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中国科技纵横 / 2018年09月11日 11:23

新闻

我国资源税费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doc

谢约翰

摘 要:近几年,伴随着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迫切需要,我国多地建立了科技馆,但是这些科技馆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暴露出管理上的很多问题。基于此,本文阐述了科技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运用Eleanor Ostrom的公共事务治理理论解决科技馆存在问题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科技馆;管理;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15-0220-02

1 我國科技馆的普遍性问题

1.1 科技馆总量与人口数量不匹配

自2000年以来,中国科技馆的建设非常迅速。新科技馆的绝对数量和增长率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然而,与我国总人口相比,科技博物馆的数量仍然过少。据统计,中国大陆科技馆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228万,美国科技馆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41万,英国1:75万,日本1:22万,相当于美国的六分之一,英国的三分之一,日本的十一分之一[1]。科技馆的数量占人口比例的多少是影响公民科学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

1.2 科普形式不能满足公众需求

国内科技馆的建设起步较晚,大部分是仿效发达国家的科技馆。目前,国内科技馆的展示方法主要包括“学科中心”模式和“展览系统”模式。除上海科技馆,中国科技馆新馆等大型国内顶尖的科技馆外有自己的特色运营内容外,大多数已建立的科学技术博物馆属于科学技术博物馆中的“学科中心”模式“展览系统”模式。国内大型科技博物馆模仿国外发达国家的科技馆,以及中小科技馆模仿大型科技馆,这种一级模仿一级的方式,导致各科学和技术博物馆的展品差异不明显,没有自己比较有特色的展示内容,缺乏创新,缺乏科学的思想意识。近年来,随着三维效果,红外感应,触控技术,四维影视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科普展品的单调展示感到不满意。通常,一个地方的科技馆刚开始投入运营的那一段时间是人流量最多的,经过一段运营后,展品对普通大众的吸引力下降,此后每年的游客人数逐年下降。

1.3 经费来源有限

根据“科技馆建设标准”,科技馆每年的经营费用一般为总建筑费用的8%至10%。在经营费用占比方面,我国的总体情况是七成以上的场馆年度运营费用不能达到建设费用的8%,还有近三成不到其建设成本的5%。日常资金短缺导致许多科技博物馆难以运行,自然也没办法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科普服务。根据发达国家科技馆的经验,科技馆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补助,社会捐赠和科技馆的运营收入三大部分。例如,美国等科技馆运营比较成熟的国家,科技馆运营资金三大来源所占的比例基本一致。中国的情况是,截至2011年底,共有357家科技馆,科技馆共筹集科普经费12.84亿元,平均每个科技馆360万元。其中政府拨款9.42亿元,约占73.37%;自筹2.75亿元,约占21.38%;捐款197.7万元,占比约1.54%;其他收入0.65亿元,约占5.10%。

1.4 科技馆的管理机构单一

中国的科技馆大多是体制内的机构,其存在不足:(1)制度不够优化,适应市场经济的职业发展和人事管理制度尚未建立。(2)人才流动有局限性,人才的培养和评估机制不健全,人员的流动渠道不顺畅,制约和影响了科技馆人才队伍的合理化配置。同时这也导致人才缺乏工作能力和缺乏活力。(3)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工作好坏差别不大,绩效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专业人才和普通专业人才的待遇没有差异不明显。

2 我国科技馆存在问题的根源

2.1 科技馆运营主体多样性不足

科技馆主体建筑建设、布馆和经营的资金主要来自公共财政,管理和经营也属于政府机构。科技馆的发展规划和运营管理通常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指导。政府部门追求行政目标最大化导致了一些不应管理或不可管理的事务不可避免地被纳入自己的管理系统。这使得科技馆承担的工作多而杂,科普效果不好、公众服务能力弱化。另一方面,一些科技博物馆的公众服务能力弱化。部分科技馆在馆内开展商业活动,甚至有的小型科技馆改变场馆使用功能,将场馆改为其他商业活动场馆或允许企业开展经营活动。而企业的介入必然会导致其提供的服务只能满足个人购买科普服务的公众需求,这些做法都与科技馆的公众科普定位相违背。

2.2 公共服务缺乏竞争且监管不强力

目前,中国科技馆的公共服务供给主要是政府的。一定程度上,政府既是决策的制定者,又是决策执行的监督者,缺乏竞争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科技馆的公共服务决策权实际上处于约束力不足的状态,没有公共服务有效性的评估标准,没有人负责决策中的错误。最终,导致科技博物馆的科普服务效率低下。可以说,依靠公共财政导致科技馆的发展停滞不前,没有开拓创新精神。大多数科技馆对外宣传积极性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其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另外,政府在科技馆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主导地位,缺乏绩效机制,使得科技馆服务的质量与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不相适应。

