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宿州市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中国科技纵横 / 2018年06月24日 22:16

新闻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浙江省农业生态与能源网

陈旭 周一涛 陆亚 李红波

摘 要:本文介绍了宿州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分析了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了如何进一步促进宿州市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08-0250-01

1 宿州市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

宿州市是黄淮海地区重要的商品粮供应基地、远近闻名的果海粮仓,全市耕地面积850万亩,农作物常年稳定种植面积1417万亩,农业种植结构主要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年产各种农作物秸秆约625万吨,其中小麦秸秆315万吨、玉米秸秆200万吨。

近年来,宿州市高度重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采取“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的工作思路,一方面,在午秋两季收获时节,强化监管、群防群控、严防死守;另一方面,努力加大投入,大力推进以秸秆基料化、肥料化、饲料化、工业化等为主的综合利用,一批以秸秆为原料的秸秆发电、秸秆沼气、秸秆固化成型、秸秆食用菌等综合利用项目相继建成投产。2017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89.7%,现有各类秸秆综合利用企业80余家,年消耗各类秸秆122万吨,实现产值26亿元,已逐步形成以秸秆粉碎还田为主,秸秆发电及基料化、肥料化、饲料化、工业原料化为辅的综合利用格局。有效缓解了秸秆焚烧及随处丢弃现象。

2 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但从产业发展角度,宿州市秸秆综合利用存在主体偏少、规模偏小、途径较窄、附加值较低等问题,现有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和效果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行政命令推动、大量基层干部在田间地头24小时值守等措施取得的,尚不健全以市场为主导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体系,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当前,迫切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创新运行机制,把秸秆资源利用产出的各种副产品的单独过程加“环”组“链”,以逐步实现存贮、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有机衔接,走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2.1 还田难

秸秆还田包括直接粉碎还田、堆沤还田、过腹还田、加工有机肥等方式,需要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操作,否则会影响后期耕种、病虫害防控及施肥效果,影响下一季的收成。尤其对于当前我省大力推广的秸秆机械化还田模式,对收割还田所需的机械设备、还田技术、以及还田后播种技术需要进行配套集成推广。但是部分地区配套技术跟不上,秸秆还田的成效还需进一步提高。

2.2 收集难

收集的秸秆应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一般情况下,由于秸秆收获期相对集中,只有使用机械化收割,才能较好地收集秸秆。但是宿州市机械化收割水平较低,即使是在政府提供补贴的情况下,购买一台打捆机也需要7~8万元左右,而且性价比不高,一年仅能使用二十天左右,其他时间处于闲置状態,所以短期内大量快速收集的难度较大。故而目前秸秆收集以人工为主,一人一天大约仅能收运两亩地秸秆,约为800KG,正常秸秆的收购价格为每吨120~140元左右,不计运输成本一人一天也仅能获得100元左右的收入。而且目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各地用工矛盾突出,务工工资水平有所提高,多数工种的工资水平都达到100元/天以上,农忙时,由于用工紧张,劳动力价格更高。所以,农民经比较后认为还是打工较划算,故而不愿意收运出售秸秆。

2.3 存储难

秸秆收集具有较强的季节性,要维持秸秆加工企业的正常运转,必须有一定的存储量,但秸秆体积较大,比重较轻,堆放的存储场所占用土地也较多,一万吨秸秆,需要10亩的存储场地。另外秸秆收获后含水量较高,在打包、堆垛后极容易发热、霉变,还需要进行防火、防雨、防霉变等设施投入,投资成本和维护费用较高,存储风险很大。

2.4 企业获利难

由于秸秆比重较轻,而向企业运输秸秆的车辆受公路超限超高的限制并不能满负荷运输,造成单位运输成本加大,秸秆回收的成本不断上升,以秸秆发电为例,目前秸秆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是每度电0.75元,而以1.3kg秸秆可以发一度电计算,秸秆回收的成本就已经逼近上网电价,企业仅仅是保本甚至亏本运营,严重制约了绝大多数秸秆回收利用企业的良性发展。

3 思考与对策

3.1 健全组织体系,实现综合决策高位化

要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部署,成立由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为组长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持续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推动“三农”发展的新引擎,助推环保产业发展的新动力,促进结构调整的新抓手,不断创新综合利用工作机制、奖惩激励机制、奖补投入机制、市场运营机制,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努力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渠道,提高秸秆附加值,大力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水平。

3.2 抓好秸秆收储加工企业的合理布点

要合理规划建设秸秆发电厂、收储点等项目,绝不可盲目布点,应在考虑本地的秸秆资源状况、收集半径和储运成本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充分论证,合理布点,避免出现秸秆收购半径加大、收集难度加大及原材料成本上涨的不良竞争局面。宿州市已建成华电宿州、光大灵璧、光大萧县、光大砀山4家生物质能发电企业,装机规模共125MW,建成农村沼气池8万余口,年可消耗各类秸秆近80万吨。目前埇桥区和泗县在建秸秆电厂各有1座,装机规模均为30MW。

3.3 切实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通过税收优惠和贷款政策,解决秸秆利用市场主体的融资困难,减轻秸秆利用企业的经济压力,充分发挥秸秆利用企业的秸秆转化能力。对燃煤锅炉的技术升级改造给予扶持,以拓宽秸秆利用途径;二是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一方面,要加大对秸秆利用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努力打造秸秆收贮、秸秆固化、秸秆基质等多形式、多层次、高效益的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主体,提高宿州市秸秆的转化利用水平;另一方面,要对于秸秆固化颗粒等末端新能源产业产品,根据产品不同来制定不同的补助标准,按秸秆消耗量实行补贴。

3.4 建立合理的市场利润分配机制

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建立政企联合的利润分配机制,通过秸秆收储中心和经纪人等收购模式,压缩收储中间环节、优化储运方式、提高利用效率,建立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在大力推广机械田间同步打捆,降低收集成本、提高收集效率的同时,采取政府确定指导定价,并区分淡、旺季调整收购价格,提高农民收储的积极性。

3.5 建立健全秸秆收储体系

要建立健全收储体系,实现秸秆利用市场化。按照安徽省政府关于农作物秸秆发电奖补政策,由县区政府与秸秆发电企业签订秸秆使用协议,及时兑现奖补资金。同时,为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搭建桥梁,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农作物秸秆收储运销各个环节,建立健全收储运销网络。为确保离田秸秆的集中储存,在每个自然村建设1个占地面积20余亩的秸秆集中堆放点,县区、园区应对每个秸秆集中堆放点给予一定的建设补贴。

4 结语

总之,要多举措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全面提高宿州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切实提高宿州市的秸秆综合利用率,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秸秆综合循环利用、大气质量持续改善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把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做成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好事而不懈努力。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