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十条”这一年

网络传播 / 2018年11月11日 11:44

手机

微信十条的十条

和肖静+王懿墨

2014年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业界将这一规定称为“十条”。国内知名民调公司零点调查2015年2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十条”支持度92.7%。此次调查覆盖了全国45个大中城市。一年多来,“十条”落实情况如何?

清朗网络 为生态扫一方净土

舆论场生态日趋规范。“标题党”“图片党”受到强力震慑,“抄袭”“谣言”“低俗”等“老大难”被一个个治理。一年多来,国家和地方网信办多次重拳出击,直指网民诟病的几大乱相。腾讯平台也陆续发布14条公告,重点治理上述违法违规行为。据抽样数据分析显示,公众平台上的违法和不良信息数量大幅下降至不足0.1%。同时,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因违反“十条”等法律法规及《公众平台运营规范》被永久关闭的公众账号达8万余个。

公众平台正能量充沛强劲。传播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内容为广大网民呼唤,主流媒体、党政机关、自媒体竞相生产美味“大餐”。“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超过2000家主流媒体公众账号,“共产党员”“最后一公里”等超过10万家政务公众账号,“学习中国”“学习经典”“学习小组”等“学习”系列公众账号,“廉水谷”“子曰师说”等大批正能量公众账号,每天都在为公众平台生产优质内容。

自律成为平台主旋律。一年多来,山东、湖南、浙江等地自发成立联盟,亿万粉丝共倡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弘扬主旋律。在11月19日举办的“杭州自媒体交流论坛”上,70多家公众账号共同签署倡议,承诺加强自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释放正能量。

底线思维推动诚信办号。“十条”首次将“七条底线”作为等即时通信工具内容传播基本要求,纳入管理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并写入用户协议。“七条底线”树立了底线思维,确立了诚信标准,推动了传播依法规范、有序运行。清华大学沈阳教授认为,“十条”“七条底线”为广大用户划下信息安全底线,剽窃不再肆无忌惮,谩骂不再毫无成本,低俗信息不再想发就发。

公众账号成为企业标配。已经不仅仅是个聊天工具,其实现了人与人的连接、人与互联网的连接,成为每个用户的“移动ID”。将人与社会、行业相连接,让企业、硬件、社会和每个用户产生互动,构建全新商业形态和服务模式。公众账号已成为企业突破现有的商业边界,开拓新的商业范式的标配。

约束与自由 行“成人礼”

顾名思义,“十条”有十条内容,其对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使用者的服务和使用行为进行了规范。实质内容有四个方面: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注册账号“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开设公众账号需要审核备案,不得违规转发时政新闻;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人民团体开设公众账号,服务社会。

“十条”发布后,国家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不断督促互联网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做到“配好刹车再上路”。指导腾讯公司对公众平台进行全面梳理,对存在假冒社会公共机构和媒体名义、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涉暴力恐怖、发布虚假广告、编造传播谣言、破坏民族团结、诽谤他人、侵犯个人隐私八类违规行为的公众账号进行相应处理。腾讯平台还开通“谣言过滤器”公众账号,成立辟谣中心,目前已发布辟谣文章27万多篇,每天科普近200万次。通过日常管理与专项治理相结合,平台舆论生态明显好转。

“后台实名”,要求用户在注册时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个人真实身份消息验证,并签订协议。主要基于手机注册,包括支付银行卡绑定,本身已经实现实名制,注册公众账号也需要上传身份证信息。由此可见,“十条”只不过是对即时通信工具领域的一次规范,没有设置新的门槛,从用户角度而言,前端体验没有太大影响。

“十条”发布后,各地网信办加强属地管理,推进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推动网站完善举报平台、强化社会监督,鼓励新媒体内容平台建设,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建设好、维护好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网信办适时召开积极运用即时通信工具服务社会座谈会,大力推进政务公众账号等新媒体建设。截至今年三季度,以为重点的即时通信工具政务公众账号已超过10万个,与政务微博和客户端,初步形成了覆盖全面、功能完备的政务新媒体服务体系。

三个“十条” 监管打“组合拳”

“十条”发布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入立“法”密集期,《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账号十条”)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约谈工作规定》(“约谈十条”)也先后出台。

专家认为,这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是依法治网、公开管网的积极探索,是蕴含“互联网思维”的创新管理模式。互联网信息主管部门采取的管理方式也从单一的“他律”,兼顾对企业和用户“自律”的提醒和倒逼。

“账号十条”发布后,人民网、中国网等中央新闻网站通过升级技术系统、健全审核机制、鼓励网民举报等方式加强用户账号名称管理。新浪、百度、腾讯、阿里巴巴、陌陌、天涯、凯迪等互联网企业积极响应,发布公告,承诺加强用户名称、头像和简介信息管理,保护用户信息和公民隐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携手用户共同营造清朗的互联网环境。

7月15日,国家网信办依据“约谈十条”,就“试衣间不雅视频”在网上特别是微博平台快速扩散情况,约谈新浪、腾讯负责人。责令网站必须进一步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积极主动配合好相关调查工作。同时,呼吁广大网民共同维护良好网络生态,及时举报网上违法行为。网民普遍认为国家网信办出手迅速果断,对不雅视频病毒式传播当头棒喝,纷纷表示自觉抵制低俗网络行为。

逐渐成长的“自律”精神也为地方的互联网管理提供了契机。去年11月,北京市网信办和首都互联网协会召集移动客户端、App工厂等签署《北京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公众信息服务自律公约》,承诺对拟上架的App进行安全性检测和合法性审核。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研究员朱巍认为,法律立法周期一般较长,而来自互联网的新挑战往往“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三个“十条”是把法律具体化,既符合依法治国的精神,也更能灵活地面对网络发展的新挑战。

自媒体时代,媒介及传播方式的革命对监管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的互联网监管领域也在经历一次治理转型。而“十条”“账号十条”“约谈十条”等规定的出台,表明监管部门已开始针对性地立起规矩、划清底线、留出空间,使得“公众账号们”依法规范运营行为,养成自律习惯。相信在依法他律和主动自律“比翼双飞”下,正能量更强劲,管得住更有力,舆论生态更健康。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