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中的莫言研究》-莫言 用小说家的笔,反腐揪老虎
蒋晓丽
数字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和全媒体的发展,给公众带来了更迫切的信息需求和茫然无措的信息选择难题。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也要求新闻媒体在建设一国文化软实力、构筑文化安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自媒体的出现,使得很多公众梦寐以求的自主信息发布成为现实,大量未经专业训练的人士开始借此发布自认为准确客观的信息,却使受众发现围绕同一事件的诸多消息不仅杂乱无章,甚至大相径庭。可以说,信息从未像今天这样繁荣和复杂,各方话语从未像今天这样对抗而多元。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选择信息、如何评判信息、如何在碎片化的多方表达中拼凑出现实的图景、如何准确地把握事件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成为专业媒体人在新闻写作中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问题。与此同时,不断涌现的媒体新现象、日益复杂的传媒生态都对专业的媒体工作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面对这种局面,传媒人只有以叶落知秋的聪慧、静水深流的沉稳,来敏感捕捉、冷静思考,才能准确把握新闻工作的要义,忠实记录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出现的种种变化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反映出向世界开放并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对于国内外重大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要做到这一点,媒体人的职业意识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也离不开相应的教育和培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需求,策划的“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应时而出,集中展现了近年来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理论探索。其中,由白贵教授、彭焕萍教授合著的《当代新闻写作》一书,充分吸收和借鉴了新闻写作相关文献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呼应了全球化、数字化的时代特征,着眼于新形势下新闻写作面临的新问题进行深入论述,提出了很多发人深思、值得警醒的新观点。
纵览全书,有这样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与时俱进,捕捉传媒最新变化
不可否认,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新闻写作方面的经典教材,对于新闻写作理念的传承与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受众的信息接受需求在变化,新闻写作自然也要应时而动,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这个意义上看,一些经典教材由于编著时间较早,现在读来某些观点、事例不免陈旧,甚至与当今的社会需求脱节。特别是在自媒体日益兴盛、很多媒体集团纷纷试水全媒体的大背景下,如果仍然按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割据的套路分别探讨不同类型稿件的写作,是难以满足新闻实践的要求、难以培养媒体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
当代传媒处于瞬息变化之中,政治领域中民间话语空间的拓展,经济领域中新媒体的强劲势头,文化领域中泛娱乐化、消费主义的不断袭来,都让传媒的色彩不断变幻。诞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学科背景之中的《当代新闻写作》不仅收集归纳了新闻学发展的精华,更注重立足当代,准确把握了全球化的时代特征和全媒体的学科特征,积极探索着新闻写作的道路和发展空间。比如在碎片化语境的今天,书中提出“简洁、清晰的新闻才能满足信息时代受众的需求。”简洁和清晰一直是新闻学对语言的要求,而在此书中扩大成为对新闻作品整体的要求。书中还提出“在不失准确、完整和精彩的情况下,把文章或新闻报道做短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并指出简洁不仅仅是语言的浓缩,并且与新闻观念、新闻文风、新闻体裁都息息相关。这些观点都让人耳目一新。
二、开拓思路,融入全球化视野
