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载植树故事染绿校园

绿色中国 / 2018年11月10日 06:35

手机

... 书 儿童 故事画库 60个 品种 少儿

范少杰

对于城市而言,植被覆盖率,是彰显一座城市人们生活品质与健康状况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衡量这座城市生命力的一个指标。校园又何尝不是?有人说,走进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就能感受到一种情意。而这一种情意,定少不了蓬勃在枝头上的明媚葱绿。

有着60多年办学历史、占地300多亩的衢州二中,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树多、安静、空气好,是个值得安放书桌,静心读书的好地方。

穿行在儒风習习的校园,挂着树牌的古树、名花到处可见。学校操场边有一棵黄檀,已有170多年树龄,号称镇校宝树。靠近宿舍区有棵短叶罗汉松,树龄120多年。

一江清水,鹭鸟齐飞,以“博闻猫”、松鼠为代表的野生动物随意在校园里游荡,与师生和谐相处。

学校图书馆后的树林里,藏着一幢苏联风格的古朴教学楼,这是建校时的第一批建筑,像这样上了岁数的老房子,校园里还保留了四五处。这些老屋寂静不语,就像专心做学问的老先生,昭示着师生清静治学、一心求学,给校友们指引了回家的路。

这座绿意校园默默承载着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对一座校园无法割舍的情感以及不断的乡愁,细诉着一座绿意校园的故事。

捡种子,翻山越岭采集苗木,移植爬山虎……一起感受,这座校园的追绿史。

藏在每棵树后的故事

谁也想不到,今天浓密绿荫掩映下的衢州二中,在1953年建校前,校址所在地浮石堆乱坟成堆,荆棘丛生,荒草遍地,满目荒芜,校园里几乎没有树。

二中的绿,离不开一代代二中人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和持续不断植绿的传统。

1954年,建校之初,学校以每棵1元钱的价格从杭州采购了500根大拇指粗细、一人多高的法国梧桐树苗,发动第一届高一学生栽种在学校大路边和操场四周。学生们细心地用树枝把树苗支撑保护起来,风雨袭来时,同学们常冒雨跑出来护树。而今,围在操场四周的法国梧桐树已经一人可抱了。

上世纪60年代,衢州二中原校长王毅生号召全校师生植树,用绿树美化校园,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植绿传统。学生的入学通知要求带锄头一把,学校每周有劳动课。学校师生坚持不懈植树造林,育花种草。王毅生校长带领有关人员选择绿化树种,规划绿地。在他带领下,1966届4个班级同学在高一时,利用农忙假期在学校行政楼前挖了一口池塘(后命名为“雅池”),所挖泥土用于修筑学校围墙。

1964年,王毅生校长指定方延生老师负责学校绿化。学校没有专门用于绿化的钱,方延生老师动脑筋,四处寻找便宜的甚至免费的苗木,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不断为校园增绿。

学校里种下的法国梧桐一直没有修剪过,枝条杂逸,树形散乱。方延生老师了解到,巨化公司刚建设好,需要大批绿化苗木。他和巨化园林大队联系,请他们无偿帮助修剪400米跑道周围的法国梧桐树,作为交换,将修剪下来的枝条送给他们用于育苗。

1964年,学校从柯城区华墅林场获赠一批香樟树。方延生老师每天早上6点多出发,拖着平板车去六七十里路外的华墅林场一车车地拉树苗。一个多月时间里,运回二三百根樟树苗。

上世纪60年代末,龙游寺后公社有个农场停办,农场里剩下一批雪松没有人要。学校买了下来,并请衢州机场派卡车拉了三四车。现在学校食堂门口的那批雪松就是1982年左右移植过去的。学校行政楼后的一棵雪松是上世纪70年代从学校隔壁的渔业大队买回来种下的,当时只有不到一个小孩拳头那么细的树,现在已经高过两层楼了。

学校里的银杏树,大多来自孔氏南宗家庙。上世纪70年代,方延生老师赶天亮之前,去孔氏南宗家庙捡拾银杏种子回来繁殖。有一次,方延生出差去江西玉山,在玉山招待所看到有种树的树形很漂亮,种子掉了一地。方老师找到招待所管理人员,打听到这树名叫喜树,就问是不是能把掉落在树下的种子带回家。得到肯定回复后,他用扫把扫了一大堆,用衣服包着抱了回来。交给学校团委组织学生繁殖,并种在操场看台西北面,取名“清风林”。

当时的衢县林业局也送来川莲、柳杉、檫木等很多树苗。到上世纪70年代末,学校里树木已经颇为繁茂了。因为学校绿化工作做得好,学校还被作为绿化造林典型,经常迎来兄弟单位参观学习。

校园里原先荒废的坟砖用来修砌花坛和围墙;四处找苗移植栽培成林;校园绿意就这样星星点点浓密起来。年复一年,因着师生们爱绿、护绿的情谊,一棵棵树木就这样与这里结缘,蔓延为一片满目茏葱的绿洲。

