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手机正在出卖你的隐私,而且手机并不真正属于你……

妮妮的小屋 / 2018年05月31日 17:23

手机

01 数字时代,我们没了隐私

今天这篇文章,估计又要让90%的人扎心了。我们费劲巴拉的挣钱,好不容易才把心仪的手机买回来,自以为拥有了对手机的所有权,更有甚者,还出卖自己宝贵的身体器官,换上一部价格不菲的手机后,泄露隐私的过程就开始了……

今天的我们已经离不开智能手机了。但同时,我们也已经把很多不想让别人知道的隐私,轻易的交给了陌生人,甚至可以说任人宰割了。

就拿我们熟悉的爱疯来说吧。

苹果系统里的一个可能泄漏你隐私的的功能,也许你还不知道吧。

打开苹果隐私中的“常去地点”页面后,可以见到一串历史记录,上面详细记载了你在什么时间去过哪些地方,这个数据已经精确到分钟!之前一些常去地点还被自动设为常用标签显示家庭、公司等。

我查看了自己的爱疯后,果然发现,仅仅最近一段时间内,我的家庭位置就被记录到71次,公司被记录了35次,还真是一切都明明白白的标在地图上(不过数据分析看,我是有多宅,生活是多么无趣。)

几年前,央视就报道过这个忧虑,然而苹果系统升级到iOS11之后,行动记录仍未消失,只是名称改为“重要地点”。

其实如果只是记录数据,倒也罢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特别是也没啥歪脑筋、生活简单苍白的透明人,也没有多少人关心这些数据对自己有啥不利影响。

无外乎是藏点猫腻的小两口子查岗时,一旦被发现了不该让对方知道的事,闹闹别扭、吵吵架,或者坐实了对方出轨的证据,谈分手的时候给自己增加筹码,也算是给自己的分手下个决心。

但如果遇到死缠烂打的主,这样的功能就是灾难。

据媒体报道,有个姑娘因为相亲认识了一个小伙,后来觉得个性差异太大,选择了分手。结果小伙求复合未果,竟然通过手机GPS定位,对姑娘和家人下了狠手。

此外现在还有各种形形色色的信息服务公司,低成本把数据和信息获得,然后通过几百至几千元不等的价格,卖给第三方需要的人。

这些信息里,包括你的通话记录、个人财产情况、个人消费信息和经常出入的活动场所等等,一旦落到不法分子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02 科技发展,应用本身的两面性

此前,这项功能的开发设计是基于一些重大的刑事案件,被害人的定位不清楚,失踪后无法及时的联络和查找,为警方办案增加了难度。

有了这项功能,随时方便调取个人所在位置,在需要的时候,警方可以快速出动提供帮助。听说这项功能,在国际上,为保护当事人的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项功能,就这样具有了两面性。一方面民众对自己的隐私泄露深感不安,另一方面又觉得必要时,这项功能可能又能帮助到自己。

也许这项功能的设计与开发,就是利用了人性的这种复杂性吧。

而且最可怕的是,其实你手动关闭了定位,可只要联络了Wi-Fi,你的位置还是会被记录。

从这点说,安卓系统和苹果系统泄露隐私的风险是一样的,在网络和数字时代,我们深感越来越方便的同时,参与协同的部分越多,我们越是将隐私不断交给越来越多的陌生人。

我们的生活,自然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控制。我们已经没有隐私可言,所谓的保护隐私只是一纸看不见的承诺。

03你买了手机,但并不拥有所有权

也许更让你纳闷的事,已经发生了你却不知道!

What?凭什么我的手机,我还不能拥有所有权?

事实的确如此。

细想一下,手机中安装的各个软件,我们都只是使用者,提供个人信息去参与。

你不可能说微信和淘宝这样的宇宙超级个体是你自己的吧?我们只能是这些软件的使用者,而这些软件的拥有者都是其所在的互联网公司。

而现在手机多种丰富的体验和我们依赖的使用习惯,大多都是通过软件完成的。

无法想象,如果没有这些软件,手机的功能只是打电话,我们还能那么痴迷的看着自己的手机,一天N小时吗?

你所能证明对手机的所有权,不过是摔坏了手机后,你需要花钱去维修或者再次购买一部新手机而已,但其实完成这个动作后,你拥有的还是长期使用权而已。

一旦开始使用各类软件,你的数据和信息都将交给别人。所谓的所有权,是一个渐行渐远的概念。

最近《经济学人》杂志,也连续用很大的篇幅来思考这个问题,也提出了数字时代,产品所有权的定义正在悄悄改变。

文章指出,过去我们对于自己购买的物品,一旦发生故障,可以想修就修。

而现在,商品内部的复杂程度已经让自行修理变得不太可能,加上商家一而再、再而三的警告,自己的商品不可随意拆卸更换,只能到指定的售后地点去维修。

这让热爱日常修理的美国人和欧洲人,深感自己正在失去对这些物品的所有权,自己不过是花钱买了一个长期使用权而已。

不少地方还准备立法对自己拥有维修权进行约定,拟要求商家开放产品的零件,方便消费者自行维修。

04 夺回所有权,还可能做到吗?

面对消费者和相关部门的呼声,商家也是一肚子苦水。

现在电子产品的复杂程度和专业化分工,自己公司的从业人员能修好的都不多,更何况是,没有任何相关专业知识积累的普通消费者?

如果开放出售产品零件,那不法分子买回去岂不是给他们提供了便利?

另外则是出于安全考虑,现在各种电子产品里,涉及个人隐私的成分越来越多。

比如说指纹识别甚至是面部识别功能,都可以用来支付,如果开放权限,让消费者自己修理,或者交到第三方去修,隐私泄露了谁来负责?

由此可见,所有权问题会变成一个更大的矛盾和难题。

电子设备,越来越像一个承载着各种服务接口的载体。商家需要更多的控制权来获得更大的利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我们在获得的同时, 必然也会失去点什么。

也许失去一部分隐私权和个人空间,就是这样一种不可逆的失去。

也许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最好的办法还是控制自己对智能手机的使用以及上网的时间。

在安装各类软件时尽量少的选择允许,谨慎地使用Wi-Fi,定位系统等功能,需要使用时再打开,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少晒私人照片,旧手机要及时清空数据等等,这些麻烦的小动作,能相对降低我们隐私泄露的风险。

保护隐私,从我做起。

@作者妮妮:

十点读书签约作者。

曾任记者多年,获行业内最高大奖。

11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优美图,感谢原图作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