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SC Nastran的汽车ESP安装支架优化与设计

计算机辅助工程 / 2018年01月30日 16:55

新闻

2-4 优化后壁厚分布-OptiStruct在汽车前端模块支架设计中的应用

刘丽丽 叶远林 李义辉 蒋成武 吴泽勋

摘要:

为提升汽车ESP安装支架的动力学性能,利用MSC Nastran对其进行强迫运动分析.分析支架系统的共振频率和加速度的最大增益特性,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原始模型进行优化设计,提升ESP支架性能,从而保证车辆在各种状况下行驶的稳定性及安全性.使用仿真和台架试验的方法验证优化后的支架性能,二者结果非常接近,表明该仿真方法可为ESP支架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汽车; ESP; 支架; 强迫运动; 共振频率; 最大增益; 激励

中图分类号: U463.5

文献标志码: B

0 引 言

ESP本体不是直接固定在车体上的,而是通过减震垫固定在ESP支架上的,支架再通过螺栓与车体连接在一起,所以支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ESP的控制品质.[1]考察汽车ESP安装支架系统的共振频率和加速度最大增益特性是否满足目标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ESP支架系统是汽车的一个重要系统,是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和驱动防滑系统ASR的扩展,属于车辆的主要安全系统.ESP系统能够在几毫秒时间内识别出汽车不稳定的行驶趋势,让汽车的传动或制动系统产生所期望的准确响应,及时恰当地消除这些不稳定的行驶趋势,使汽车保持行驶路线和预防翻滚,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23]如果ESP支架性能不满足设计要求,就不能及时恰当地识别这些不稳定行驶趋势,易发生交通事故,严重影响汽车的行驶安全.国内很多学者对ESP系统进行研究,但未关注ESP安装支架的性能,所以对ESP安装支架进行强迫运动分析,考察其共振频率和加速度增益特性意义重大.[4]

1 频率响应理论简介

式中:M为质量矩阵;C为阻尼矩阵;K为刚度矩阵.

式中:φ为系统的模态变换矩阵.可把变量从物理坐标系转化为模态坐标系ξ(ω).把式(2)代入式(1),两边同除以eiωt得

若阻尼矩阵可以被正交(否则需要进行一些假设,使得阻尼矩阵可以被正交),则根据模态正交性,式(4)变为

2 ESP工作机理简介

2.1 安装位置

ESP本体在车辆上x或y平面内自由安装,标准的L型支架一般固定在车体大梁或底盘上,固定在车体大梁上的ESP系统见图2.

2.2 工作机理

ESP支架系统功能通常支持ABS和ASR,通过对从各传感器传来的车辆行驶状态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向ABS和ASR发出纠偏指令,以帮助车辆维持动态平衡.ESP可以使车辆在各种状况下保持最佳的稳定性,特别是在转向过度或转向不足的情形下效果更加明显.另外,偏航率和加速度传感器集成在电子控制装置(Electronic Control Unit, ECU)内,车辆的偏航率和加速度信号通过支架传递给ECU,所以要维持车辆动态平衡,首先要保证支架的性能要求.

同时,位于支架与系统间的减震垫是整个传递函数(车辆到传感器)的一部分,基于频率特征,减振垫既能减少噪声又能精确地调制信号的传递特征.

2.3 激励传递简介

在实际工作中,ESP支架受到的激励是通过车辆传递过来的,并且支架的刚度远远小于车辆,因此可以把支架和车辆看成是非耦合系统.[6]支架仅接受与车辆连接处的振动激励,因此需要在螺栓孔位置施加激励载荷,激励传递路径见图3.

在支架与车体连接的螺栓处施加幅值为1 N的单位激励(每个频率下)来代替实际的激励载荷,频率响应分析的频域范围为0~2 000 Hz,结构阻尼及弹性软垫阻尼因子均取0.03.激励方向为x,y和z这3个方向,具体位置见图4.

3 模型前处理分析要点难点介绍

一般线性分析只提供支架数据,安装孔采用刚性连接,未考虑电机、模块的质量及安装孔弹性软垫等参数,要使分析结果准确,必须模拟支架实车状态.

(1)模拟难点.因电机及模块处弹性软垫动刚度要求不同,所以需要根据提供的减震垫动刚度曲线及整体ESP坐标图确定电机及模块侧安装孔处的坐标位置.坐标位置不准就会影响动刚度曲线的匹配,模块侧动刚度匹配不好时振动传递明显,过度放大后信号失真.

