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奇迹的成功才更有把握

曲高和众mp / 2018年10月16日 01:16

手机

假如2016年初在香港买了吉利汽车的股票,到现在已经赚了6倍,当时股票价格是3元钱,现在是18块。

炒股的人都知道,就算是熊市,股票市场上总有几只增长异常迅猛的股票。问题是抓到这样的股票是很难的,就算是公司内部员工对公司增长的前景也未必就比别外人更清楚。

腾讯上市13年,股价翻了300多倍,但上市刚涨4倍时,马化腾就卖出去不少股票,腾讯副总裁曾李青卖掉了腾讯股票搞风险投资,事后看来,就算风险投资搞的再好都不可能比得上持有腾讯股票来钱。

许多行业,总有营销奇迹,但这是极小概率事件。企业要想营销成功,不能以奇迹为目标。追求可控、稳增长才是正解。就像炒股的人不能把买到吉利股票一年半增长6倍为目标,谁也无法保证10元钱以下持有腾讯股票,然后握到现在。

奇迹这东西本来是稀有之物,另外,它来得快,去得也快。吴晓波多年前写的《大败局》讲述的19个案例大多数都是营销创造了奇迹,然后又迅速陨落。

企业更需要一种优化赛道的手段,不需要冒险的巨大投入,不指望创造奇迹,只需要平稳提升业绩即可。速效成功学是小概率事件,营销必须追求必然的结果,而不是冒险式的大跃进。

这方面,华为是一个好榜样。

1988年华为从代理电信设备起家,然后开始自己研制设备。因为行业特点,华为一直在运营商行业直接销售。

华为的创立者及其团队并不是从某大公司跳槽出来的,都是一些门外汉,从产品研发到销售的套路都是自己不断摸索优化出来的。直到1997年才引进第一个研发流程的咨询项目,而销售咨询项目已经是2010年之后的事情了,可以说,华为的销售方法都是自学成才,和外部咨询无关。

2000年左右,华为开始尝试性涉足企业网,通过代理体系销售产品。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变故,企业网这部分和3Com成立了合资公司,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通过高强度营销在中国成功抗衡思科的公司,几经转手,华为的合资公司虽然还叫H3C,现在是紫光集团旗下的一个部门。

大约2010年,华为重新发力企业网,去年销售额也达到了407亿元,在华为体系中,业绩暗淡,但这个数字也相当于一家大型公式的销售收入。

华为做手机也是从2000年开始的,最早华为终端的定位是给村村通设备做配套,当小灵通火起来之后,华为也做小灵通手机,用来消灭一下竞争对手的高额利润。真正把手机当作一个正儿八经的生意是在2011年之后,用华为的术语说,这时手机业务才进入了华为的主航道。现在华为手机已经做到中国第一,全球第三,从出货量上看,已经接近苹果的水平。在传统企业不擅长的电商销售上,华为也已经碾压小米,位列企业电商直销第一名。在全部电商的访问量上,华为排名第14,阿里巴巴最早的B2B业务排名15,小米排名16

2010年,华为首次进入财富全球500强企业,排名397位,销售额218亿美元,2011352名,2012351名,2013315名,2014285名,2015228名,2016129名,2017年,华为晋升到第83名,销售额达到了785亿美元。

华为的全部增长都来源于内生性增长,他没有通过兼并、甚至挖人实现业务的扩张和增长,这在全球大企业史上也是罕见的。

华为手机的小成打破了2B型公司无法做消费品的“共识”。很长时间,华为自己也被这种共识困扰,没有信心做好手机。90年代末期,华为做固定电话不成功,不赚钱,还惹了一些麻烦,就觉得自己不是做消费品的料。后来,各种机缘让华为涉足手机行业,但一直没有信心。08年之前,由于找到了一个移动上网卡的缝隙市场,赚了一些钱,公司一度想把终端部门卖掉。08年的金融危机让买方撤退,华为才把手机留在了自己的手里。

