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屏,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全面”

尚吉刚 / 2018年04月30日 14:38

手机

今年智能手机市场的最热关键词,莫过于“全面屏”了。这个最早起源于小米的名词,在2017年秋季开始被众多品牌纷纷使用,很多人把全面屏视为了不起的创新。但是在我看来,尽管全面屏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发展方向,但它并不是手机厂商技术创新的结果,甚至可以看作是手机厂商创新乏力,为了营销而造的噱头。为什么这么说呢?

全面屏是上游供应商的新规格,不是什么黑科技

在2016年,小米推出MIX,并大肆营造全面屏黑科技概念时,我就觉得有些奇怪——这块屏幕不是来自夏普吗?怎么说得好像是小米自主生产研发的一样?而且,小米也不是第一家这样设计的厂商,夏普早在2013年,就推出了SHARP 302sh这款机型,布局和小米MIX几乎一样,屏占比超过80%,这比小米MIX足足早了三年,只是夏普当时没有造出“全面屏”这个概念。

时隔三年后,小米拿到了夏普就此发展而来的屏幕,把夏普屏幕设计上的创新,包装成了自己的技术创新,这种本质上的技术整合,在话术设计下,变成了“全面屏”、“黑科技”等酷炫的营销概念,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拍手称赞。客观来看,夏普把屏幕供应给小米,是因,小米造出MIX,是果。这种上游供应商和设备制造商的因果关系,是不言自明的。

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今年在“全面屏”的上游供应开始成熟之后,小米推出了摘掉“概念机”头衔的MIX2,再次炒作“全面屏”概念,也引发大量的厂商开始跟风,基本上所有屏占比超过80%、拥有窄边框设计的手机,都冠以全面屏的称号,甚至有一段时间,微信微博上都开始海报刷屏,从全面屏2.0刷到了全屏幕X.0时代。

这种从上游供应商“拿来主义”的产物,拿出来大书特书,恰恰是手机厂商本身技术创新匮乏的表现,在缺乏更多创新亮点的情况下,只能包装新名词、造概念,来达到营销效果。

就目前从上游供应链的情况来看,做出接近100%屏占比的真正全面屏,无论是从制造工艺还是装配工艺,都还为时尚早,而且目前手机正面屏幕上设置的前置摄像头、扬声器、传感器、指纹识别等元器件要想完美隐身,也需要在技术和工程上做不断创新才有可能实现。所以现在市面上其实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屏,而只是屏占比得到进一步提高而已。

全面屏已经快速成为标配,竞争胜负手在全面屏之外

现在,上游供应商已开始大量供应18:9的全面屏,各大品牌推出全面屏手机已经没有门槛。不出意外,在2017年Q4,全面屏手机将会成为各大手机品牌的标配,而用户对全面屏的新鲜感,已将快速消退,“全面屏”概念的红利,或者说营销噱头的效应将会消失。

全面屏对用户带来的好处是比较实在的——同样屏幕显示面积的情况下,手机尺寸可以更小,更易于握持;同样手机尺寸的情况下,则可以带来更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更高的屏占比必然是手机追逐的方向。

但是,把18:9屏幕装在手机上并不难,但能不能把体验优化到位,却是比较考验功力的。比如,小米MIX和MIX2虽然在概念塑造上赢得了先机,但是在实际使用上,也存在很多因全面屏带来的麻烦,比如前置摄像头放在了手机底部,每次使用都要翻转手机,让体验变差。使用全面屏后,物理按键的消失,也让虚拟键/手势操作的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而且,在小米MIX2上市,全面屏手机开始普及进程之后,依然鲜见专门为18:9屏幕优化的APP,抢鲜的用户,无论是看视频还是使用APP,都会大概率出现黑边现象,5.99英寸全面屏的显示面积,反而比5.5英寸16:9传统屏幕小了一圈,观感不佳。

就像其它新技术一样,新技术的来临必然会带来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需要用心来解决。全面屏的推进,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厂商有深厚的整体设计能力,也需要手机厂商和APP开发者共同努力,才能充分发挥全面屏的优势,这是全行业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只靠造概念是无法回避的。

可以预测,接下来的全面屏大战,其胜负手不会在屏幕上。屏幕的扩展,只是良好体验的基础。而全面屏手机能否真正为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还是取决于厂商的技术积淀和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会落在目前依然是痛点的拍照、音乐、续航、通信品质、可靠性等方面。

创新没有捷径可走,所谓的捷径无非是自欺欺人

小米MIX所引领的全面屏风潮,是值得肯定的发展方向,但是利用上游厂商的技术,加上营销话术包装,就抛出自己的“黑科技”,多少有走捷径的嫌疑。虽然可以赢得一时的眼球,但是这种“创新”,毫无门槛可言,随时会被追上。

实际上,这种捷径式的话术营销,在近几年也是蔓延得飞快,从最早的“奥氏体不锈钢”,到一个手机内含“十余项黑科技”,再到“全面屏”……厂商搞营销词汇无可厚非,但是把一些来自上游厂商,其实是通用化的技术,生硬包装成高人一等的名词,多少有误导消费者之嫌。捷径走多了,往往就会产生“捷径依赖”,要再踏踏实实地走略显艰苦的技术积淀和创新之路,就会显得比较艰难。

现实情况也是如此,2017年消费者被各种“黑科技”轰炸多时后,已经产生了免疫,无论怎么吹,大家都只看实际体验效果,大家已经懂得去验证所谓的“黑科技”是否真正能解决痛点。所以,未来的全面屏手机竞争之路,必定是理性价值的回归之路,是厂商比拼技术创新之路。习惯于走捷径的厂商,很可能在新一波的竞争中,遭遇滑铁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