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亿美元注资出行平台Grab,滴滴力压Uber决胜世界

太保乱谈 / 2018年10月19日 09:45

互联网+

传言似乎永远不是空穴来风。

7月24日,滴滴出行联合软银宣布以高达20亿元美元领投东南亚出行平台Grab。此轮融资将给予Grab超过60亿美元的估值,而Grab预计还将从已有和新进投资者中再融资5亿美元,使得此轮融资总计将达25亿美元。

本次Grab融资、估值都打破东南亚地区的记录,而Grab的飞速发展,背后离不开滴滴2年多的支持,从资金支持,到技术、运营、产品经验的分享。这种合作其实代表滴滴采用的“第三条”国际化之路,尊重、协作,建立连接。而非Uber式的破坏、颠覆。

几年光景,高下立现。滴滴从本土走到世界,其与合作伙伴建立的“网络”已经覆盖超过全球一半的人口,而昔日被作为“国际化”代表的Uber正在日渐萎缩。

Grab到今天,滴滴助力到底有多大?

和滴滴出行的属性相同,Grab是东南亚最大的出行平台,如今总下载量超过5000万,公司拥有拥有超过110万名司机,在东南亚7个国家65个城市提供出行服务。Grab日订单量近300万,在第三方出租车打车市场占有95%的份额,在私家车打车市场占有71%的份额。

很多人不太了解,Grab与滴滴合作已有两年。2015年,滴滴首次宣布要进行国际化扩展,第一家投资的公司就是Grab。而很大程度上,Grab能取得现在的发展成果,也和滴滴的国际化战略息息相关。

滴滴不仅为Grab带去了发展的资金,也为这家公司带去了技术和经验,而后者更是成为Grab赶超Uber起到了决定性因素。众所周知,东南亚国家也面临与中国一样的交通拥堵等问题,Grab的出现则很好的提高了出行效率。

在Grab起步阶段,这家公司就遇到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竞争对手Uber,借助资本力量Uber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充斥着霸权主义。但在中国,Uber却遭遇了巨大的失败,而这一定程度上也给了Grab很大的信心,Grab CEO Anthony去年在一封公司的电子邮件中写道。“滴滴出行在海外的不断的投资证明了,当地的网约车平台在自家后院就可以击败对手Uber。”

滴滴在中国通过推出快车、顺风车、专车和拼车等多样化的产品和本地化服务,很好的满足了用户的各种出行场景,而这也给了Grab很好的启示。这家公司在东南亚很快借鉴了滴滴出行在中国的经验,开始快车、顺风车、摩托车和拼车等服务。实际上在Grab推出这些服务的过程中,滴滴也在背后给了很有力的技术支持。

回顾Uber为何会被滴滴打败?除开滴滴更加本土化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滴滴站在了互联网巨头普及移动支付的风口上。通过本土化人才和接地气优势,取得了区域性胜利,而同样的经验在东南亚国家其实也适用。

这种支持,起了有趣的化学反应。滴滴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本地移动支付场景的落地,而Grab环顾本土市场,没有“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可以借力,干脆“撸起袖子自己干”, 推出了贴近本地化的支付方式GrabPay Credits,两者都显示了新兴市场在实践中突破了西方信用卡经济消费的思维瓶颈,创造了新的无现金支付可能。GrabPay自推出以来使用月环比增长率超过80%, 不仅解决了Grab的移动支付难题,也进一步拓展了这家公司的想象空间。

Uber受阻后,滴滴靠什么赢得世界?

