新闻传播效益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理论研究者及从业中长期关注并不断解决的问题。本文只是笔者不成熟思考的一个真实记录而已,希望能以此抛砖引玉,对此问题有更为成熟与系统的研究,寻找到更多更好的对策,让地方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能够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