全球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才、信息、产品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带来了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深化开放的中国面对的是广阔的世界舞台,和平崛起的中国面对的不仅有掌声,还有一些质疑甚至苛责。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形成与我国综合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也成为我国媒体面临的新课题。虽然我国媒体为此做了很多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不可否认,在国际主流社会,我们的声音还很微弱,我们的新闻报道“落地率”并不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认真检讨我们的作品,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没有遵循国际公认的写作理念和准则,有相当一部分作者仍然局限在对内宣传的套路中不能自拔。如果不能尽早改变这一局面,不致力于拓展专业媒体人的全球化视野,我们的新闻报道就很难提高竞争力,我国的软实力也很难真正得以提升。
在这方面,《当代新闻写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不仅解读了中西方新闻观念的差异,还尝试打通中西方新闻报道间存在的无形的壁垒,以国际化的视野对我国的新闻报道进行反思,帮助媒体人了解这种差异,指导媒体人尝试着用西方世界通用的体裁和方式进行报道和写作。比如该书第二章“中、西优秀新闻作品标准”,通过对比中国新闻奖的评奖标准和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评奖标准,著者将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进行了总结:中国新闻奖的评价体系更侧重舆论导向价值,而以美国普利策奖为代表的西方新闻评价体系则更侧重对公共服务价值的肯定。这种客观的分析有利于引导新闻学子建立全球化视野和思维模式,在拓展认识、加强交流中不断钻研。
又如在该书的“新闻体裁篇”中,著者改变了传统的“消息和通讯”的分类方式,引入了“特稿”这一概念,把新闻报道分为消息和特稿。“特稿”这一称谓源自于西方新闻界,指的是区别于简明扼要的报道事实的纯新闻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可读性的叙述类新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已经开始使用特稿,一些报纸甚至设置了特稿专版。特稿这种文体形式已经有取代传统通讯文体的发展趋势。但在相应的新闻写作教材中,却很难看到这一变化,传统的“通讯”仍然居于主导地位,这不得不说是一大憾事。应该说,“通讯”和“特稿”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二者的差异也很明显,而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来看,“特稿”无疑更有利于吸引西方受众。因此,鉴于特稿在我国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在西方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该书作者专门介绍了特稿的产生、发展、基本特征、选材和结构,以帮助新闻学子建立起对这一文体的全面认识。
除了这两处显著的变化,作者还潜移默化地在整部著作的论述中都融人了国际视野,书中的例证、章节后的思考问题和推荐阅读书目都是国内外结合,旨在引导新闻学子建构起学习和思考的全球化视角。
三、道器并举,兼具理论性和可操作性
与以往同类教材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技巧层面不同,《当代新闻写作》注重“道器并举”的新型教学思维方式,不仅详实地介绍了“怎样写新闻”,还着力阐发“写什么样的新闻”;不仅详尽地阐释了新闻报道体裁、范式的操作技巧,还全面梳理了新闻写作中新闻理念的嬗变过程,将学理性和实践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写作,但是著者并没有局限于“写作”一隅,而是对于新闻理念、职业规范、行业追求都有所涉及,力求全方位、立体式建构更为完整的新闻学知识体系。为此,该书跳出了同类教材只注重归纳新闻写作技巧的藩篱,将新闻写作纳入到新闻学整体发展的脉络之中,在历时性中冷静观察、深入思考,从而实现了在把握学科发展规律中继承、创新的目标,有助于拓展读者的视野,启发他们的深度思考,在融会贯通中把握新闻写作规律。
比如在第一部分“范本篇”中,对于新闻的“准确和完整”、“客观与独立”这些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进行的阐述,就抛弃了教条死板的说教,改用探讨性、分析性的语言来理清脉络、道明渊源,并加以相对平衡的比较分析,对于新闻学子非常有启发,也易于他们掌握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又如在阐述新闻的客观性时,作者没有把“客观原则”像一把标尺一样递到学生手里,灌输式地告诉他们必须接受并且牢记,而是从历时性视角出发将新闻客观性置于大众化商业报纸的起源、发展演进中进行了详细阐述,不偏不倚地总结了当代新闻学界对“客观性”认识的变化:从操作原则上升为职业理想,从写作观念具体到人员、步骤、程序,从侧重客观到避免主观。由此,作者将“客观性”这一新闻学久远的命题和最重要的原则穿越时代,全面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总体来看,《当代新闻写作》框架严谨,从优秀作品构成、通用体裁样式、新闻报道方式、新技术的影响、社会伦理法制五个方面对新闻写作环节进行了全景式的理论观照,通过恰当典型的例证、深入浅出的分析,引导新闻学子和媒体从业人员反思媒介现象、把握新闻写作规律。此外,学习要点的介绍,知识点的总结,课后思考题的设置,阅读书目的推荐等,也有助于读者笃学深思、拓展视野。我们有理由相信,两位教授以宽广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推出的这本专著,必将对新闻学子及媒体从业人员带来良久启示,成为新闻写作教材中的又一经典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