手机行业最初是移动网络设备的附属行业,最早的手机厂商是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等移动通信设备供应商。后来技术越来越开放,通信设备商在终端上越来越力不从心,诺基亚最早做了终端和网络的拆分,然后大成,手机行业快速转移到独立手机厂商手上,隶属于通信设备厂商的手机部门迅速凋零。更广泛地看,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大企业的主流趋势是2B2C业务分离,IBM卖掉了PC业务,GE逐渐剥离了消费者产品,西门子也演化成了纯2B业务的公司。

手机的成功销售,让华为成为了全球少有的“全科销售”公司,他的销售模式涉及直销、分销、零售、网售等所有主要模式。在全球500强中,很难找到与华为类似的公司。微软也向企业和个人顾客销售产品,但他的产品种类相对更集中,比如销售给企业的办公软件和个人的办公软件是一样的。三星电子既有对公业务,如显示屏、存储芯片,也有个人业务,如手机、电视等,它是与华为模式相似度最高的一家公司。

华为销售当然非常成功,在华为整个历史上,却找不到什么营销奇迹。公司只是每年制定目标、完成任务,在枯燥中循环。华为手机没有拍出过惊艳的广告,倒是拍出过老人白马广告让大家当笑话;也没有拿到低成本的流量,他的广告开支也不像步步高兄弟一样疯狂。在地面销售上,华为也没有发动一场疯狂的人民战争。

拿炒股大比方,确实有个别人因为恰当的时机买进了吉利的股票发达,如果把成功作为一种必然性的目标,却不能指望有如此好的运气。

华为营销的成功,让写营销案例的键盘侠找不到典型事件,无法写出观点明确、切中要害的营销秘籍。也没有一家策划公司可以声称他的点子或者定位让公司一飞冲天。

华为自己也无法总结出成功的方法论,每当拓展新业务领域时,也是从乱整开始,逐渐摸到门道,再优化、精通。

华为的过人之处是它总是能从无序到有序,从懵里懵懂到逐渐清晰,从会到精通。华为总是能够利用自己的特点、资源,修正出一条特别的道路,这就是我讲的高速营销赛道。

很多人在解释华为成功营销时,过分强调它固有的优势。例如,很多人把华为说句成功简单的归功于他的技术能力、巨量金钱的投入能力等等。这里面很多并非事实,就算华为有巨量的资金,可是在经营过程中,手机的成功营销也不是用钱砸出来的。

考虑到每个行业由不同的竞争要素组成,迈克尔·波特发明了“天然集中”和“天然分散”行业的概念,前者是规模经济性明显,后者则是是规模不经济。电信运营、大多数互联网服务、目标客户较为稀少的高端装备等都属于天然集中的行业。需求简单,顾客分散度高,需要人工服务的行业多为天然分散行业,如理发馆、饭馆、律师事务所、咨询机构等天然分散。

06~10年,因为联发科芯片的交钥匙芯片方案让山寨化红极一时,山寨化的基础是非常丰富的多样性,当智能机时代,手机变成一个简单的屏幕之时,这个行业又重新变成了适合巨头玩的具有内在集中趋势的行业。华为已经是一家巨型企业,一些天然集中的大行业更适合华为内在的优势。

这些理论有一定的道理,却也不是铁律。华为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理论,不会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布局业务(缺乏理论指导我觉得是华为的一个弱点)。华为能做到跨行业成功,有内在的因素(华为自己也未必很清楚),但内在因素绝对不足以导致他顺势成功。

华为也有一些特别的制约因素:相对非常高的人力成本;他们无法像小米一样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自己的生态;他们也无法像OV一样和渠道绑定成利益共同体。

华为从直销起家,进而代理销售,零售,网售,都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这对于许多企业而言,非常有学习意义。企业拓展新领域,新的销售方法现在已经是常态,怎么样才能在新的领域学会销售?怎么样在熟悉的领域提升销售竞争力?这是恒久又现实的问题。

机械的学习华为是不行的,因为你的行业和华为有很大差异。

行业相同也是很难效仿的,不然,从华为挖一些熟知华为套路的管理者即可。

华为的案例主要证实了一个公司实行多种销售方式是可行的,销售老牛说的那么肤浅,也没有松鼠认为的那么深奥。要想把销售的事情想明白,不是从模仿华为开始,而是要琢磨不同行业的销售到底有什么共同的规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