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茶会 开在林语堂的故乡

绿色中国 / 2018年04月10日 15:40

新闻

徐阳

这是闽南群山中的一座宁静小城,这里也是林语堂的故乡。在这位世界文化大师诞辰120周年之际,县城顿时热闹了起来,海峡两岸茶人齐聚平和,叙茶缘,忆故人,共谋产业发展大计。

6月14-17日,第七届海峡论坛·第二届海峡(平和)茶会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举行。茶会由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漳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农业厅、福建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闽台交流协会、台湾茶叶学会主办,平和县人民政府承办,海峡两岸高校、茶业协会等共同协办。

茶会以“海峡叙茶缘·奇茗话春秋”为主题,共设展馆内、外两个展区。茶会共有133个展位,展示内容涉及两岸茶产品、茶食品、茶具、茶机械等茶产业相关产品;本届茶会同时举行茶产业论坛;此外还推出茶乡游与茶体验、茶服装秀及茶道表演等系列活动。

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133个展位各有特色,现场一片热闹景象。除了茶商之外,茶具经销商也纷拥而至,各式各样的茶园管理设备、制茶设备等淋漓尽致。来自江苏宜兴的茶具经销商范暗明看中了其中商机,带领五个当地经销商进驻此次海峡茶会,在展位亮出精美绝伦的各式茶具。来自台湾嘉义县梅山乡的参展商黄世裕告诉记者,此次他们有15家茶企组团前来参展,宣传推介台湾冻顶乌龙茶,同时与大陆各参展商进行茶文化交流。

位于福建东南的漳州,历史文化厚重,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于一万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平和县,地处漳州西南山区,境内山峦起伏、林竹茂密,终年云雾缭绕;平和也是江河之源,137条河流,从大山深处逶迤而出,溪流潺潺,滋润着漳州这片鱼米花果之乡。

好山好水出好茶。闽茶“铁三角”,漳州的白芽奇兰茶就是其一(另外两个分别是武夷大红袍和安溪铁观音),这是漳州茶的当家品种。早在唐宋时期,漳州就有贡茶。千百年来,漳州形成了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乌龙茶主要产于闽台一带,独具鲜明的汉族特色,三杯福建乌龙茶中,就有一杯来自的漳州;而在漳州,最具本土特色的乌龙茶品种便属白芽奇兰。

曾树南是一位26岁的创业小伙,他的家族世代种茶,以茶为生,以茶养生。在他创立的品牌“奇缘茗”展区,记者品尝了白芽奇兰茶。细看茶叶,外形条索紧结、匀整美观,色泽青褐油润、稍间蜜黄。冲上平和灵通山取来的泉水,带着花味的茶香四溢,清高爽悦,芬芳满堂,似兰香幽长。品尝起来,滋味醇爽,满口清香,片刻即感精神舒畅,筋骨轻松,身心欢愉。其价格也适中,正如平和县的县名,平和,而不张扬,性价比很高。

今天,白芽奇兰成了平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民生产业。平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把以白芽奇兰为主的茶产业列为富民强县的重点产业来抓。2000年,平和县被授予“中国茶叶(白芽奇兰茶)之乡”,2010年被授予“福建十大产茶大县”称号,2012年获得“全国重点产茶县”殊荣。据了解,目前平和县白芽奇兰茶的种植面积已达12.5万亩,年产茶叶成品1.2万吨,涉茶产值超20亿元。

泡一壶清茶,寻找一个区域的前世今生、听几段与之关联的传奇佳话,那是很惬意的事情。喝茶,不只是为了养生解渴,也是在感知、体会一方水土的文化和意境。中华大地历史悠长,每种茶叶,都负载着众多的文化基因,每一种茶都是文化茶。

白芽奇兰,初闻其名,便有圣洁优雅之势,清丽芳香若隐若现,引起无限美好遐想。它的名称从何而来?据平和县文化人黄荣才介绍,民间流传最古老的传说,明成化年间,开漳圣王陈元光嫡孙陈元和游居平和崎岭彭溪水井边时,发现有一株茶树,枝稠叶茂,其芽梢呈白绿色,叶片青翠欲滴,茶香气味似兰,清沁心脾,遂采其芯叶精心炒焙,不想一生从未尝到过这般好滋味,愉快到难以言传。因芽梢泛白,带有兰花香气,从此人们称之为白芽奇兰。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海峡论坛的平和茶会,恰逢林语堂诞辰120周年。林语堂乃世界文化大师,其作《吾国与吾民》早已家喻户晓,其《生活的艺术》更是享誉世界。但鲜有人知,林语堂120年前出生的地方就在平和县,他在偏僻的坂仔镇小乡村度过了他的快乐童年,这里也是他走出大山、奔向广阔世界的人生旅途之起点。正是在这里,林语堂开始诵读诗经,学习英语,接受传统中国文化和海外新思想。儿时的林语堂常到附近的河边和山上玩耍,家乡峻峭的山、秀美的水、童年纯真的梦、平和的文化传统和方言都浸透到了他文化修养的深处。

闽南茶文化和东方生活哲学深入了林语堂的骨髓。走遍世界,茶叶也跟着他游走天涯,中国的茶文化也随之名扬四海。“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他曾感慨,饮茶是人类历史中最能“直接有力地有助于我们的享受空闲、友谊、社交和谈天者”的发明之一。林语堂认为,喝酒须热闹,而茶须静品,“只有在神清气爽,心气平静,知己满前的境地中方真能领略到茶的滋味”。

