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推出 集成报道类 视觉传播产品 原创专题欣赏
刘骏瑶 韩士皓 彭兰
2013年4月15日,美国《纽约时报》的专题报道《雪崩》1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以《雪崩》为代表的融合新闻产品成为新闻界在互联网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探索。在此背景下,新华社同有关机构联合主办《地球绿飘带》媒体联合行动大型融合新闻报道,对三北防护林工程进行专题报道。报道于2013年8月11日启动,为期2个月。
《地球绿飘带》是一部典型的融合新闻产品,是国内在此方面最早的探索之一。该专题报道一上线便成为网络热点,无论是表达形式还是互动体验都吸引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并在报道方式上体现出“集成”的特点,推进和创新了融合新闻报道方式。报道采取多媒体采集、行进式报道,由精品通讯引领,分阶段推进,涵盖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推出多样性、系列化产品,并统一包装,集成展示,成功实现了受众的互动参与和专业媒体的共同参与。在全媒体时代,该报道的集成理念也体现在跨平台、跨行业合作基础上整合更多外部资源,介入到内容提供、资源整合、多业务模式、实时交易、增值服务等诸多环节。而全媒体业态也要求媒体具有向更多媒体形式如互联网、手机、UGC、PGC、CP合作商等投放的能力。无疑,《地球绿飘带》反应了新时代对媒体的要求。
一、多媒体展现,为网民提供多层次体验
三北防护林工程从1978年开始实施,涉及三北地区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0多个县,其中包括了我国90%以上的风沙危害区和约三分之一的水土流失区,总面积达406.9万平方公里。2013年11月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35周年。
此次关于三北防护林的专题报道通过网络页面来融合文字、图片、图表、动画、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的报道资源,并与受众进行实时互动,把故事活生生地展现在受众面前,用新媒体来“聚合”内容,并将其重新排列组合,尽力营造出“身临其境”的体验。
生动形象:专题从一开始便体现其融合新闻报道的特色,以一段动画作为首页的主要效果。由宏观到微观,从星空中的地球开始逐步聚焦,进而展现全国版图、三北工程涉及区域,三北防护林恰如一条贯穿东西的绿色飘带围绕在地球上。画面定格幻化出本次活动的标识后,场景转化为绿树覆盖的崇山峻岭,专题报道的主题、主办方、场景导航、二维码和联动媒体等内容相继闪动弹出,最终定格在一个绿意盎然又动感十足的封面导航场景。除了首页的动画效果,“走进造林英雄”这一页面融合了图片、文字、视频等表现形式,多媒体元素的有机组合使得视觉化效果非常理想。通过点击页面右侧导航栏的造林英雄名字,可以快速到达指定位置,查看相关造林英雄的介绍。
清晰明了:“三北造林工程”历时数十年、涵盖13个省区市,如何将海量枯燥的数据和庞大冗杂的资料内容动态有机展示,并让网民能够在短时间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该报道中的一大难点。本次报道中“概况”板块实现了海量信息清晰有序表达。该版块通过工程简介、大事记、建设背景、工程规划、建设投入和政策措施六个部分的分类,运用时间轴、页面切换、弹出窗口、图片图表等多种页面表现手段,对三北工程进行全景式介绍。这些网页产品都体现了知识化梳理、精细加工、去粗取精、炫动呈现的编辑理念。试想,这些材料如果用传统的文字方式进行表达,仅在把握其结构与脉络上,读者都将会花上不少时间。
整合集成:《地球绿飘带》专题是一次媒体联合行动大型集成报道,由新华社带头,新疆都市报、黑龙江日报、河北青年报等数十家媒体参与的报道活动。该报道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整合了几十家媒体丰富的报道内容,例如通过地图的方式,将报道内容按省份进行归类。在地图上点击某一省份,即可看到该省份在植树造林方面的相关报道。新颖靓丽的页面,整合了丰富的功能和内容,体现了集成、交互的报道理念。
回顾整篇报道,融合新闻的展现方式不仅集中整合了更加丰富的有关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内容,而且使材料更加生动形象,清晰明了,使史诗之风、英雄之气仿佛跃然“纸”上。
二、互动设计,提高网民主观能动性
“互动”是融合新闻区别于传统媒体新闻专题的重要一环,《地球绿飘带》在这方面表现突出。整体来看,专题中的互动主要可分作线上互动和线上线下互动。
线上互动中,首先在网络社区、论坛向网友征集有关三北防护林的故事、照片、文字、诗歌。优秀图片被编辑为图片稿件在新华网首页、社区首页、拍客首页等显要位置展示。其次,打造“提问造林人”的微博话题,并邀请网友参与许愿、留言。
第一,互动中出现新闻线索。有网友爆料: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一些乡镇有人乱砍滥伐,新华社记者立即前往暗访。该地众多树贩子滥伐林木、疯狂倒卖。一个树贩子轻松地对暗访记者说:“树木资源多的是,挖不完,可劲儿挖吧!”这样的报道出现在新华通、腾讯微博等平台之后,引发了网民对盗砍的谴责,随之而来有更多网民曝光各地违法砍伐的情况。
第二,互动中进行知识普及。例如,网友“杨轩”对三北防护林的介绍详尽权威:“三北工程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先河。第一次提出了建立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防护林体系的思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型防护林体系的思想,把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有机结合起来;第一次把生态建设以国家重点工程的形式组织起来,以生态工程建设带动了林业全面发展。”相比之下,网友“东宝”的介绍言简意赅:“三北防护林是在中国北方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兴建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用以减缓日益加速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进程。”在网友们的知识普及中,三北防护林的重要性被不断提及。
