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VS残酷|2017年手机通讯终端态势简结(上)

新潮电子杂志 / 2018年01月25日 10:33

手机

前言

2017年的移动通讯终端市场虽然有许多形形色色的平凡与不平凡的故事,但时至年末,细细回顾,却发现真正能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并不多。不提“3G元年”的2008年,也不提“4G元年”的2013年,单单是2016年那种国产品牌“内战外伤”的红海撕斗,今年好像也和谐了许多。

大家各显神通,玩理性营销的、玩市场下潜的、玩高低品牌配搭的、玩安全的、玩处理器的甚至还有玩陶瓷玩玻璃的,不亦乐乎。当然,情怀是不玩了,比如锤子。浮于表面的资本游戏也不玩了,比如乐视。还有一心想着归隐山林的也不玩了,比如酷派。不过“和谐”的繁荣下,战场的残酷却依旧让人闻得到隐隐的血腥味,只是,那些惨烈或许会等到2018年再见端倪。此时,我们只是一场简结。

终端,终究是幸福的烦恼

一言蔽之,2017年的移动通讯终端市场所呈现出的样子也已经和去年完全不同。有的厂商终于走出了衰落的困境,有的厂商依然高歌猛进,有的厂商仍在迷茫不前,有的厂商已经黯然退场。

对于华为来说,今年的经历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今年的主打产品华为P10在上市后就先后被爆出了疏油层事件和闪存门两大黑点;不过即使经历了这些,华为依然收获了不错的结果——今年6、7月份销量首超苹果,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华为的渠道、营销策略和产品路线上面的优势。

另一方面,华为并不仅仅依赖单一的线上渠道,在线下,人们对于这些的关注和需求并不是太高。还有就是华为采用的是P+Mate双旗舰策略,即使P系列出现了问题,仍有用户愿意去选择Mate系列,而且,销量方面,华为对于高端机的依仗并不是特别高。所以,当年底的Mate10系列正式发布之时,更是 “让麒麟插上AI的翅膀”,一举天下知。

华为之后,必然要聊到“绿厂”OPPO和“蓝厂”vivo。以OPPO、vivo为代表的手机厂商,今年线下依旧是它们的主场。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就是,早在今年6月份,OPPO R11首销时,仅用40分钟就超过了OPPO R9s首销当天的销量;京东618当天,OPPO R11也拿下了2K-3K价位段的销量之王。至于现在的R11s系列和X20系列,没人会担心它们的销量。

OPPO、vivo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让人意外。在营销上,二者今年的玩法更加大胆,电视同步发布新机、连推定制版等等,每一件都足够吸引人眼球。产品上,它们的产品依然有着明晰的卖点——拍照、外观等等依旧是产品的主要特色。这样的产品策略,让它们在产品上紧跟潮流、稳扎稳打、保障线下优势的同时,在2018年依然存在更进一步的可能。

接着,说说小米。在去年小米Note 2/小米MIX为小米重拾了口碑之后,小米手机今年的销量可以说是高歌猛进。在销量淡季的第二季度,其出货量就达到了惊人的2316万台,着实令人惊叹。按照这个趋势来计算的话,小米今年的总出货量很有可能会达到1亿台,重回国产手机厂商出货TOP3。当然,小米今年的销量猛增并非巧合。今年上半年,小米推出了小米6、红米Note 4X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产品,重新拉高了小米手机的口碑。

而在渠道方面,小米今年开始了全渠道打法,除了通过小米之家拓展自营线下业务,也通过小米小店、授权店等多种形式来加强自己的线下攻势;产品上,小米5X、小米Note 3和红米Note 5A都是主打线下的产品。今年下半年,小米发布了小米MIX 2、小米Note 3两款手机,从定位上看,两款手机的量产难度都不高,都将会成为今年下半年小米的杀手级产品,再加上尚未发布的红米Note 5,至少近年,小米突飞猛进的势头是停不下来了。

如今,小米的产品策略已然明晰,未来的小米将不止依赖线上,线下也将会成为其销量的重要一环。曾经那个“互联网手机公敌”在经历了一番洗礼之后,终于以“全民公敌”形象再度出现在了所有人的眼前。

与已经走出困境的小米不同,另一个互联网品牌——魅族,至今仍然处于迷茫期。在2016年的时候,凭借着机海战术,魅族在销量和利润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过同质化严重、处理器竞争力弱等一系列的问题也都浮出水面,这让魅族今年不得不精简产品线,放血求生。