一枝一叶总关情

二中的绿,离不开师生们的精心呵护。学校生物教研组老师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加入到校园绿化中来。学校里的桂花最早购自万田乡王家,生物教研组老师组织学生成立果木嫁接小组,用女贞作为砧木嫁接繁殖了一批桂花。以后,学校绿化就用上了自己扦插繁殖的桂花苗。

生物教研组的方应珊老师利用假期,和方延生老师一起到柯城区石梁张溪等地山里挖来竹柏、木本红茅、紫色杜鹃花、草乌伤药、苦槠、十大功劳、六月竹等植物。这些植物计有百余种,都种植到了学校植物园内。

衢州二中的老师们都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校内的树木。校园里的木兰树是方应珊老师去山里采回来的树苗繁殖起来的,方老师还特地给这棵木兰树取了名字“千山木兰”。

1965年春,为了扩大校园绿化面积,增添绿化树木品种,生物教研组方应珊老师牵头合议,提出方案,学校派徐万伦老师去杭州天目山林场(西天目山)采集名贵树种苗木。徐万伦老师翻山越岭,一路风尘,在林业专家的指导下,采集到20多种名贵树种苗木,如金钱松、银杏、柳杉、马尾松、桂花树等。他把这些树苗用麻袋小心翼翼捆扎好,既怕折了,又怕损了,一路肩挑背扛,历经挫折,终于将这些“宝贝”毫发无损地运回学校,种在校园里培育。现在学校图书馆后面、校史陈列馆西边绿化地里的金钱松树种,就是当年徐万伦老师从天目山引进的。2017年4月,学校为离退休教师办祝寿会,学校请老师们选校园里自己喜欢的角落拍照留念。徐万伦老师就手捧鲜花站到了已经高过屋顶的金钱松树下。

上世纪80年代,时任校长张金锵从国外考察回来,将国外在树下种植草坪、开展立体绿化的理念带到校园里。学校从江苏买回两个平方马尼拉草用于校园绿化。最初在行政楼前面试点,通过花工的精心培育,校内绿化不久就种上了马尼拉草,还有剩余的用于以绿养绿。社会上很多单位都来学校购买草皮,在市内颇有影响,衢州机场的草地就是从学校里拿的草皮。

学校还从金华师专要来了一批菊花苗,扦插成功后,在学校举办了面向社会的菊花展。800多盆不同品种的菊花争奇斗艳,几乎一售而空,当时售出菊花的钱都用于补贴学校的苗木采购费用。

校园里的绿,离不开花工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呵护。15年前,花工王征明发现教师公寓员工宿舍后面,一排十多棵十多年树龄的桂花树出现叶子发黄情况,而且越来越严重。他发现那里的地面比较潮湿,熟知桂花有喜干怕湿特性,判断是因为树根长期浸泡在水里导致的。找人将桂花移植到了其它地方,不久,这些桂花树就恢复了生机,现在桂花树径已经超过15厘米。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方应珊老师开始为校园里的树挂自制木质树牌。上世纪90年代,方应珊老师又制作了白色的铁皮树牌,用黑漆写上更详细的树名信息。再后来,学校又更新过一批树牌。2017年,校园里挂上了最新一代树牌,通过手机扫二维码就能联通百度,方便师生、市民更全面地了解和树相关的知识。四代树牌内容一次比一次充实。树牌,成为一代代学生和来访者学习校园内丰富植物知识的直观教学资料,让二中成为一座随时可以学习生物知识的植物园。

藏进树里的回忆

今天的衢州二中校园因一代代二中人坚持不懈的植绿而美丽。学校曾被省内媒体称为“浙江最美重点高中”,2016年,学校入选浙江省教育厅授予的“浙江最美校园”。校园里有品种多样,数量繁多的树木,但对不同年代的二中学生来说,留在他们记忆里的回忆因年代差异各有不同。

解放后,曾经风靡一时的法国梧桐是我国的主要行道树,也是建校之初衢州二中校园里主要的景观树。学名悬铃木的法国梧桐具有遮阴面积大,生长迅速,适应环境能力强,善于吸收有害气体等作用。但因为法国梧桐容易生虫害,飘絮对师生健康有影响,1986年和1987年,学校把东、中、西三条大道的行道树由法国梧桐替换成了大苗广玉兰,当时种下共549株,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上世纪80年代,樟树又逐渐替代了广玉兰成为学校行道树。建校后数年间全校师生种植的树林,大多数已经更换。