第三,互动促使网友接受倡议。新华社在新华微博、腾讯微博等平台发起“地球绿飘带”的倡议,号召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节能做起,将微小的行动汇聚成“地球绿飘带”,同时邀请网友回眸三十多年的造林历程,分享生活中的节能小窍门。评论中网友除了以一排排大拇指表达对倡议的赞美和期许,也有网友讲述自己的故事:腾讯微博网友“吴岩”写道:我父亲就是三北防护林的护林员之一。20年前,当他身患胃癌重病在床的时候,他还不忘把我撵到山上去替他看看林木。我永远记得那个傍晚,他伏在窗台上,用已经暗黄色的眼睛盯住远方的山林的眼神……这种发生在普通网民身上的故事更加容易引起共鸣,让之后的网友纷纷转发“致敬”,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此外,本专题媒体资源丰富,包括新华社和三北防护林所在的13个省数十家新闻媒体。“三北工程”历时36年、涵盖13个省区市,其海量的背景资料内容可能是网民所不了解的,专题以采访调研报道组行进式报道与省市区媒体跟进式报道相结合的方式,最后形成14个对典型人物的报道,13个地区的子专题,力图丰富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和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产内容)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集成服务下,新华社与用户的关系,从用户供稿、新华社采纳升级为自媒体时代的相互欣赏。具体而言,UGC负责内容广度,主要贡献流量和参与度,而PGC维持内容深度,主要树立品牌、创造价值。专题设计者需要做的,就是通过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来吸引和激励用户使用并产生内容,然后从中挖掘出有潜力的用户,给予他们更好地展示机会,与自身专业媒体的优势相结合,对有价值内容进行丰富、拓展,来吸引更多用户,以此不断往复循环。
最后,为增加整个专题的趣味性,专题还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我来添绿”。这个线上虚拟植树活动允许用户在三北地区地图上任意点击,点击之后会产生一个小树苗的图标,以此表达对三北植树工程的支持。游戏简单易懂却很有深意,截至2014年5月23日,已经吸引了超过六十万用户参与。
除线上互动进行推广之外,《地球绿飘带》还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资源整合方式,将报道与现实活动关联起来。本专题中,共有了两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慈善公益活动:一个是2013年新华网公益频道发起的“关爱绿色家园·修复地球行动”,这项行动通过网络公开招募志愿者与媒体志愿者,组织他们利用年假共同轮流前往库姆塔格沙漠参加为期三天的“志愿者绿色低碳环保植树行动”,鼓励用户用实际的植树环保行动防止沙漠进一步扩大。另一项是新华网联合国家林业局绿色碳汇基金,成立的“新华善举碳汇专项基金”,通过线上捐款的方式,鼓励和引导网民为祖国的绿化事业募集资金、捐助爱心。这两个活动成为专题报道与现实中活动的连接点,完善用户看完专题后“想为环保做些什么”的渠道,让专题真正成为“环保”话题的一部分。即使将来有关三北防护林的新闻时效性有所降低,本专题依然可以作为活动入口而拥有其自身价值。
三、差距与不足
与国外的纽约时报的《雪崩》、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与死神的约会》2等融合新闻产品相比,《地球绿飘带》在视觉化效果方面仍有不小差距,部分多媒体效果仍显单薄。此外,插入在本专题中的视频效果还远非理想,视频没有经过精致的剪辑,几乎是把采访的视频材料直接搬到了页面上。访谈中的人物表现并不自然,不能给人一种很强的真实感。视频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如果以生动的造林故事为切人口更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同样是人物专访视频,《雪崩》中的视频部分采访了当时发生事故时的数位亲历者,让他们自己来谈发生雪崩时的情形与感受,这种方式很容易吸引受众。
回顾整个专题的互动设置,可发现对新浪微博账号的运营管理是一大弱项。该微博在转发过程中仅加上了#地球绿飘带#这样的话题标签,未能从一个官方账号的角度做出点评回应。此外,有多家媒体和认证用户都参与了#地球绿飘带#的话题讨论,但官方账号仅少量转发@新华天津快讯的内容,不利于借助其他有影响力的账号进行话题推广,另外,鲜少回复网友评论也不利于维持网友参与的积极性。
虽然《地球绿飘带》在一些方面存在不足,但我们对国内在融合新闻方面的探索不能过分苛责,也不能否定国内新闻人的努力与成绩。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国内将会有更加优秀的融合新闻产品出现。
《地球绿飘带》是新华网对于重大主题集成报道的一次尝试,其多层次的逻辑构架、多样化阅读体验、多元化互动平台,打造的是网民浏览的全新方式,带来的是更具亲和力和传播力的融合网络报道。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新华社各类自有终端和聚合平台以及社外媒体交互平台,吸引广大受众参与,开展体验性反馈,形成新闻报道的互动与合力,为三北地区植树造林工程乃及全国的生态保护工作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