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家池能否重现一湖碧波?

绿色中国 / 2018年03月27日 09:42

新闻

史春波

在中国湖泊目录里,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的贺家池编号是G33A506。这个面积达4000多亩的湖泊,曾是绍兴最美的湖,留有人们太多的怀想。

历史上,它因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放生池而得名,鲁迅和周作人都喜欢它。有人这样回忆它:湖水清得可以看见虾蟹,有月亮的夜晚,可以划着乌篷船,去看社戏……仿佛就是美国作家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一个宁静而美好的世界。

只是,这一切的美好早已消失。30年来,这个大湖被一个个挖泥烧砖的砖窑厂和巨大的垃圾场一点点蚕食,如今几乎消失殆尽。

“我是看着贺家池一天天消失的。”59岁的邵宝木就住在贺家池的旁边,他见证了这个大湖的变迁。如今,他和很多人一起发出了“救救贺家池”的呼声。

“历史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绍兴当地一名政府官员这样告诉记者。目前,在浙江省开展的“五水共治”工程的大背景下,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已开始对贺家池进行最大程度的修复。但能否恢复成最初的原貌,仍要打上一个问号。

现状:贺家池在地图上已无法找到

贺家池涉及3镇、7村,面积最大时能有4000多亩,这里物产丰盈,养育了不少名人。但在如今的绍兴地图上已无法找到贺家池在哪儿?对于这个问题,很多绍兴人会感到伤感,因为在如今的绍兴地图上,这个面积曾达4000余亩的大湖已经无法找到。

如果从地理位置上对这个湖泊进行“定义”,贺家池就大致位于如今的上虞区道墟镇、绍兴高新区陶堰镇和袍江开发区孙端镇交界地段。

清代顾祖禹编撰的《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绍兴)府东二十里,曰贺家池,周四十七里,南通鉴湖,北抵海塘,即知章放生池也”,这便是贺家池名字的来历,即贺知章的放生池,这也是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大湖叫池而不叫湖的原因。

南宋时期,曾有两任皇帝下诏保护贺知章的放生池;保存于大禹陵的明代戴琥的《绍兴水利碑》上也有贺家池的名字。

“对于贺家池,我太熟悉了。”59岁的邵宝木一辈子生活在贺家池旁边的邵家村,以养鱼为生。虽然现在这个曾经的大湖已经看不见了,但他还是记忆尤深:“贺家池涉及3镇、7村,水域面积非常大,最大的时候能有4000多亩。”

“小时候从贺家池上虞的一边看对面的绍兴,湖面宽得感觉像到了海边。” 邵宝木说,过去晚上航行的船常常会迷失方向,所以,湖边有专门的地方在晚上点上油灯,作为夜航船的航标。

千百年来,在沿贺家池而居的村民记忆中,她曾是一湖碧波,抗旱泄洪、调节水源、引船走货、灌溉饮用,可谓功能齐全。湖周边菱红莲碧、苇白茭嫩,而湖中野鸭嬉戏、鱼虾腾跃,堪称景色秀美,物产丰盈。

“贺家池里还有一种虾特别好吃,也很多,叫白油虾,与海水里的白虾不同,只是形态有点像。我在哥哥的拖网船上还帮着分检过鱼虾。”一名当地村民告诉记者。

“贺家池的水不深,但很清,在我们小时候,连湖底的水草、鱼、虾都能看到。”老邵说,夏天每到傍晚,湖边都是戏水的人。起风时,水浪拍打岸石,哗哗作响,像海边一样,“家里有客人来了,都喜欢乘船到湖上游一圈。”

另一名村民这样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当时周边村民都是多子女家庭,生活比较艰难,人们就靠每晚在贺家池捕鱼捉虾才能养家糊口。在大家心目中,贺家池是一个真正的母亲湖,“听老一辈的人经常说,贺家池每天出一只金元宝。”

这个湖也养育了不少名人。

环湖村镇中,现在还可以看到不少名人遗迹——邵家村的邵力子故居、西上塘村的陶成章故居,还有鲁迅外婆家皇甫庄。这里曾经是少年鲁迅游戏的天堂,在他笔下,摇着乌篷船看社戏的情节,就发生在这个贺家池。

周作人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中更是多次提到过贺家池。贺家池北面的下堡则是当年浙东游击队的一个据点。

