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走天下,真的有想象中那么爽吗?

科技日报 / 2018年07月14日 18:15

手机

要是能不带钱包,刷脸走天下,小编估计做梦都能笑醒。

没曾想,苹果手机出了个十年纪念版iphone X,靠刷脸解锁屏幕,这下把小编给吓醒了!

刷脸走天下,眼看就要实现啦,可是会不会小编的荷包更加保不住啦?

“刷脸时代”信息安全的种种担忧被苹果手机十年纪念版iPhone X引发。

生物识别技术很成熟

全屏、home键取消,用Face ID(俗称刷脸)解锁屏幕,iPhone X虽诸多新科技加身,公众最关注的却是早就应用于各种场景的“刷脸”。

网络安全初创公司志翔科技产品副总裁伍海桑说:“指纹、虹膜、人脸等生物识别技术已很成熟, 被广泛应用于公安、反恐、商业等诸多场景。为什么直到iPhone X才流传这么多段子?这不仅反映了苹果强大的影响力,更因为生物识别认证技术此前多用于工业等领域,当它通过手机从庙堂入江湖,就不一样了,它几乎和每个消费者密切相关。”

伍海桑表示,公众对刷脸识别的安全性担忧,主要来自于指纹识别、虹膜识别必须主动采集,而刷脸识别则有可能不知不觉间就被采集到,尤其是很多影视作品所展现的场景,更加重了公众的心理顾虑。

虽然真正的产品还没看到,但是,伍海桑说:“苹果及其他厂家在将产品推向公众用户时,会比我们想象得更加严谨。当然,随着用户的使用和很多习惯性应用场景的出现,产品或技术总会暴露其中的不足,企业一定会据此完善。只是,从当前生物识别技术的成熟度看,即使苹果iPhone X刷脸识别出现‘BUG’,只要不是硬件或固件的问题,打几个软件包就能很快解决。”

从苹果发布的公开信息看,iPhone X刷脸识别错误率比指纹识别低得多,相同指纹破解的概率是五万分之一,相同面部破解的概率是百万分之一。

“也就是说,撞脸比撞指纹的概率小得多。”伍海桑说,“睡觉被解锁,更是一句玩笑。目前一般的人脸识别系统都会加入‘对着摄像头眨眼睛’等活体检测验证。如果不是睁眼睡觉,就不会被梦中刷脸。”

公民生物信息监管是空白

虽然伍海桑认为,苹果将刷脸识别用于iPhone X在技术上不用担忧,但个人生物信息会不会就这样被苹果等企业采集?

众人科技董事长、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会长谈剑峰表示,由于生物特征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若大量生物识别信息集中留存在后台服务器,一旦数据库遭受攻击,后果不堪设想。

“和密码不同,生物信息数据库一旦被攻破,用户不可能换脸应对。”谈剑峰认为,生物识别认证适用于数据只留存在本地,或作为金融机构等认证的辅助手段。

早就在手机中加入虹膜识别功能的三星手机认为,目前手机所采用的生物识别技术、用户隐私安全可控。三星手机技术人员对科技日报记者说:“用户的生物信息被储存在处理器芯片的安全区域,三星无法获得。并且,这部分数据经最高级的加密处理,即使用户手机丢失也不用担个人生物信息流出。”

苹果同样承诺,iPhone X用户的生物信息存储在本地专用安全芯片中,不会上传至服务器或云端。

据伍海桑介绍,针对人生物信息的采集、存储、利用,全球都在论证中,如何让个人生物信息的采集过程更准确,如何防止个人信息存储不当被泄露,如何防止个人生物信息被滥用,谁能把握和比对我们的信息......当种种问题都除在论证中时,目前除了国家公权部门,商业机构及企业均不能主动收集公民的生物信息。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非常流行的手机指纹支付,不过是给用户提供了一个更简单的密码输入手段。这个过程是,本地指纹采集后‘翻译’成了支付密码,指纹未上传第三方或银行,校验过程还是密码。”伍海桑说,“虽然银行若能用个人生物信息进行校验,安全性会更高,但对个人生物隐私却形成挑战。”

用户获取和使用数据的边界随着无限的外延而变得日益模糊,当身份权限成为新的安全边界,如何证明“你是你”,“你有权做什么”,不再是关键问题。

正如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张文生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所强调的,这个阶段对生物识别安全问题的拷问,不是技术,而是在全球都属空白的监管领域,很多规则急需建立。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编辑:陈小柒

审核:管晶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