20亿美元投资Grab,其实很大程度上只是滴滴国际化高歌猛进的一个缩影。而相比之下,老对手Uber正面临巨大的困境中,这家公司先后退出中国、俄罗斯市场,并在新加坡、印度和美国均遇到了强劲的挑战。

Uber的全球化战略受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家公司激进战略。其每扩张到一个新的地区,都用非常强硬的姿势落地本土,与当地政府产生激烈的冲突,同时需要应对来自本土化竞争对手的强势挑战。

同一个行业的商业模式或有共通之处,但外来的“破坏者”与本地的“建设者”一定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和节奏。

从产品方面来说,本地企业触角比较敏锐。具体来说,像推荐上车点和站点拼车这种功能,其实都是基于本地化需求,滴滴在中国先行的,而Grab和Ola的大幅扩张也是得益于他们能利用本地资源网络迅速解决支付难题,比如Ola和Grab 早期都比较好地用滚动结帐制度来解决了移动出行和现金支付的矛盾。

此外,本地企业更关注整体和长远的利益。优步在南亚和东南亚的拼车都是有时间段和地域限制,产品也很简单,基本不升级,因为其主要是考虑短期GMV,而拼车本质其实是普惠交通。而Grab和Ola和滴滴都是花很大精力发展拼车类产品并不断迭代,在争取达到交通效率和环保效益最大化。

综合来看,“破坏者”Uber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而滴滴在本地占据优势地位以后,全球化的拓展也可以越走越顺。滴滴采用了温和的方式,定位“建设者”来进行国家和区域的拓展,从资本投资到产品、技术、运营等各种经验的输送,并跟当地政府达成友好合作关系。

滴滴总裁柳青和新加坡副总理Tharman在达沃斯论坛论坛上交流,双方表示在科技发展应该注重创造包容性增长和就业机会上有很多共同语言。

在过去2年,滴滴分别在全球市场投资了美国Lyft、东南亚地区的领先出行平台 Grab、印度规模最大的移动出行平台 Ola Cabs,以及巴西最大的本地移动出行服务商 99 Taxis。此外滴滴还曾宣布与安飞士巴吉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为超过3亿的中国用户在近175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境外安飞士以及巴吉的租车服务。

通过大量投资海外本土化出行服务商,这使得滴滴不仅不用像Uber那样耗费大量精力研究本土化,滴滴也能借助合作伙伴产品上的打通,将服务覆盖到中国出境游客。而这种合纵连横正使得滴滴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从滴滴投资Grab,看中国互联网企业应该如何“走出去”

程维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说道过一个相当有意思的观点,在他看来,“国际化是滴滴的重点战略,中国主场的比赛结束了,接下来要去打客场。”

其实中国互联网公司走出去倒不是一件新鲜的事。在早前出海的公司中,既有像小米、UC这种在国内既有业务成熟后扩展海外市场的公司,也有像猎豹、APUS这样从公司成立之初就定位海外市场的出海者。

从全球互联网行业来看,如今中国的影响力正越来越大,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十分超前。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用户中渗透率远远超过PC时代,一些热门应用在中国推出后,往往几个月就会被复制到其他国家去,如今中国的热门应用正在被复制到其它国家,这其中也包括滴滴出行。

随着早期依靠工具产品出海的红利期的结束,越来越多以海外为目标市场的项目不得不面临的就是本地化运营的难题,像内容、社区、社交、电商,甚至O2O等属性的产品显然是无法用一套全球通用的产品运营方式就可以解决问题。而这给中国互联网公司出海带来了新的挑战。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滴滴出行投资Grab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滴滴出行并没有像Uber那样简单推出海外版,而是选择入股或战略合作的方式,输出技术经验,进而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本地版“滴滴出行”,通过产品层面上的打通,将服务覆盖到全球范围。

这样的好处不言而喻,和滴滴出行采取同样国际策略的还有蚂蚁金服,这家公司如今也在海外多个国家进行了多笔战略投资。蚂蚁金服相关负责人认为,“产品只有本地化,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而本地化想做到极致,一定是本地公司,它们对本地市场、文化是最了解的。我们没有必要用自己的团队去做,而是加强投资,与当地公司合作。”

所以很大程度上,无论是滴滴出行,还是蚂蚁金服,都在告诉着我们同样一个道理:依靠国内的人口红利,在一个垂直细分领域取得了技术领先的优势之后,占领国际市场的最快办法其实就是投资当地团队,借助现成的团队争取窗口期的发展机遇,在输出技术、经验和资本之后,将海外合作伙伴接入自己的生态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