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有效供给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中国科技纵横 / 2018年10月25日 17:41

互联网+

希望进一步加强对接,特别是在强化科技供给,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

葛璐 张元华

摘 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突破口。发挥科技创新在准确把握科技供给侧的基本情况,对症入药,着力提升和强化科技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发挥科技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10-0252-02

2018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规划。2月22日,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山东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了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作出了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战略部署,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

1 新旧动能转换的演变

“新旧动能”自2015年开始出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的讲话和文件中,在2016年在互联网出现的频率逐步提升。2016年末,特别是进入2017年以来,“新旧动能”更是频繁出现在政府相关文件中。《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增强发展新动能。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有三处提及“新旧动能”,强调要做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

2017年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是我国培育新动能加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第一份文件。同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两处“新旧动能转换”,并提出做好2017年政府工作中要依靠“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并提出“双创”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

2018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壮大新动能,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2 科技供给不足并与供需脱节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更加明确地指出“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当前,面对日益增长着的科学技术需求,我国科学技术的供给仍显不足。

从科研的目的和任务来看,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有的科技人员更多地关注世界科技前沿,偏重基础和理论,而关注经济与产业建设较少,聚焦开发与应用偏弱;从科研立项开始,就重“阳春白雪,轻“下里巴人”,重“高、精、尖”,轻“短、平、快”,科技供给失衡,导致“嫦娥”飞月成功与国人境外疯买马桶盖的现象并存。

从评价体系看,研究所评职称注重科技人员论文数量与质量、注重论文的影响因子、注重承担科研课题的分量,而较少以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作为评价依据;对科研成果评价多数以论文形式结题,较少以科技成果最终用户的评价和运用作为结题方式,导致科技人员追求论文的高质量、高影响因子,而忽视科技成果對经济社会发展的供给作用。

从研究所激励机制看,从事开发研究、中试研究的科技人员收入未必与其付出呈正相关关系,而承担的不成功概率与风险较大,做基础的、做理论的经济收入也不高,而且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敬。

总之,科学技术在立项源头,供给动力有所不足;科学技术要转移转化,供给链有薄弱环节;科学技术在评价过程,供给激励尚待加强。这些现象和情况的存在,或多或少地影响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效率高质量供给。

3 强化科技供给的主要内容

强化科技创新对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关键和引领作用,要在创新源头、创新过程、创新产出三个供给端齐发力,提高科技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3.1 加大源头供给

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企业需求组织科技攻关。源头供给主要是抓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着力解决聚焦发展战略不够的问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攻关必须围绕着企业的需求、产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去做研发、去做攻关。

3.2 强化过程供给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舟桥”机制。过程供给主要是提供有效服务,解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技资源碎片化问题。要将推进机制创新,作为激发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力的根本。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搭建起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效服务的平台和体系,实现协同共担科研项目、协同共建研发平台、协同共促成果转化、协同共育科技人才、协同共享科技资源,重点建立完善以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舟桥”机制,着力推进“三个”转化:

3.3 扩大产出供给

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项目链。产出供给主要是抓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项目链,以技术链延伸产业链,解决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尤其是地方科技工作一定要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来确定创新方向,最终的目标是要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符合市场需求的现实生产力,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4 强化科技供给的对策与措施。

(1)在科技创新上要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两见效。一手抓提升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夯实科学基础,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抢机遇、争优势、占据主动,增加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一手抓开发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瞄准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短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瓶颈,打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科技立项既要瞄准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又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组织优势力量积极参加到诸如“中国制造2025”等计划中,变科学技术为现实生产力。(2)在评价体系上完善以推动为科学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的科学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与岗位职责相结合、相适应,针对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科技服务等不同岗位,厘清职责和主攻方向,健全分类评价标准;在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的权重,对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科技人员与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在晋升职称、经济待遇等方面一视同仁,评价产业化应用人才时不应过分强调理论文章,而应注重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撑的作用和为经济发展服务所实现的价值。(3)在科技供给链上着重解决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薄弱环节。要重点加强中试工作,建立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中试的“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集成产学研金的力量,强力推进科技转移转化;大力推进和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科技服务网络等工作,切实做到将国内优势的科研力量与强大的生产产能有机结合起来,把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起来,彰显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供给的乘法效应。(4)在激励机制上整合创新资源,确立和实施有关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科技中试的财务管理办法,细化、实化有关奖励制度,让财务制度和经费使用更好地为科学家从事科技供给的创造性活动服务,尤其是在科技人员清正廉洁意识、自信心、自觉性日益增强提高的形势下,更要明晰政策界限,以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科技开发、产业服务、投“智”创业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供给活力,真正做到科尽其能、技尽其用。(5)进一步聚焦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难题,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综合集成,强化科学技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促进计划指导型科研和市场导向型科研的有机结合,发挥人才队伍优势,实现科学技术供给的高质量、高效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少帅.为新旧动能转换添加“助力剂”[N].烟台日报,2018-01-28(002).

[2]张元华,江秀聪.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市场》,2016,(28)118-119.

[3]张元华,凌东兴,江秀聪.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J].《中国科技纵横》,2015,(19):244-245.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