此外,绍兴平原地势南高北低,一下雨,上游水从南流向北,贺家池离孙端大闸才3公里。水经贺家池进入曹娥江,贺家池以巨大的容量发挥了调蓄功能。

只是,贺家池消失以后,历史只留给了人们想象。

蚕食:湖区建起大量制砖厂

清晨,邵宝木来到他的鱼塘,准备去市场卖鱼。老邵在贺家池一带已经承包了21年的鱼塘。

“我是眼看着湖面一点点消失的。” 邵宝木说,如今自己的60亩水塘几乎已经是这个4000亩大湖仅存的水域了。

在邵宝木的记忆中,贺家池被蚕食是从1985年底开始的。

“那一年,贺家池四周被人筑起了堤坝,中间分成了几十个池塘开始养鱼。当时建鱼塘是为了发展经济,但因为种种原因,养鱼失败了。”老邵告诉记者。

第二年,湖区建起了一座砖窑厂。一方面,挖泥取土可以疏浚贺家池;另一方面,泥土还可以用来烧砖,一举二得。

但是让当时决策者没有想到的是,由于条件便利,贺家池周边这样的窑厂越来越多,他们大肆从湖底挖取粘土烧砖,这些砖随后被运往全省各地。

在那个时期,各地城市化的步伐都开始加快。随着一座座高楼的拔地而起,贺家池成了绍兴市最主要的制砖基地。

“最多的时候,湖区共树起了13根大烟囱,有八九十辆挖土机在挖土。”老邵说,随着砖窑厂的不断入驻,贺家池曾有的宁静也开始被打破。

与此同时,老邵承包的鱼塘也在不断缩小,从最初的140亩缩小到了如今的60亩,而且这还是在湖的外围河流位置。

“环塘河和中心河都是当初挖塘搞养殖时,为方便行船而留出的河面。但现在除了中心河,以及这里和湖的北边还有一段环塘河外,整个贺家池已经没有水面了。”邵宝木说。

家住贺家池附近的毛春荣同样深有感触。16年前,他在湖边承包了20亩地开始养殖青虾,但现在因为湖水越来越少,他的养殖已经坚持不下去了。

“最近两三年虽然关停了几家砖窑厂,但还有一半在照常经营,每年挖土还在70万立方米左右。”在邵家采访时,有多名村民这样告诉记者。

从邵家村走进这片消失的湖面,记者看到的果然是满目疮痍,没有水面,只有泥浆和建筑垃圾,还有大大小小的烟囱。

“现在这里就像是沙漠了。”一名随行的村民叹气说。

记者了解到,有的砖窑厂在挖土后,再运来大量的建筑垃圾进行回填,有的还是印染污泥,造成了再次污染。

红火多年的上虞区道墟镇屯南砖瓦厂如今已是人去楼空,但依然留有制砖的印迹。在厂房的东侧,记者看到了一个深坑。

“这个坑所在的地方,就是贺家池原来的湖底,为了烧砖而被取土挖成这样的。”几位当地村民告诉记者。

这样的深坑在贺家池有十几个,最深的达四五十米,像是一个峡谷,堆着的建筑垃圾和泥浆像是一座小山。

除了窑厂,这里还成为当地政府选择的泥浆集散地。

当地一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随着当地上马了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和基本建设项目,也随之产生了很多建筑泥浆,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虽说这些年相关部门对建筑泥浆也有所谓的委托处理,实际上大部分在运输过程中被偷倒入河中了,这也是前些年河水一直比较混浊的一个原因。

“他们看中贺家池,有3个原因,一是手上有了处理泥浆的技术;二是这里有中转的地方,池不是空着吗?三是这里有处理的产业,有成熟的制砖工艺,可以让泥浆在这里变成砖块。”这位知情人士这样表示。

显然,这可能也是有效控制建筑污泥的最快途径。这位知情人士说,现在如果能对这些泥浆进行统一处置,当然是最好不过了。

而在其他沿湖村民看来,湖底取土烧砖不光破坏了湖体和土地资源,更大的危害在于砖窑在烧制砖块时烟囱排出的废气,对大气造成了严重污染,不但使区域农作物减产,也严重影响到周围群众的身心健康。

呼救:人们呼唤恢复“母亲湖”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贺家池湖底的砖窑厂主要集中在上虞区道墟镇一带。

道墟镇新屯南村位于上虞区的最西侧,从新屯南村再往西不到5分钟车程,就是肖金砖瓦厂。

肖金砖瓦厂的西侧是贺家池的最东岸,也正是制砖取土的现场。大坑、土坝,是记者在这里看见的主要景象。

“这个砖厂我也曾经承包过,大约10多年前又被别人承包了,承包期20年。”道墟镇五四村一名村干部对记者说,这个砖厂是全镇最早开办的砖厂,至今已有近30年了,因此这坑也已经被挖了30年了。

这名村干部告诉记者,目前道墟镇上的砖厂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产权是属于镇政府的,一种产权是属于村集体的。他现在参股的另一家砖瓦厂,产权就是属于村集体的。

