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业与纺织,可谓是双双屡遭“断崖”式滑坡 ,被称为是“夕阳产业”魏桥在很多人看来是在苦苦支撑着。
然而,有言是“时势造英雄”,年近暮年的他却愈反其道而行之,拥有惊人的赚钱能力。
就是这么一位隐形富豪,其执掌的企业,在“201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排名第二。而在这个榜单中,排名第一的是华为,排名第六的是万达。
先看下这家公司的业绩:
2014年营收2819亿人民币;
2015年营收3385亿人民币;
2016年营收3332亿人民币,
此外,在财富杂志评选的,《中国最有影响力企业家》排行榜上,也超过了百度李彦宏、许家印等人!
他就是魏桥集团创始人,张士平。
他的宏桥集团被高盛集团称为世界上最好的铝业公司,生产出了苹果手机壳体90%的铝板材料;在魏桥纺织的工厂里,则充满了销往全球市场的牛仔布料。
去年,魏桥以超过530亿美元的收入额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163位,较前年蹿升71位。而作为魏桥的铁腕“家长”,张士平的进攻仍在继续:他力争在三年后实现5,000亿元的销售收入,并进入世界百强企业之列。
作为2015年《财富》(中文版)年度中国商人,张士平的低调与严谨始终给他以及他背后的公司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他的成功学中不存在侥幸,既有狼性的善战,亦不乏“苦行僧”的执着。
面对行业的“沦陷”以及强大的国有竞争对手,张士平却扬言此生不会染指任何第三种产业,并将成本控制及工厂的先进管理做到极致。对于今日缺乏匠心且充满浮躁的中国制造业,张士平与魏桥的成功无疑是极富社会价值的样本案例。
只是这位超豪极端低调,从不接受媒体采访,至今用的是200块钱一部的手机,而最喜欢吃的是老婆做的玉米窝头。
今天就给大家说一说这位神秘富豪——张士平。
从农民工到问鼎全球棉纺之巅
出生在农民家庭的张士平,父母都是普通农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初中毕业,年仅18岁的他为了养家,在镇上的油棉小厂找了个扛麻袋的工作,一包麻袋100多斤,每天要抗几十包。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整整17年。生活的折磨和苦难没有吓倒张士平,他能吃苦、不服输,凭着一股劲儿被提升成了油棉厂厂长。
1981年,时任油棉厂厂长的张士平
邹平盛产棉花,棉油厂很多,他管理的棉油厂由县供销社主管,却是最烂的一个。面对这个局面,刚一当上厂长,他就主动进攻,立志做到比所有人都要好。
“车间里头大小便都有,所有窗户没一块玻璃。”更大问题的是,当时的主旋律还是计划经济,国家对棉花管制严格,油棉厂只做收棉花、加工棉花、卖棉花的生意,一到收购旺季忙不过来,但旺季一过就全厂无所事事了。
张士平的第一招是让生产可以持续。适逢国家把粮油放开,油棉厂刚好有榨油机可以榨油,于是他把生产从棉花加工拓展到大豆、花生等油料加工,成为整个棉花加工行业第一个进入油料加工的人。
这个型一转,张士平把生产排得工人都喘不过气来。为了提高大家的干劲,张士平推行了严格的纪律制度,按件计薪,最简单的要求就是按时上下班,不然就扣钱。
习惯了轻松日子的职工,因为不满张士平的严苛纪律而开始罢工,被收购的企业甚至打出“乡巴佬,滚出去”的横幅来羞辱他,并且把他和一众高管围堵在办公楼里整整7个小时。
可他没有退缩,背着所有骂名和误解,坚持铁腕治理:
1、工人嫌工作不像之前轻松,他说,想干就干,不想干拉倒;
2、高管迟到了两小时,直接扣掉一天公司;
3、底下分厂浪费资源,他一次性开除了20个人;
4、最狠的是每天自己带头,6:30准时出现在工厂。
他又打破几乎所有企业都时等人上门采购的惯例,大力推动上门推销,把很多原本属于别人的生意都抢到了自己的碗里。所以,当整个产业笼罩在资本寒冬里时,外界看到的却是:
这个乡镇作坊是全国油麻行业利润最大的工厂,也是全国供销工业的利润第一名。
1984年,他带领厂子实现400万的净利润;
1985年,他被选为全国商业劳动模范,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李鹏总理的亲自嘉奖。
就在张士平登上人生高峰的同时,危机也出现了。1985年,全国棉花行业萧条,大量的棉花卖不出去,张士平到一家国有纺织厂去推销,对方却连门都没让他进。这刺激他重新思考这盘生意,也进入到一个新领域:自己搞纺织。
更重要的是,张士平还在这个过程中对棉纺行业的发展有了深刻的认识。结论是,这是一个大规模、低成本、好品质才可以生存的行业。
