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流量社会”:流量用在何处?为何“飙涨”?能否“无限”?

安徽日报mp / 2018年09月06日 15:02

手机

眼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4G网络的广泛覆盖,移动互联网流量数据节节攀升。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88.9亿G,同比增长了136.8%。业内预计,年底这一数据超过百亿G将毫无压力,中国已经全面步入“流量社会”。

“在家靠WiFi,出门靠流量。”在潮起潮涌的“流量大海”中,如今正发生着哪些变化?未来又将呈现哪些趋势?

1第一问:流量用在何处?

——“把生活建立在数据流量基础上的人越来越多”

和往常一样,合肥网约车司机刘亮师傅熟练地通过手机接下了一单“生意”,几乎是在同时,手机导航马上提示出最近的行驶路线。如今,借助网络流量,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出行的“标本”。

“流量经济”正在改变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流量的影子无处不在。移动支付、移动娱乐、移动办公......手机数据流量正在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必需品。

刚刚留学回国的阜阳姑娘安雅璇就对国内流量消费的增长深有感触,“我这次回国发现手机流量花费多了很多,比如视频聊天、网络购物、手机游戏等都要用流量,花销最多的是在浏览资讯方面:刷微博微信、看视频新闻,都还蛮费流量的。感觉生活中已经离不开流量了。”

如今,像安雅璇一样。从社交到购物,从搜索到新闻,从出行到支付……搭建平台,吸引流量,培育商机——这是众多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的发展思路,而现代人的生活又与这些企业搭建的使用场景紧密相连。微信、淘宝、百度、今日头条、高德地图、支付宝等,已成为一个个巨大的流量入口。

参于网络流量的竞争也在加剧,企业也想方设法拓展服务范围,改善服务质量,以增加用户黏性,提高用户使用忠诚度。打开今日头条,你喜欢的一类新闻或短视频就会直接呈现;打开淘宝,你喜欢的商品就会直接推送、购买商品的物流情况清晰可见;打开高德地图,你要去的目的地和可选路径一目了然,甚至连哪儿堵车、哪儿需要上桥、哪儿有加油站都一一注明……流量世界里,用户应用效率在提升,企业提供的内容与服务也越来越精准。一些企业还不断进行平台整合,像支付宝上加载各种城市服务,卖火车票机票、就医挂号等,对用户来说,手机已不用下载过多APP就可以实现日常生活多种需求、各种场景的应用。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还不断催生新的业态,流量的使用也不断在新场景中“越滚越大”:直播、闪送、创客、网约车、共享单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93.6亿G,比2012年增加84.8亿G,年均增长80.6%。

2第二问:流量为何“飙涨”?

——平台级应用的普及和流量资费下调是推动流量“指数级”增长的重要原因

手机网民人数增加是助推移动流量增长的重要原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呈现持续提升态势。同时,各类手机应用软件的用户规模也是不断上升:外卖类应用增长最迅速,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规模也不断扩张。

据工信部统计,我国个人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连月攀升。今年6月,人均移动互联网流量达1591M,同比增长了125%。如果加上WIFI,这个数字将再翻几番。手机流量的“指数级”增长,带动物流、资金流、数据流源源不断增长——这不仅颠覆了传统商业逻辑和盈利模式,对人的行为方式、生存状态以及社会组织形态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联通公布的“7月份移动应用排行”显示,微信、QQ、腾讯视频及支付宝稳居“活跃用户榜”前四位,其中,微信用户数已达8.6亿;“人均月耗流量榜”头四位为快手、微信、哔哩哔哩动画和网易云音乐。

除此之外,手机流量资费的不断下降也被认为是助推“流量社会”百亿流量大潮涌起的另一个因素。

“3G的时候,我一个月的套餐100多元,只有300M左右的流量,就连刷微博都得省着用。”安徽大学三年级学生钱玉瑾说,现在用上4G移动网络,每月的花费少了20多元,流量却多了好几倍,可以随时随地刷新闻、视频聊天,比以前方便多了。

“这两年安徽电信流量资费每年下降40%左右,流量使用增长十分明显。”中国电信安徽分公司业务经理牛兴亮分析说,“以前流量费太贵了,看个视频就很心疼,现在1G流量10几块钱就行,一个月用几个G的流量也可能觉得无所谓,因为随着价格的下降,大家对于流量的敏感性没有那么高了。未来流量费肯定会进一步下降。”

8月10日,中国移动发布的2017年中期报告显示,该公司手机上网流量资费同比下降36%,而手机上网流量则增长了107.5%。

3第三问:流量能否“无限”?

——现有网络基础设施无法支持不限流量模式,随着技术持续进步,“流量随心用”需求将逐步得到满足

即将到来的5G时代,孕育着更大的改变。

上半年,中国移动已经在上海、广州等地展开了5G试验网的部署,产生的流量密度可达10至100Tbps每平方公里。简单说,5G可以支持未来千倍以上手机流量增长,用户下载一部高清电影不到一秒钟。美国思科公司日前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21年,全球每部智能手机的平均月流量将增加到14.9G。

与之相伴的,是用户对于流量资费总量可能会大幅上涨的担忧,对于不限流量套餐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今年以来,三大运营商先后推出不同类型的不限流量套餐。以安徽电信刚刚推出的不限流量套餐为例,个人每月花199元,就可以实现实现国内流量不限量,家庭每个月花399元,国内流量不限量并且全家5人可共享。

但“不限流量”目前总体而言做得并不彻底,有的运营商规定在用完一定额度的流量后,网速就会被下调。据称,这种“达量降速”条款是国内外运营商在推出无限流量套餐过程中采取的通用做法。所谓“达量降速”,就是用户当月使用的高速流量达到一定值后,网速会下降。运营商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一些用户长时间满流量地使用,为了让网络资源能被公平使用,也让自己的网络负荷不至于过大。

专家分析,受限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原因,现在运营商的网络能力没有办法支撑真正的完全不限流量模式。当前无线网络的网速是由全体用户共享的,网速快慢取决于总网速和总用户数,而运营商在一定范围内规划的基站数量是固定的,使用者越多网速就越慢。

即将到来的5G时代,公众能享受到的流量将是4G时代的100倍。网络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网络连接更加稳定,网速也更有保障,可最大程度满足“流量随心用”的需求。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超级计算、虚拟现实……在5G流量的汪洋大海中将孕育出什么,有些我们可以想象,更多的还无法想象。

(记者 陈树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