校园里除了树木,在很长一段时期还种过农作物。学校创建后15年间,住校学生每日菜金才0.10元。为了解决蔬菜自给,改善学生伙食,也为了提供劳动基地,学校利用空地,办起了农场、畜牧场。蔬菜种植面积30亩。学生劳动时间列入课程表,高中每周8小时,初中每周6小时。各班除了种植粮棉油作物和蔬菜外,还进行种植试验。1970年,学校将校园内可以种植土地改造为水田,种植水稻。学校里还建造了抽水机渠,校园内筑西、南两大渠道,从衢江抽水灌溉校园内高地和数十亩水田。校内还种植了大豆、大麦、小麦和棉花等。当时,学校把收获的棉花卖给国家,换来纱布做成蚊帐发给学生使用。种植的番薯等农作物交给食堂补贴学生的餐费。几年后,学校又将水田改为90亩桔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校园里的树木主要以经济树木为主,当时学生的社会实践记忆和树木紧紧联系在一起。1978届女学生种有成片的茶树,取名“三八茶园”。1979届学生中有“青年林”刺杉1000多株。1980届初中少年先锋队员,种有“我与树比成长”树林。1980屆高二(2)学生,种有“雷锋林”刺杉1000多株。许多班级都营造“毕业纪念林”。

从1980年开始,学校营造果园、苗圃,以提高经济效益,以弥补学校经费不足。经过几年努力,先后种植椪柑、蜜柑、胡柚、刺杉、水杉、茶树、香樟等经济林。1998年后,随着学校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学校农场停办,柑橘园退出校园。

2003年上半年,学校种植草坪2.9万平米。生物教研组老师成立花卉栽培、果木嫁接小组,还为兄弟学校师生提供实习场地。为团市委提供茶树千余株,供绿化烂柯山景区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90年代,学校从杭州引进了爬山虎,种在博文楼和校内其他建筑周围,夏天到来,满墙便被绿叶覆盖。风吹过时,爬山虎墙上厚厚的叶片在阳光下随风摆动,犹如波浪此起彼伏,在抵御热浪同时也起到了立体绿化的作用。

经过一代代二中师生的栽培、护养,当年的小树苗与二中一起茁壮成长,现已根深叶茂、绿叶成荫。到了秋天,天高气爽,银杏树上金黄色的叶子与累累果实相映生辉,一眼望去非常漂亮,成为校园一道美丽的景观。再加上金钱松、桂花树等其它树木花草搭配,感受到更精致的绿化景观,既提升校园生态环境,又彰显校园文化内涵。

把绿意写进入青春

学校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生物学习资料。到上世纪80年代,校内光种子植物就有400多种,繁多的植物又直接或者简介哺育了校内的各种昆虫、蛙类、爬行类、鸟类和小型兽类。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巩固书本知识,生物组老师们在方应珊老师带领下,从1987年开始办起了“生物知识窗”。

“生物知识窗”设有“生物专题介绍”“中草药常识”“考考你”“生物题诗”等栏目。“生物知识窗”从1987年到1992年,共举办了109期。它把书本知识和校园生物紧密结合起来,使书本知识和校园生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2010年2月,学校把握时代趋势,提出“打造绿色校园,践行低碳生活”的理念,将“绿色低碳校园”纳入特色校园文化,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构建了“必修课渗透、选修课强化、活动课参与”的教学网络,树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在每年不断增加校内树种同时,学校就地取材,以校园内的植被为样本,精心编写了《衢州二中校园植物档案》《绿意无言》等校本课程,并开设《二中植物园》《常见植物的识别与标本制作》等选修课。其中,刘春生、刘惠震2位老师和花工王征明,3人合作2年,于2013年出版的《衢州二中校园植物档案》,找到树木161种,图文并茂,很受欢迎。学校每年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都组织师生开展植绿等相关生态主题活动,践行低碳理念。学校还通过讲座、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国旗下讲话、申报“绿色行动实验班”、评选“节俭寝室”、拍摄二中校园版《大禹治水歌》、指导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方面的研究性学习、成立“绿色宣传队”等方式,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如今的衢州二中,校园里有了公共自行车租借系统,图书馆楼上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雅池里流淌着引自信安湖的湖水,师生们身体力行践行低碳环保的理念,无意间融入了这片绿色中。

在实施校园生态建设中,衢州二中意识到,清新而宁静的校园环境、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特有的书香氛围,除了让人赏心悦目之外,更重要的还可以涤荡心灵,让人修身养正,市民向往的人文高地、精神高地可以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

2016年,当衢州吹响“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号角后,衢州二中主动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发挥优势,谋划校园变景区行动,开放校门与社会共享生态成果。市民只需经过简单的预约和登记,都可以徜徉校园,分享这里的美丽环境。

学校于2016年以景区的标准对校园环境进行整体提升。游客来到衢州二中景区,不仅能看到参天的古树,与鹭鸟和松鼠等动物亲密接触,还能在教育国际陈列室、校史馆、创新实验基地感受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获得崭新的生态与人文体验。目前,衢州市旅委已经将学校纳入衢州市对外旅游宣传的推荐景点。截至目前,已经有50余批游客近2000人次通过预约的方式享受到了衢州二中对接全域旅游的成果。

光阴如轮,四季恒转。在这座60年来日渐被绿意包围的校园里,人来人往。人们在转身离去前,总会在不经意间被校园里的绿意熏染,不间断地书写一个个与绿色相关的生态故事。绿色,不光成为了一座校园的基色,更深深浸润为这座校园里每个师生的人文底色!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