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出海地域版图

媒介 360 / 2018年09月11日 00:19

手机

国内手机市场,用“群雄逐鹿”一词来进行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目前,国内的手机市场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了,各大厂商想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只能将眼光着眼于海外。各家手机品牌在海外市场有着怎样的布局,在不同的市场之中,其品牌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国内市场萎缩,手机品牌急需新的增长点

群智咨询(Sigmaintell)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6.7亿部,同比增长1.8%,其中中国市场出货量约2.3亿部,同比下降约1.4%。

然而,在国际市场上,国产品牌海外发货量约2.9亿部,总体同比下降6.2%。但是,国内一线品牌的海外发货量却出现了高幅度增长,华为、OV、小米、中兴都表现了强劲的增长。

同时,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今年前5个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1.97亿部, 同比下降5.9%,上市新机型468款,同比下降25.1%;6月出货量4178.6万部,同比下降6.2%,上市新机型97款,同比下降29.7%。

国产手机品牌逐渐意识到,国内市场触顶,在开始萎缩的国内市场中继续拼杀,已经开始变得意义较小而且十分危险。伴随着国产手机品牌的实力增强,加速出海、转移竞争战场,从国内走向国际已成为本土品牌必然的发展方向。

手机品牌出海版图

中国手机品牌出海是一种既定策略,目前中国手机品牌在海外市场中,做得较好的分别有欧洲、非洲、印度、东南亚等市场。但由于各家出海时间早晚的不同,各品牌的产品、定位、理念、战略和使命存在的差异,造成了各自全球化认知和地域版图的不同。

华为:欧洲高端市场,旗舰机当道

华为目前已进入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的手机品牌前十名,品牌版图遍及亚非美欧,是中国手机成绩最好的品牌,特别是在欧洲市场,已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目前,华为与全球45家运营商建立了合作关系,特别是与欧洲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堪称中国出海手机品牌的模板。

华为在海外的销量也主要来自于欧洲等市场,面对美国市场,尽管华为尝试了包括小米模式在内的各种推广策略,但是在美国市场一直不得势。

OPPO:东南亚市场

据IDC统计,去年OPPO以7840万的出货量高居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第一位。此外,OPPO在海外市场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目前OPPO已经在东南亚、印度、新西兰、沙特等全球27个国家投入市场运营,其中东南亚和印度是目前重点发展也是成长较快的地区。

不仅如此,OPPO正在把国内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海外市场,请当地的明星拍广告,大规模的广告牌和实体店面推销。

Vivo:印度、东南亚

Vivo已进军印度、东南亚以及南亚国家,和OPPO作为孪生兄弟的vivo来讲,所走的出海路线与OPPO十分相似。

小米:东南亚、印度市场,高性价比最受欢迎

目前,小米已经进入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乌克兰、乌拉圭等市场。

小米在海外市场做的最好的是印度市场。小米在印度市场的发展一直处于较高速度的状态,也得益于其自身高性价比机型的推出,印度消费者喜欢高性价比的产品,这也正是小米手机的特点所在。

其已位居印度市场份额第二,Canalys给出的数据显示小米二季度在该市场的出货量达到480万,环比增长近百万或25.7%。

魅族:东欧市场,高颜值受青睐

魅族的海外市场,最火热的莫过于俄罗斯,作为战斗民族,他们是乎对魅族这种高颜值且自带文艺气息的手机,尤为偏好。

此外,今年魅族开始进军印尼市场,希望打开南亚市场。

中兴:联合电信运营商,深耕美国市场

与其他品牌不同的是,中兴在已经趋于饱和的美国市场深耕。中兴1998年进入美国,2007年开始销售手机,目前几乎与所有电信运营商都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如AT&T、Verizon、T-Mobile等等,如今中兴在美国市场占有第四位的市场份额。

TCL:盘踞拉美市场

TCL的出海历史已有10年之久,主要集中在拉美,墨西哥、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等地销量稳居前列。

除了这些我们熟知的大品牌,还有很多其他手机品牌在国外市场“闷声发大财”。

传音手机:本土化设计,非洲市场的手机之王

当国内市场的智能手机厮杀成一片“红海”之时,国内鲜为人知的传音手机却在非洲“闷声发大财”,抢占了当地市场超过45%的份额。

但随着诺基亚、三星等传统手机强企对非洲市场的进一步重视,加之华为、联想、小米等中国品牌的竞争,对传音手机带来了冲击,也开始面临增长的天花板。

一加手机:顶级硬件配置,“不将就”态度,墙内开花墙外香

一加手机在国外市场中拥有着很高的人气,一加5手机发布之后,在包括英国伦敦、美国纽约、德国柏林、荷兰阿姆斯特丹、印度班加罗尔等全球8个国家14地区的闪店活动中,无一例外地受到当地消费者的排队抢购追捧。

今年5月,一加手机开始进军澳大利亚市场。

写在最后:国内智能手机生产厂商在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选择走向海外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而如何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保持业已形成的品牌发展节奏的同时,实现产品及营销思路的本土化,减少试错成本成为决定他们到底能够走多远的主要因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