林语堂还是个幽默大师。他那参透了泡茶之精髓的“三泡说”令人忍俊不禁:“严格地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照理论上说起来,鉴赏家认第三泡的茶为不可复饮,但实际上,享受这个‘少妇的人仍很多。” 既精准又带有些许情趣,这套“理论”至今为中华茶人津津乐道。

平和的茶文化深刻地影响了林语堂,反过来,林语堂闲适、平和、纯粹的人生态度、文化格调还有他细酌慢饮的形象,也熏陶着平和、漳州的社会文化。戏剧性地说,平和使林语堂平和,林语堂又让平和变得更加平和。静坐在平和坂仔林语堂故居院落里的大树下,沏一壶清茗,在袅袅升腾的水汽中,仿佛看见林语堂一手托着烟斗,一手端着茶杯,一脸闲适、平和地笑着向我们款款走来。

1966年,林语堂开始在台湾定居。晚年的他,十分希望回到平和,但由于历史政治原因,他只能隔着一道浅浅的海峡遥望故乡。76岁那年,他写了一篇《我的家乡》,言语朴素平时,带着童趣天真,流露着对故乡的魂牵梦萦之情素。他写道,“(我)是一个十足的乡下人。我的家是在崇山峻岭之中,四周都是高山。家乡的景色,是我在纽约生活时所梦寐不忘的。生活在纽约的高楼大厦之间,听着车马喧嚣,恍然若有所失。我经常思念起自己儿时常去的河边,听河水流荡的声音,仰望高山,看山顶云彩的变幻。”

台北的林语堂故居位于台北阳明山山腰上。来自台湾的嘉宾在参观平和林语堂故居时感慨,“两个林语堂故居隔海相望,但神韵相通。林语堂晚年没能回到故乡,自己设计别墅选择在阳明山居住,也许是借类似坂仔山水的地方以慰乡愁。”许多台湾茶人都表示,林语堂在台湾很受欢迎和尊崇,但很少有人知道漳州平和县是林语堂的家乡,世事如烟,传奇人物已经成为历史,而茗香却世代永续,欲发底蕴绵长。

台湾茶协会理事长林志诚得知林语堂的故乡在平和,十分兴奋,他说,如果多向台湾等境外地区宣传,定会吸引很多人踏上朝圣之旅,来平和观光。林志城建议,如果平和能去研究“林语堂喜欢喝什么茶,怎么喝茶”,将平和茶进行文化加值之后,做好行销,进行学术加值,再找中规中矩的茶文化专家进行研究,相信这样的茶就会做出名气。

6月15日,第二届海峡(平和)茶会举行茶产业论坛,两岸茶人以茶为媒,深入交流探讨,共谋茶产业转型发展。当前,白芽奇兰作为漳州茶的当家品牌,传递着漳州味。如何做大做强这一新兴茶叶品牌也成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大家纷纷出点子、献良策,提出了许多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令许多前来聆听的平和茶企负责人深受启发。一位台湾茶界领袖指出,文化创意是继信息产业经济后,新一波的无形经济动力。在新常态下,两岸茶人应共同推广发展茶文创,为茶产业加值。他表示,不要单纯只是做个茶商,也要讲好茶故事,做好茶文化。在中华地区,台湾的茶种大部分都是由大陆传过来,两岸在茶叶种植、茶文化方面有着共同语言,但是由于台湾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特点,经历代茶农的努力,台湾跟大陆的茶叶已经有一些明显的不同,各显不同的特色,海峡两岸茶叶应充分发挥互补优势,持续交流,取长补短。在国际上,海峡两岸茶叶应精诚合作,构建中华茶的国际话语,共同讲好中华茶故事,以文化创意扩展中华茶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对许多台湾嘉宾来说,此次茶会也是寻根问祖之旅,台湾同胞多半是从福建漳州、泉州一带迁徙过去的,台湾的茶、茶文化,也主要是从这些地方流传过去的。6月16日,部分嘉宾来到了三坪村、三平祖师文化园和灵通山进行了一场茶与心的禅茶之旅。在三坪村,大家品圣茶,逛村落,感受富美乡村建设成果。随后,嘉宾一行来到三平祖师文化园,三平寺是连接两岸信仰的重要纽带,在朝圣的同时,两岸茶人体验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感受正、清、和、雅、“茶禅一味”的漳州禅茶文化。在灵通山,人们登临海拔920多米的灵通寺,俯视万丈深谷、危岩深涧。

在云雾缭绕的观音殿前,坐拥极目重峦盛景,细品山泉冲泡的清茶,令人飘飘欲仙,忘却俗念杂想,实在是快意人生。清代隐士诗人黄道炯当年游灵通岩时曾写下“行行衫袖白云沾,一入灵通气不炎。万仞摩天开石壁,半空喷雪挂珠帘”之佳作。灵通寺坐东朝西,面向漳州最高峰大芹山。白芽奇兰属高山云雾茶,具有山骨风韵,据当地人介绍,大芹山周边的白芽奇兰确是极致佳品。说到这,似乎果真察觉,对面茶山的香气乘着水雾山风,幽幽袭来。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