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导管架结构钢管焊接质量控制

中国科技纵横 / 2018年08月24日 01:30

新闻

大口径螺旋钢管焊接质量控制措施

王全伟+王政严

摘 要:本文针对由钢板卷制成型的导管架结构钢管的焊接,从其质量控制内容方面入手,分析了焊接质量控制的重点与难点,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以期在以后的检验工作更有效的进行质量控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导管架;结构钢管;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9-0058-01

1 导管架结构钢管的焊接质量控制重点

为了保证导管架结构钢管焊接的施工质量,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重点进行控制。

1.1 材料控制

为了在项目施工中能够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材料的合理使用,需建立完善的材料标示、存储、与跟踪确认体系,确定材料标识的使用必须完整的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材料必须具备完整且合格的材质证书,板材表面应不存在不可接受的铁锈、腐蚀斑、裂纹、和其它表面不连续;材料表面应光整且具有完整的钢印标识。材料使用前检验人员应依据厂家提供的材质证书对材料的材质、规格、炉号、批号、类型等逐一进行比对,必要时对钢板厚度进行抽检,检查材料是否达到项目规格书要求,检验发现不合格及材质证书与材料标识不一致的材料必须禁止使用。

1.2 组对

组对检验作为整个施工过程的重要环节,检验人员在对装配杆件进行组对检验时应重点检查焊接坡口的坡口形式、装配尺寸是否符合焊接工艺规程、图纸、建造规格书等,且坡口不应存在影响焊接的油污、铁锈、氧化铁等。装配应严格按照图纸标注的尺寸进行,装配尺寸应严格控制在标准允许的公差范围内。

1.3 过程监控

质量控制必须是自始至终的贯穿至整個施工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从材料确认、跟踪时就已经开始,后续的焊接也只是其中的一个施工环节、过程监控就是贯穿整个工程施工周期的质量控制。

1.4 焊接监控

质量控制人员首先要翻阅本项目批准的有资质的焊工人员名单,在焊接现场对焊工进行抽查,核实焊工是否具备相应的焊接资质、焊接位置、焊接方法等。其次检查焊工对于焊接工艺规程的执行情况,主要包括所含钢管的壁厚、管径、是否满足评定的焊接范围、焊接参数是否满足WPS要求。对于大厚度钢管的焊接中断应进行严格的管控,确保满足项目规格书要求。第三,质量控制人员应定期抽查焊工施焊记录是否完整、准确。第四,重点检查焊材、焊剂的证书是否齐全;焊材、焊剂存放环境是否合格、发放及现场储存、使用、二次回收情况。第五,检查周围焊接环境,确保不存在影响焊接的外部因素。焊接过程控制作为质量控制的重点,需要质量控制人员加强对现场的监控,一旦发现存在违反项应及时制止,避免后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1.5 焊后质量控制

焊后检验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方面,以目视检验为基础,配合各种检验工机具对焊接产品进行检查,对产品是否合格,是否符合焊接工艺规程、技术标准及相关工艺的一种判定。检验内容主要包括焊缝尺寸、外形、焊趾与母材过渡、焊接变形及焊缝表面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缺陷,如:夹渣、飞溅、咬边、气孔、裂纹、电弧烧伤、余高、焊瘤、穿丝等表面缺陷。当发现如上问题时,检验人员应及时要求现场施工人员对缺陷进行整改,并及时准确的进行详细记录,同时与现场施工人员,工程师、设计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了解分析各种缺陷产生的原因,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以此提高施工质量。

焊后尺寸控制:除了对焊缝外观进行检验外,还需对接长钢管的直线度、椭圆度、错皮、周长等尺寸进行测量检验。对于测量后得到的数据应满足海洋钢结构钢管制造规范要求。

错皮:如果在径向偏差超过3.2mm(1/8in)的情况下从两面焊接环焊缝,那么环焊缝对接边的径向偏差则不应超过0.2T(T为壁厚),最大不超过6.4mm。只要局部偏差的长度小于8T,且在此范围内用焊缝熔敷处斜度为4:1过渡带,则可允许美到环焊缝的偏差达到0.3T,最大达9.5mm。

椭圆度:在钢管长度方向上任意一处的最大与最小直径之差。对于壁厚小于和等于50.8mm的钢管,不应超过其公称直径的1%,最大不超过6.4mm。对于壁厚超过50.8mm的钢管,其不圆度与壁厚比不应超过1:8.对于直径超过1220mm的钢管,只要其周长公差维持在±6.4mm以内,则其最大不圆度允许达到12.7mm。

周长:钢管长度方向上任一点的外圆周长应在其公称周长±1%或±12.7mm(取二者较小值)以内。

直线度:任意3.05m长度内允许的最大直线度误差应为3.2mm。对于长度超过3.05m的钢管,全场的最大直线度误差可按公式1/8*(总长度)/10ft计算,但任意12.19m长度内误差不应超过9.5mm。

2 结语

焊前、焊中、焊后三个方面的控制是焊接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提前预防各种焊接缺陷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控制措施。检验人员在应该在这三方面的加强控制,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与现场施工人员,项目工程师以及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分析缺陷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免类似问题重复产生。

参考文献

[1]美国焊接学会,结构焊接委员会.钢结构焊接规范[M].2006:69.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