2.3 公众需求与服务供给不能有效对接

目前,中国的科技馆科普服务供给一般是采用政府主导决策模式。科技馆提供什么内容的公共服务、提供多少基本上是由政府及其机构决定。这一定程度上使得服务供给和公众的需求不能有效对接。加上中国科技馆的从主体建筑、布馆到运营大部分都是复制已有科技馆的方案,设计理念跟不上观众的需求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使科技博物馆的展览难以持续性的吸引公众。公众科普需求和科技馆提供的科普服务并不完全一致。而需求与服务供给不能有效对接反过来影响了科技场馆的的健康发展。

3 我国科技馆的改革思路

通过前文论述,我国科技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服务主体单一造成的。下文将通过引入Eleanor Ostrom的公共事务治理理论,探讨科技馆改革思路,提高科技馆的公共服务水平。

3.1 Eleanor Ostrom的公共事务治理理论

Eleanor Ostrom在其1998年出版的“公共事务治理:集体行动系统的演变”中正式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对亚当·斯密提出的市场理论和托马斯·霍布斯提出的国家主权理论的改进。这是否定前者的完全私有化和后者的完全国有化,以及寻求这两个极端间的平衡点。治理理论的中心路径是其实质内涵。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有多个决策中心,包括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私营组织,公司和个人。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惯例,他们共同行使管理主体权力,达到管理公共事务的目的。

多中心治理理论自出现以来一直在不断优化中,国内外学者在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提出并确定了其理论框架和特点:首先是多中心治理实体的多元化,包括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其次是多中心治理的结构是基于网络的;第三,多中心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公民利益最大化和公民多元化;第四,多中心治理方式是“合作-竞争-合作”。

3.2 多中心治理前提条件

3.2.1 明确科技馆公共服务

外延分类科技馆的公共服务可分为纯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纯公共服务是指完全不具競争性和非独占性的服务,如科技馆公共安全,环境优化,大型科普公益活动等。准公共服务是指展品更新,展览展示,后勤管理,技术培训课程,科普纪念品销售等非竞争性和部分独占性服务。

3.2.2 实施多重决定

根据Eleanor Ostrom对科学和技术博物馆公共服务的第二个治理原则的应用,体现在科技馆的地理位置,建筑规模,教育设备水平和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和地方财政资源是一致的。根据第三个原则,科技馆的公共服务应由多方决定和提供。

3.2.3 确定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

科技馆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应包括政府(国家)主体,非营利组织和企业。这些提供主体的主要功能,目标,组织和调整机制和能力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如果科技馆的公共服务采用单一的供应模式,由于提供主体的特点,将不可避免地引发问题。以多个主体提供公共服务,利用不同供应商的优势相互补充,可以避免很多问题。

3.3 我国科技馆改革思路

3.3.1 理顺科技馆服务提供主体的责任

在对科学馆公共服务对象进行分类后,明确了科学馆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责任。不同的科目可以提供相应的对象以实现其各自的职责。

上述分类的科技馆提供的纯公共服务应为政府。因为,科技馆是开展科普工作和活动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反映全国人民的国策和利益的重要场所。另外,科技馆的纯公共服务往往具有建设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利润微薄,服务大众的特点。为解决单一政府财政投资难以满足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后期科技馆运营资金需求的问题,可采用“公私合作”模式如租赁,服务合同,合资企业等,以减少政府财政压力等问题。科技馆的准公共服务具有一定的消费者竞争力和部分独占性,介于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之间,所以这类服务可采用公司和第三方提供的,各主体共同分担服务成本。

3.3.2 优化科技馆公共服务监督体系

Eleanor Ostrom教授在其作品中提到的“监督”和“等级制裁”,是公共池塘资源制度设计原则中的两个重要的原则[2]。其中,“等级制裁”是指违反经营规则的占有者可能会受到其他占有者,官员或两者的约束。(制裁程度取决于违规的内容和严重程度)。监督和等级制裁对于维持足够高的规则遵守率是必要的,并避免由于违规率较高而导致违规率持续上升的情况。由此可见,科技馆提供的公共服务由多方共同提供要能够得以顺利实行,需要维护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和公平性,需要有适应科技馆的监管体系,保证企业,政府,社会第三机构和其他公共服务提供者的服务主体处在相互监督机制之下。

3.3.3 引入科技馆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手段

目前,我国科技馆在基础设施和运营上的投入和公众的科普信息精准化需求往往不对称。要改变这种投入和需求不对称的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从原来的政府主导科技馆提供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转变成根据公共评估和公众的科普信息需求来决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而绩效评估机制是准确反映公共评估和公众的科普信息需求的强有力手段。因此,运用绩效评估手段对科技馆公共服务的各供应主体在履行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估,优化科技馆提供的公共服务就显得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佟贺丰,黄东流.中国的科技馆现状分析[N].科技日报,2012-12-28.

[2](美)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