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新政,或许没那么可怕

计算机应用文摘·触控 / 2018年03月05日 23:59

新闻

王莲

10月初,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等地先后发布了网约车管理细则的征求意见稿。这些征求意见稿,对于网约车的进入门槛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很多此前的网约车司机将被拒之门外。这或许是网约车平台和司机们都没有想到的。

从欢喜到哀愁

自网约车平台出现开始,围绕网约车运营是否合法的讨论便从未停止过。北京、上海、济南和苏州等地,乃至交通部也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对这一市场进行规范。然而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网约车仍然没有一个被官方承认的合法身份。

2016年7月28日,《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公布,并于11月1日实施。“办法”规定,网约车平台需要向出租车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网约车司机按规定考取《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参与运营的车辆则需申请《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办完这些手续后,网约车便可以合法上路运营。至此,网约车终于迎来了合法身份。

不过,《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的前一个月,各地交管部门纷纷出台网约车管理细则征求意见稿,对于网约车的准入门槛进行了明确。它们也被网友称为“史上最严”的网约车新政。

按照《北京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细则”)的规定,网约车驾驶者必须为北京市户籍,并取得北京市核发的驾驶证件。而对于准入车辆的要求则是,5座三厢小客车排气量不小于2.0L或1.8T、车辆轴距不小于2 700毫米;新能源汽车轴距不小于2 650毫米;7座乘用车排气量不小于2.0L、轴距不小于3 000毫米、车长大于5 100毫米。也就是说,基本上只有北京本地户籍,具备B级以上级别私家车的车主,才能从事网约车的运营。而在上海、深圳和广州等地,也有类似的“细则”出台。

显然,“细则”大大提高了网约车的准入门槛。按照滴滴出行官方公布的数据,有40万辆外牌车在上海从事网约车业务,占全部外牌的30%。新政实施之后,上海市场符合要求的网约车供给车辆将骤减4/5,司机数量也将从41万人减少到1万人。才拿到合法身份的网约车,经历了一场从欢喜到哀愁的断崖式情感之旅。

网约车重定位

尽管目前网络上大家围绕各地网约车细则的细节有很多讨论,滴滴出行官方也站在网约车平台和网约车司机的立场给出了官方回应,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此次各地“细则”的出台,也为网约车完成自身重新定位创造了不错的契机。

就在“办法”正式公布3天后的2016年8月1日,滴滴出行宣布收购优步中国。有观点认为,和此前上演的巨头合并一样,滴滴出行和优步中国的此番合并,其实也同样是背后的资本方面不愿意再大举烧钱所促成的结果。如今,在吞并下这个国内市场的最大竞争对手之后,滴滴出行已经占据了专车市场90%以上的份额,在出行领域具备绝对的话语权。

一家独大的局面,所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此前的大手笔补贴不见了踪影,相反网约车暗中涨价开始成为了滴滴出行难以回避的问题。事实上,早在这一波地方性“细则”出台之前,用户层面围绕网约车涨价的吐槽声便已此起彼伏。可以说,如今乘坐网约车已经并不是实惠的选择,反而是全民参与的低门槛,让网约车的体验变得参差不齐。而按照滴滴出行官方回应,此番各地“细则”的出台,“或将抬高网约车费格到当地出租车价格的两倍以上”。

不过,“细则”不仅仅带来成本的上涨,对于车辆档次的要求,势必也会带来用户乘坐网约车的整体体验的提升。更好的体验,更高一些的价格,如此一来就把网约车和传统的出租车的差异化打了出来。一方面,网约车平台可以正面回应涨价尴尬。另一方面,也给出租车留下了更多的生存空间。而对于那些想加入网约车平台的私家车主们,也可以通过换购二手B级车的方式迈过车辆资质门槛。

对于滴滴出行来说,它目前的估值高达350亿美元。这样的估值,是建立在日均接单量超2 000万的基础之上的,然而补贴的进一步下降自然会导致更多订单的流失。来自易观的数据显示,从5月份开始滴滴出行的用户渗透率便开始下降,7月份其活跃用户数甚至降低了超70万。滴滴出行本就有收割用户获取利润的渴望和压力,那么要维持估值就只能靠提升自己的品牌力,强调服务和体验。不跟出租车拼刺刀,转而打好服务牌,对于滴滴出行来说,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O2O模式可以较大程度上提升闲置社会资源的利用率,但对于降低单次服务成本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大。而此次各地网约车“细则”的出台,也基本宣告了这个新兴行业与出租车行业的关系,正从相互竞争变成相互补充。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