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苹果是否为美国制造的代表,并不清楚;但是,小米绝对不是中国制造的代言人。近年来小米在中国家电电子、数码通讯等领域的快速崛起,并不是依靠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中国制造精品,更多的还是面向用户的粉丝营销和概念包装。
何声||撰稿
最近一段时间,一张图片引发中美两国制造实力差距的热议。虽然话题如今已经“退烧”许多,但是对于中美两国制造产业的影响仍然存在。
壹
就在美国苹果公司全新手机新品iPhone8、iPhoneX发布当天,一张一台iPhoneX手机,可以买下小米之家全套家电电子产品的对比图片,刷屏不少国人的朋友圈。
一台iPhoneX,售价8388元起;与之对应的,则是一台小米MIX2售价3299元起、小米净水器1999元、小米电视4A售价1099元、小米空气净化器599元、小米头戴式耳机499元、小米智能家庭套装299元、小米AI音响299元、小米移动电源2(2万毫安)149元、ihealth体温计129元。
透过这张图片,可以得出两种结论:一种是基于中美两国之间制造实力的差距,1台苹果手机竟然可以买到9件小米数码家电产品,说明美国制造完胜中国制造;另一种则是基于用户的选择和购买能力的差距,苹果手机实在是太贵了,而小米作为“性价比之王”可以称得上是名至实归。
苹果与小米,虽然身处“美中两国”的商业体系之下,代表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商业竞争点。前者输出的不只是美国制造,更多的还是基于产品平台上的文化价值观输出;后者输出的更多是互联网文化,更多的是面向用户的营销手段和理念创新。
贰
其实,将苹果与小米产品的这张对比图片,上升至中美两国制造实力的差异高度进行讨论,并不妥当。
苹果是不是美国制造的代表,笔者并不清楚;但是,小米却不是中国制造的代言人,简单地将两家企业按照产品售价进行对比,只能说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猎奇心理下“鸡同鸭讲”的营销游戏和概念炒作。
近年来,小米在中国家电电子、数码通讯等领域的异军突出,靠的不是基于中国制造背景下的“高性比价”精品硬件实力,而是面向用户的一系列粉丝营销、概念包装和事件公关。小米近年来所策划的一系列“最高性能、最低价格”新国货产品概念,从专业的匠心制造和精品制造角度来看,就是典型的营销概念和产业伪命题。
当前无论是德国制造,还是日本制造,以及中国制造,其所强调和坚守的“工匠精神”,核心支撑都不是价格最低化,而是价值的最高化。并恪守“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商业原则,坚守产品价值的本位主义,而不是讨好用户的营销主义。
中央“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不是追求中国制造的“高性能低售价”,而是基于用户需求推动产品的精品化、差异化、高端化和极致化;这也就意味着,小米所策划的“新国货”只是其中之一,并不能代表当前中国制造。
小米过去的一系列“饥饿营销”、“产品众筹”等概念包装,从本质上并不属于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而是基于营销领域的炒作和包装。与苹果近十年来在全球手机市场上凭借一系列差异化产品、技术和体验崛起和领跑,形成鲜明对比。
叁
美国制造的面子,似乎可以找到苹果公司来代言;但是,中国制造的里子,却绝不是靠小米来代表的。
从产业逻辑上看,当前中国制造的最大挑战,不是简单的精品化、高端化,或者是高性价比,
则是要从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的转型升级,其核心是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在运营体系上,要“以需定产”取代“以产定销”,追求制造体系从重资产向平台化、高效率化转型;
二是在产品定位上,要解决从“一招鲜吃遍天”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跨越,追求高、中、低端各级市场的充分竞争,不能只盯着规模化的低端市场,而是盯着用户需求的立体化市场;最终丰富整个市场的竞争体系;
三是经营理念上,要追求从“以成本定售价”向“拿价值定售价”。要将企业的持续性研发、完善性服务体系纳入产品的成本定价体系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成本一维定价,而是成本、服务、技术等多维定位;
经过5年多的探索,中国制造再次走到一个“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面临新一轮的选择。透过一直走在中国制造转型最前沿的中国家电产业发展轨迹可以看到,制造业的转型不再只是基于生产环节的精益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改造,而是面向用户需求的动态捕捉能力下的体系再造。
1台苹果手机,与9件小米家电数码产品,两者之间不能简单直接的对立,更不能分别代表美国制造与中国制造!对于中国制造来说,转型升级的万里之路才刚刚开始……
====
家电圈:中国家电覆盖面广阔、内容专业、观点鲜明的价值分享平台。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