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索赔的男童父母被骂惨 但ofo真的完全无责吗?

科技考拉 / 2018年10月18日 14:11

互联网+

文/杨舒芳

一纸诉状,又将ofo送上了热点。

今年3月26日,国内发生了首起共享单车儿童死亡事故。上海一位11岁男孩骑着ofo与客车相撞,被卷入车底导致身亡。4个月后,他的父母将ofo和肇事方一同起诉到了上海静安区人民法院,索赔878万元。对ofo的另一个要求则是收回所有机械密码锁具并更换为更安全的锁具。

878万的天价赔偿金让网友炸了锅,认为这对父母在用去世的儿子赚钱,并质疑死者本身是违规使用ofo,而父母也没有尽到监护责任。但是作为单车提供方,ofo真的清白无责吗?从商业和管理角度看,恐怕并非如此。

事件焦点

这个案子最大的争论点有三个。

一是公安方面的责任认定。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交通警察支队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称,男孩当时骑着自行车在道路上逆向行驶,负事故的主要责任。机动车驾驶员仅由于在交叉路口转弯时疏于观察路况,负次要责任。

二是男孩父母提出的赔偿金额。878万的赔偿金被网友认为是天价,与交警的责任认定不相符合,质疑这对父母在拿死去的孩子赚钱。

三是男孩获取ofo的方式。界面的报道称,按照男孩父亲的回忆,男孩8-9岁时便学会了自行车,但平时并不允许他独自骑行。男孩没有手机,因此没有ofo的账号,他父母也没有注册过。当天男孩所骑的ofo,是在路边找到的,密码锁可以直接按开。

这三点结合起来,让网友认为男孩本身不是通过正常方式获取的ofo单车,骑车上路后又逆行,最终才造成了惨剧。在这个过程中,男孩及其家长要承担主要责任。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向ofo索赔并不合理;即使要索赔,878万的价格也十分不合理。

这些质疑都有道理,但基本集中在道德层面。对于解决问题来说,道德拷问恰恰是最没有意义的。

而且,共享单车面世以来,已经成为公民素质的照妖镜。上周末,为防止雨季可能带来的洪水,北京市内一些河道采取了放水防洪措施,结过意外捞出了近百辆共享单车。从私自占用到毁坏车辆,再到把车投湖,再多的单车猎人碰到这种情况也只能无奈了。

淹没在天价赔偿金和围观群众口水中的一个基本逻辑是,ofo在整个事件中并非完全无辜。ofo早期大量投放的机械锁单车,本身就存在被恶意利用的风险。如果只去指责未成年人素质不高、家长监管不力,而对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只字不提,也并不合理。作为一家商业机构,有义务对所提供的服务负责,并为结过承担后果。尤其是,在法律条文已经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

ofo的安全隐患

男孩父母的律师张黔林称,事故发生时,ofo普遍使用的是机械锁。机械锁的问题如今已经被熟知:用户还车时只需在App上点击“结束行程”,并不一定会上锁和打乱密码。这不仅使大量单车被自私占用,也在马路上留下了许多可以直接打开的单车。

这不仅造成了ofo的运力浪费和收入减少,也给本不被允许在马路上骑车的、未满12岁的未成年人使用共享单车留下安全隐患。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明确规定,驾驶自行车必须年满12周岁。各地的共享单车监管政策,也基本都将“12岁以上”作为一条基本准则,包括上海、南京、天津等地。

在上海的事故发生后,ofo一度在单车上贴上了未满12周岁不得使用的提示。

有网友曾经提到,男孩在未付费的情况下使用了ofo,父母提出赔偿要求很不合理,并做了个假设:如果这是公益车辆,死者父母是否也会要求赔偿。

这存在一个简单的逻辑悖论,公益物料的使用并非任由大家随手取用,而会有较为严格的基本规则。ofo作为一家奔着国民服务去的商业机构,有义务做到尽量隔绝可能出现的风险状况。

事实上,机械锁带来的12岁以下儿童骑车风险,只是ofo安全隐患的其中一个方面。另一个情况同样严重:ofo超大规模的投放量所导致的后期维护不及时,和由此引发的车辆安全问题。

在ofo损毁最夸张的那段时间,很多用户的一个苦恼是,找不到可以使用的ofo,目所能及的车辆几乎全部被损坏了。

我的几位朋友都曾遇到过ofo的问题车辆。最严重的一次是,女生在找了十几辆车后终于发现一辆看起来正常的单车,已经开锁上车准备骑走的时候,才发现车闸被剪断了。当时是北京的晚高峰,如果她真的骑上这辆没闸的车,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资本的裹挟下,共享单车一路蒙眼狂奔。如今,修炼内功的时候到了。对ofo来说,这或许是刮骨疗伤的最佳机会,机械锁真的该退出历史舞台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