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时分,广场舞的夜场还没开始,70多岁的老孙出门买菜。从家到菜场不足1公里的路程,他脖子上挂着名片大小的通信呼救设备,有一搭没一搭地和朋友们语音聊天。老年用品有些奇怪的属性,比如,看上去门槛不高,甚至“是个人都能做”,但国内从来没有什么产品赢得过压倒性的市场和口碑。这对创业者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机会很多,但要出头不容易。

在启迪之星创业孵化器位于杨浦的基地里,66岁的孝信科技CEO赵琪华有个工位,他身边来来往往的都是年轻人,赵琪华1990年从美国回来创业的时候,他们中有些人可能还没出生。赵琪华的创业历程是一轮又一轮创业-被收购或投资-退出的循环,他说,由他直接参与创办的公司不下20家。连续创业大半辈子的赵琪华看好养老市场,他说“夕阳人群,朝阳产业,养老是下一个风口,关键是如何找准痛点。技术不是问题,中国的聪明人太多了。”
“小苹果”项目(孝信通)很可能是赵琪华最后一次创业。他向合伙人提出生产一款老年通信呼救设备的主意,不到半个小时,十个人都同意动手——他们都是清华校友,赵琪华资历最老,1977级,最年轻的是1987级。

“小苹果”像一款迷你版的苹果手机,名片大小,界面简单,只有3个按键和一个紧急呼救插拔键。老人把设备挂在脖子上,用来做两件事:语音聊天和呼救。3个按键分别代表亲人群、邻里群、老友群,长按就是说话,短按就是收听。遇到紧急情况,抓住机子向下轻轻一拉,SOS警报马上响起,呼救信息第一时间传输到联网的监护人和照料者,比如子女、邻居、居委会、家庭医生、养老院护工等等。
“当老人遇到严重危险,自主意识和肢体控制能力大大受损,什么样的呼救动作完成难度最小?拨号打电话,寻摸固定的呼救设备,都不如扯一扯脖子上的呼叫器。”赵琪华据此把“小苹果”跟老年手机或家庭呼救设备区别开来。
“小苹果”甚至没有电话功能,赵琪华说,电话哪里都可以打,可及程度太高,不构成老年需求的“痛点”,社交则不同,他认为老年社交与健康管理、紧急呼救并列老年服务的“痛点”之首,其中老年社交、健康管理的用户粘性更胜一筹。他的设备,要让老人以最简单的方式进行社交。

赵琪华的部分判断来自于他前两次的老年产品创业经历,2004年他做了一款老年手机,很成功;2006年他做了一款紧急呼叫设备,和当时很火的养老服务呼叫中心联网使用,随着呼叫中心的式微,那款产品慢慢退出市场。他对老年人需求的判断不断微调,现在他认为又潮又简单的通信设备会有市场。他说,老年人不喜欢老年手机带着的标签,“放大的字体、难看的外形会让老人不舒服,好像自己很蠢。”
赵琪华把“小苹果”的商业模式设计得很清楚,卖设备的费用是一部分,每台小几百,可以是子女买单,也可以是政府、养老机构为老人购买;另一部分来自第三方的广告商,他们可以在配套的APP定向投放广告——APP装在监护人或照料人的手机上。

赵琪华觉得自己距离老年人的行列还很遥远,但不排除若干年后他也会需要一台“小苹果”(孝信通)。他可能在本轮创业之后收山,他认为应该有更多聪明脑袋来创造老年产品,“中国养老市场的好产品始终供不应求,但是标杆产品还没出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