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秘粮食高产的密码:现代农业强省绽放绮丽气象科技之花

中国气象局 / 2018年10月15日 14:04

手机

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建忠 周爱春

创新高!今年河南夏粮总产量710.8亿斤,比去年增产15.5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7月13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公布了这一喜讯。

十年九旱的河南,能够创造连年增产奇迹,气象服务功不可没。“河南夏粮生产创下新的纪录,再次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河南省气象局局长赵国强说。全省气象部门不断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气象为农服务内涵,把精准气象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气象为农服务作用突出。

站点密集体系完备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按照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到2020年,河南省规划在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95个县(市、区)建成6369万亩高标准粮田。

浚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胡振方谈起气象服务赞不绝口,“县里2010年开始高产创建活动,活动开展到哪里,气象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气象设施就建设到哪里。如今,气象和农业部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掌握各种气象信息。”

在鹤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鹤集团的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区里,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方用上了大型智能喷灌设备,并可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墒情随时调整水肥参数,3个农业工人几十分钟就能喷灌1000亩农田。在不远处的钜桥镇刘寨村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方里,气象部门安装了农田信息监视系统。这套系统的360度旋转摄像头,对农作物生长进行24小时监测,并利用星陆双基监测平台,对大田里的土壤水分、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进行数据传输和分析。

“气象信息站与农技推广站合作共建,气象与农情监测设施共同选址,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与之配套。”河南省气象局副局长陈怀亮介绍,目前河南省共建成126个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254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2464区域自动气象站、4420个气象信息服务站。

“以农业气象精细化观测为基础,我们自主研发了土壤水分观测系统,从原来的人工观测变成自动观测,每旬观测也变成了每小时观测。”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刘荣花介绍,为农服务的气象现代化,除了需要重视基层科技支撑,还需再造扁平集约的业务体,“通过创新探索形成‘三级业务五级服务布局、六大体系支撑、服务业务科研一体化发展’的为农服务体系,省级承担全省分县粮食作物业务服务产品制作,省辖市重点承担特色作物气象业务,县级以服务为主。”

积极主动服务精细

今年河南冬小麦生长后期,各种气象灾害接踵而来。

“由于今冬气温偏高,加上春季降水较多,为病虫害的发生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河南省农业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成林告诉记者,这对小麦生长的潜在威胁极大,不及时防治将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各级气象部门及时发布病虫害发生等级预报,指导各地开展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

进入“三夏”,河南遭遇了1965年以来最严重的干热风天气,并在夏收夏种关键时期出现了大风、暴雨等高影响天气。“从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来看,今年干热风天气严重程度仅次于1965年,居1961年以来历史第二位。但各地根据预报预警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河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苏爱芳说,早在5月22日召开的全省“三夏”气象服务新闻通报会上,气象部门准确预测“三夏”期间虽降水过程较多,并会出现轻度和重度干热风,“气象部门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降水落区及强度的把握更为精准,并提供精细化的为农服务预报产品,科学指导夏收夏种工作。”

同时,决策服务精细到位。加强与农业、植保、农机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实时了解全省小麦收割及夏种进度,提早制作服务材料。省级业务单位共制作各类服务材料238期。在出现灾害性天气后,省局第一时间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点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在 6月4-5日降水来临之前,省局赵国强局长向王铁副省长汇报,提出“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对未收获的小麦及机收影响较大,建议已成熟地区要抓住雨前有利时机抢收抢晒”。王铁副省长立即召集农口部分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专门安排部署,同时称赞气象工作积极主动、服务精细。

转型发展智慧领先

夏收时节,行走河南,应运而生的智慧农业,正以清新亮丽的姿态走入乡村生活。

西平县的麦田里,竖着一块块白底红字的牌子,标注着麦种名称、管理方法。粮田一角的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中,风向、湿度、光照度等监测仪各司其职;高清彩色大屏幕上,及时更新的农情信息一目了然。据当地农技人员介绍,这套系统叫作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系统。简言之,就是利用安装在大田里的摄像头,将大田实景实时传送到平台,并自行建立起数据库。无论身在何处,只要登录物联网平台,进入系统后就能清晰地“看”到大田,“对症下药”了。

基于“互联网+”,河南气象部门打造多元融合服务链条,先后开发了河南现代农业气象网、省市县一体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手机APP、河南气象微农等多种气象为农服务渠道,打造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模式。

“什么时候种麦,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喷药防虫,以前手机短信都会按时提醒,现在又有了微信,说的都是种地的事。”舞阳县种粮大户包天亮说。

益农社是国家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在鹤壁设有500余个网点。气象部门把一个个网点变成了一个个气象服务站。浚县益农社中心站经理杨清彬说,通过手机摇一摇,就可及时查看到附近最新的天气实况和农业气象服务信息,方便社员能够及时获取天气信息,在生产管理上得心应手。

唐全合是“全国十佳农民”,鹤壁聚喜来农机合作社的董事长。他是全国第一个使用‘星陆双基系统’种粮的农民”。他称赞气象部门是种粮的“好军师”:“粮食高产真是离不开气象部门。”

“现在收麦早不像以前,还得弯腰拿着镰刀一把一把割了。如今拿着手机点几下,就能联系来大型收割机,几个小时就麦罢了。”正阳县汝南埠镇农民黄宝柱说。今年河南全省8200多万亩小麦近99%都实现了机械化收割。这些穿梭在广袤田野里的农机手,是河南气象部门精准服务的“大客户”。

刘昆是名农机“老手”,麦收黄金期间,他每天的工作都排得满满的,从湖北一直收到河南,收完这一处又开着收割机往下一处麦地赶。时间宝贵,他的收割路线可不是随意安排的。“依靠气象局给我们发的调度短信,哪儿有要收的地,我们就往哪儿赶,省了不少时间。”刘昆说。

给农田装上“千里眼”、手机“摇一摇”就可看到农田生产信息,施肥浇水全由专家实时网络指导……上代农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正逐渐走近农民身边。从“我有什么服务什么”向“社会需要什么就服务什么”转变,从部门服务为主向广泛利用社会力量、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转变……为打造“国人粮仓”这张金灿灿的“王牌”,河南气象科技伴随着现代农业强省前进行的步伐,走出了一条绮丽而宽阔的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气象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