(2)模拟重点.由于弹性软垫采用线性弹簧模拟,为保证分析的真实性,需要提供系统重心位置、转动惯量以及弹性软垫动刚度曲线.电机及模块的质量以集中质量加在支架质心处,若缺少这些参数,分析结果误差较大,直接影响ESP的控制品质.

4 分析优化案例介绍

4.1 模型建立及频率响应分析

支架性能技术要求:在3个主要方向上进行测量,最小的系统共振频率必须大于50 Hz,共振点的最大增益小于10g,3个方向要求相同.针对支架性能技术要求,分析某車型ESP安装支架系统的振动频率和强迫运动下加速度的最大增益特性.

(1)模型建立.采用壳单元建立支架有限元模型,与车体连接处螺栓采用RBE2单元进行模拟,支架之间采用焊接单元模拟.ESP安装支架有限元模型见图5.

(2)频率响应分析.选取支架与车体连接处的螺栓进行约束固定,在支架与车体连接的螺栓处施加3个方向的激励载荷,分析支架性能.测量支架的传递函数时,需在3个主要方向上进行测量,3个方向要求相同.这里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x向作为考察点,得到该支架第1阶共振频率及该频率范围内x向共振点加速度的最大增益幅值.分析模型见图6,优化前支架最小共振频率云图及x向加速度曲线见图7,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分析结果及速度响应曲线可知,该支架第1阶共振频率及该频率范围内x向的加速度最大增益特性均不满足所制定的目标要求,直接影响ESP的控制品质,不能很好地传递信号功能.

4.2 优化分析与试验对比

由分析结果可知,该支架第1阶共振频率及该频率范围内x向的加速度最大增益特性均不满足所制定的目标要求,直接影响ESP的控制品质,不能很好地传递信号功能,因此需要对支架的结构进行优化分析[7],优化后的支架见图8.

从支架模态振型可知,该支架x向变形较大,为增加支架x向局部刚度:(1)将支架1纵横向加筋,支架1的耳朵3处局部加宽10 mm左右,增加7 mm翻边及填孔,且将支架料厚由2.0 mm增加到3.0 mm;(2)将支架2填孔,增加2处纵向筋,同时将料厚也由2.0 mm增加到3.0 mm,以改善结构动力学性能.优化后的分析结果具体见表2,加速度响

应曲线及最小共振频率云图见图9.对优化后的结构进行频率响应分析,共振频率提升38 Hz,增益幅值下降13.5g,说明优化后的结构对整体刚度提升很大.优化后1阶共振频率及x向的加速度最大增益特性均满足性能要求.

后期对该支架进行试验验证,仿真结果与试验分析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具体见表2,误差率在10%之内,能很好地反映实车情况.后期路试也未出现过问题,说明该分析方法比较合理.

5 结束语

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MSC Nastran对ESP安装支架系统的结构进行动力学性能校核,找到结构较薄弱部位,然后进行支架优化设计,性能提高明显.此分析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对该型支架进行动态性能评价,为其动态性能的改善提供参考.

目前,ESP已在轿车和SUV上都得到广泛应用,针对汽车ESP安装支架系统进进行动力学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BOSCH公司. BOSCH汽车工程手册[M]. 3版. 顾柏良, 译.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4.

[2] 周平君, 孙大勇, 王文广.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ESP及应用研究[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1(9): 261262.

ZHOU P J, SUN D Y, WANG W G. Automotive electronic stability system ESP and its application[J]. Heilongjiang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9): 261262.

[3] 宋传学, 李建华, 靳立强. 基于CAN通信的ESP硬件在环试验台开发[J].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0 , 40(S1): 7175.

SONG C X, LI J H, JIN L Q. Development of ESP HIL test bench based on CAN communication[J].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10, 40(S1): 7175.

[4] 许文本, 焦群英. 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基础[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192.

[5] 黄成刚, 刘永超, 唐述斌. 汽车车身频率响应分析[J].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1999,13(4): 2729.

HUANG C G, LIU Y C, TANG S B. Analysis of frequency response on body[J]. Journal of Hubei Automotive Industry Institute, 1999 , 13(4): 2729.

[6] 陈江红. 车身结构与车内空腔流固耦合系统的模态分析[J].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07, 16(3): 101105.

CHEN J H. Body structure and car cavity of fluidsolid coupling system on normal modal analysis[J]. 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2007, 16(3): 101105.

[7] 崔寬. 基于Abaqus的汽车发动机油底壳动力学性能优化[J].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16, 25(4): 4549. DOI: 10.13340/j.cae.2016.04.009.

CUI K. Dynamic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on automobile engine oil pan based on Abaqus[J]. 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2016, 25(4): 4549. DOI: 10.13340/j.cae.2016.04.009.

(编辑 武晓英)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