为了解决魅族如今的困境,魅族也开始想办法应对:魅族将手机拆分为魅族和魅蓝两个品牌来运营,魅族品牌将会冲刺更高端;魅蓝品牌则将延续青年良品的定位,主打性价比。不过从市场反应来看,魅族今年的重磅产品魅族PRO表现并不好,这一战略究竟能否称得上成功仍然有待商榷。对于现阶段的魅族来说,其前景仍然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放下傲娇,更加务实,绝对可以让魅族变得更好。

和小米、华为们不同的是,诸如锤子、一加这类小众的品牌(11月份的时候,这些让人瞩目的品牌,也都各自推出自己的最新产品),它们所需要思考的问题更加简单纯粹,如何去把握舍与得,是关键。无论是锤子还是一加,之所以如今能够在手机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更多的还是因为它们品牌的特质吸引了一群忠实的粉丝。

不过即使这样,它们依旧不得不去进行选择:继续小众、特立独行,然后死掉;还是融入大众,而更进一步。从现在的结果来看,锤子和一加都选择了后者,这样的选择好处十分明显:销量的增长。这对于一个小众品牌的发展来讲,无疑是最重要的。

不过在未来,它们也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在拥抱大众的同时,如何保证自己的特色仍然鲜明。毕竟对于小众品牌来讲,这才是它们的品牌价值所在。不过,这里多说一句,从11月底的一加新品发布会来看,其选择京东的包销方式,业内有很多并不看好的声音,甚至觉得有点“开倒车”的感觉,这个只能由2018年的市场来回答了。

当然,几家欢喜几家忧,小米、华为、“OV系”正一步步有序地变得更好的时候,另一家厂商——ZUK,不得不离开手机领域了。今年7月,联想ZUK手机网站正式关闭,宣告着成立三年的ZUK品牌正式终结。

事实上,今年4月份就有消息指出联想将会放弃ZUK品牌,未来手机方面只使用摩托罗拉一个品牌进行运营。ZUK走向终结并不让人意外。在ZUK最后一款手机ZUK Edge发布之前,就有传闻联想将会整合现有手机资源。而和摩托罗拉相比,ZUK这个小众品牌自然会成为舍弃的对象。

至于中兴,则在12月12日,发布了新一代物联网平台ThingxCloud兴云。ThingxCloud兴云作为专为使能而生的IoT PaaS平台,上承应用、下联设备、内生数据、赋能物联网、助力生态圈,开启了物联网共建、共享、共赢新模式。EF想说的是,中兴已经不怎么“和大家玩了”(从实际市场行为来看),终端市场交给亲兄弟努比亚吧。

极致和平衡,赚钱才是正途

上面那个篇章,只是现象陈述,而干货,在这里。

记得9月12日,万众瞩目的苹果新品发布会最终让业界大跌眼镜。因为,有些创新的异形全面屏手机iPhone X其实并不那么美。在随后的正式发售期间,除了“坑黄牛”,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多市场亮点。不过中国品牌,却在2017年过得不错。

根据之前著名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报告显示,由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三季度总出货量同比下降了1%。具体到品牌方面,OPPO 依然占据国内市场宝座,市场份额高达 18.9%;华为、vivo的市场份额均为18.6%,以区区0.3个百分点的细微差距位居OPPO之后。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有史以来,三家品牌的市场份额如此接近。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一批老牌手机厂商已经黯然落幕,但从数据上看,三足鼎立的国内终端市场局面应该还是稳固的,只有全方位地创造完美体验,不断满足甚至超越用户期待,并最终经得起用户和市场考验的产品才是精品。精品带来口碑,口碑成就市场。

因此,这出货量的前三强,都选择了集中研发、生产、营销、渠道等资源,在一段时间内做最重要的事情,集中精力成就爆品,即“简单、专注”理念的细化延伸。以今年火遍大江南北的全面屏手机为例,在iPhone X的推动下(努比亚等品牌其实才是先行者),各大手机厂商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全面屏手机,智能手机行业甚至流传着“现在不是全面屏,都不好意思开发布会了”的调侃,但这三强,却并没有盲目“快速出头”,依旧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

尾声

对此,EF的观点在于,全行业产品都应在这一轮浪潮中抓紧“向上爬”,尽可能完成品牌升级,打造产品品质,乃至形成一定得文化印记。已经有用户基础的产品平台,可以尝试向更高端消费群体延伸。正如在2016年的年终,我们就曾经强调的那样,如今全球手机市场竞争加剧,国产手机粗放式大跃进时代已过去。研发、品牌以及生态链基本确立,出色的中国品牌,都转为以技术为核心,深耕高端领域,这应该就是一种“中国制造”的担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