记者了解到,建在贺家池边上的砖厂在湖里取土制砖,但即便一些砖厂不在贺家池里或者边上,烧砖的土也基本都是从湖底挖出来的。

另一名砖厂承包者、中联村党总支书记阮德灿承包着包括肖金砖瓦厂在内的3家砖厂,其中一家位于孙端镇皇甫庄村。

阮德灿表示,两家位于道墟镇的砖厂都是向道墟镇政府承包的,承包期均为20年,目前都已经营了10多年。但在是否从贺家池取土这一问题上,他说自己的砖厂材料以建筑废土掺杂煤渣为主,只有在“接济不上时”,才会去湖底坑里挖一些土。

道墟镇政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在贺家池筑坝养鱼之前,肖金砖瓦厂就存在了,之后才有了其他的砖厂。

“刚开始是从田里取土的,后来被禁止掉了,才开始从湖底取土。”这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贺家池水浅草多,养鱼没有效益。而当时城市正开始迎来迅猛的发展,砖块又是城市建设最急需的物资,因此便改养鱼为从湖底取土制砖。

“这是为了兼顾耕地资源和建设的需要,这在当初还是一种先进的思路和做法。”这名工作人员说,“所以贺家池取土烧砖,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不是现在才出现的。”

这几年来,眼看着大湖一天天消失,当地民众的呼救声一直不断。

今年,随着浙江省“五水共治”的推进,贺家池的命运再次引发了当地热心人士的关注。他们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奔走相告。在网上,“救救贺家池”的呼声也日趋强烈。

“一个曾是绍兴市最美的天然湖泊面临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垃圾的填埋。无论从环保、生态还是从历史人文方面来考量,都让人难以接受。”一名网友说。

“我们从小在这里生活,贺家池就像我们共同的母亲。现在它被糟蹋成这样,我们除了痛心,就是气愤。”更多的人在网上这样表示。

一名热心人士告诉记者,他们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有关部门出面尽快阻止这种破坏行为,并恢复贺家池的原样,让它回归自然,造福沿湖群众。

“一个湖泊利用好了,可以发展孙端和道墟两个镇的经济。嘉绍大桥的开通,给这一方水土将带来良好的前景。我们期盼着,贺家池恢复后周边区域会更加欣欣向荣。”这位热心人士说。

有人认为,目前贺家池的修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去年绍兴行政区划调整后,在政策上应该会通畅很多。要进行统一规划,出台规划方案进行专项治理。各级政府在规划出来前,先要进行保护,并且是刻不容缓,绝不允许再破坏。”

整治:贺家池环境专项整治已启动

6家砖瓦厂全部关停,清理了大量建筑垃圾,贺家池水环境整治已初见成效。按照规划,这里将要建成一个生态湿地。

5月中旬,绍兴市政府成立了贺家池环境专项整治工作督查组,终于开始采取行动。

整治组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上世纪70、80年代,贺家池周边镇、村为发展集体经济,确实开始沿湖取土建窑制砖。几十年来,沿湖取土成坑、回填垃圾现象较为突出,既影响了水质,又污染了周边环境。

记者跟随整治人员前往孙端镇皇甫庄村督查时看到,当地镇政府已在贺家池外围安装了铁丝护栏,一些入口还安装了监控摄像头。

“安装这些设施,主要是防止有人再次将建筑垃圾倒入贺家池,同时也禁止一些人到贺家池水域内垂钓。因为以前砖瓦厂取土留下的大坑,水深有20多米,而曾经的贺家池水深只有一两米。”一名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绍兴市贺家池环境专项整治工作督查组有关人士说,自专项整治督查组成立以来,已拆除违法建筑近6000平方米,还清理了大量建筑垃圾和水草等。目前,贺家池水域环境整治已初见成效,但还需要巩固成果、加强规划,确保工作取得长效。

他说,现在,第一阶段的整治已经结束,不但关停了砖厂,拆除了运送污泥的码头,清理了建筑垃圾,一些淤泥也在清理过程中。

“督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目前还在调查取证中。”这位人士表示。

绍兴当地的一名政府部门负责人表示,贺家池的消失,有很多历史的原因,“但历史的债还是要还的。”

按照这位负责人的说法,针对贺家池的修复,目前已经有一个初步的规划方案出台,“我们将把这里建成一个生态湿地。从纸面上的规划看,品位还是很高的。”

“要全部恢复成以前那样,那是不大现实的。我们只能说,尊重历史,进行最大限度的整治和修复。”

他同时表示,困难也很多,比如一些政策上的,“有些土地省国土部门已经报批成复耕用地了,现在要修复贺家池,还需要重新推翻,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

不管如何,恢复贺家池的工作毕竟已经开始起步了。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已经消失的贺家池还会碧波重现。

(责编:张志国)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