看准这一点之后,张士平开始“闷着劲扩大规模,压缩成本,一路往前冲”。在规模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低的强大优势下,张士平只用10年时间,就把魏桥的规模和成本做到了全国无敌手。
▼
而今天魏桥的棉纺织业不仅是中国第一,
还是全球第一。
▼
机缘巧合搞电厂,顺便做了世界第一
让世界真正认识到张士平厉害的并不是纺织,而是他顺便做出来的一个新生意。
棉纺企业是用电大户,魏桥一路扩张,一路被电困扰。尤其电力紧张时的拉闸限电,更是直接给生产带来很大的困难。
不甘心受制于电的张士平,为掌握生产的主动权,于1999年成立了自己的电厂,搞出个热电联产模式,之后又不断新增产能,既解决了电力供应,也把电力成本做到比国家电网低出三分之一,进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纺织主业的竞争力。
▼
张士平不仅自己发电,还搞出了一个400万千瓦的超大电厂,自己的工厂根本用不完,还上网销售卖给其他人。
事实上,全国高耗能行业自备电厂者不在少数,然而,限于体制和法规,大规模装机、“孤网”运行、且能卖“余电“的企业,至今唯有魏桥集团一家。从产业发展的历程来观察,魏桥“孤网”的出现,是国网、地方政府和企业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相互平衡、妥协的结果。
在铝产业,张士平也是不断拉长产业链,从鱼头一直吃到鱼尾。2005年进入氧化铝领域;2011年进入高精铝板带箔、新材料领域;2014年进入采矿领域……不到10年的功夫,他就把魏桥铝业建成一个独立而完整的铝产业的王国。成为了全球产量最大的铝制造商,坐上全球铝业的头把交椅。
这些年,张士平还把重心压往终端消费的产业,在其努力下,魏桥现在从汽车用铝、电子用铝,到医药用铝,以及各种包装用铝全都可以做,而且越做越高精尖,全球90%的苹果手机壳体所用的铝板材料都是出自中国宏桥的工厂。
根据财报披露,张士平家族合计持有整个魏桥接近49%的股份,这也让其长期稳坐山东首富的宝座。
他让16万员工都能买的起房
两个世界第一,可以说是人生赢家了,但张士平至今从各方面保持着乡镇的朴实。
张士平生活简朴,应酬很少,至今用的是200块钱一部的手机,喜欢回到家里没,吃老婆孩子做的饭,尤其是玉米窝窝头。
“对物质追求不是不高,而是很低。”到今天,他依然没有什么专职的秘书,出差经常是独行侠。他说:“只要我自己拎得动行李,我就不用别人。等我拎不动了,也就是该休息了。”
然而这样一个“抠门”到极点的人,到了最后却做了一件“巨亏”的事,结果让所有人肃然起敬。
当地的房价6000块每平,那些一线的员工不吃不喝得10多年才能买一套,张士平看大家这么辛苦,给自己的员工修了760万平的自建房,每平米不到2000块钱。
而且魏桥还有自己的幼儿园,小屁孩们出了家门口就到学校,如果哪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企业还敲锣打鼓的上门给员工发奖金。
他说:“我们实际上是一帮农民,16万职工,家里条件不好的,帮他们致富,就等于为民造福。”
他的成功学
看好市场,相信成本,注重品质
纺织、火电、铝行业,在现在看来都是行业性亏损的大户。张士平身在三个行业,不但活下来,而且活得很潇洒。
因为他一抬眼看到的就是全人类需求和市场,这是他能在一个小镇把两大产业盘成世界之最的基石。
“只要你能做出比别人更好,而且是人们生产生活必须的东西,你就一定能够活下去。”
这么多年,张士平始终专注实业。他知道自己可以把什么干好,并且卯足力气干到极致,也对自己的能力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有绝不超越能力做事的自知之明。有人让他干房地产,有人让他干互联网,有人伙他开银行,他全都拒绝了。
张士平在普遍还不关心产品和品质的年代,就加倍重视品质的问题。魏桥的第一个纺织厂就把产品出口到了日本。
以身作则 雷厉风行
能干好的企业没干好,90%是人的问题、机制问题、体制问题。到今天,张士平依然是集团最勤奋的人之一。魏桥规定,干部7:20上班,张士平一般都是6:30就到了,甚至更早,几十年如一日。这也使得其他中层上班不敢“迟到”,而且6:40就都上班了。在熟悉张士平的人看来,他的成功,勤奋起到很大的作用。
时代在变化,但这种精神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文章原创自创业谱
转载请联系微信woaichijipai123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