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人防”难题 构建安全心理大数据

中国计算机报 / 2017年12月18日 06:49

新闻

... 代表们心中的大数据平安城市应用

安全心理是指人克服心理波动因素及发挥防止事故发生的能力,对降低事故率、减少事故损失、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运用大数据思维研究安全心理问题,挖掘内隐心理与外显行为关联性,从而预测或干预个体、群体乃至行业安全心理状况。中南大学的研究表明,安全心理大数据是一种生产作业人员内隐心理指标参数和外显行为表现所形成的结构化、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集合,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形成有价值的安全生产信息服务。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物防”和“技防”的今天,应同时提高“人防”能力,构建安全心理大数据,为事故的预警提供有效科学依据。

较传统安全心理学研究优势明显

安全心理大数据的研究对象是全体人员,包括从事安全活动过程中的各类数字、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海量信息,并提炼出有价值的安全活动信息,为安全预警服务。而传统安全心理学研究却受到样本条件、工种类型、环境信息影响较大,其实验结果重复性与普适性较低,难以在安全生产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和应用价值。

安全心理大數据的建立意义重大

安全心理大数据建立后,可随时预测作业人员心理变化趋势,针对每一个数据提供特定的信息服务,预测出事故发生概率较大的个体,从而作出心理干预和行为提醒。同时,经过数据的建立和分析,指导在工业生产中的安全决策、安全管理、安全投入等工作,提高作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力结合安全科技和安全装备的使用,促进“人防”、“技防”、“物防”的协同发展。

安全心理大数据的建立要突破技术的制约

安全心理大数据的核心是提供有价值的安全信息的服务能力,这就需要在数据采集、整理过程中,有效整合通信、传感、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保障数据筛选更有价值和实际意义。只有不断突破技术的制约,才能令研究的结论更加可靠和准确,普遍适应生产安全领域。

(赛迪智库)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