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密圈病了,同样生病的还有知识付费

望月 / 2018年10月18日 14:54

互联网+

致力于“连接1000位铁杆粉丝”的知识社群工具「小密圈」发布公告称,由于技术升级的原因,其官网、网页版、客户端和小程序均无法访问。

打开「小密圈」APP,发现除了私信功能还能正常使用之外,其余所有的圈子都不见了。

我微信咨询了「小密圈」创始人吴鲁加,他承认「小密圈」遇到了一些问题,并说“请给我们一点时间”。

这话至少透露出两个信息:

1.「小密圈」遇到了问题,而且很可能是正常监管方面的问题;

2.这个问题并不致命,但需要一定时间去整改;

小密圈究竟怎么了

外界普遍猜测,「小密圈」整改的根源在于涉黄。

的确,早在5月份的时候,就有媒体爆出「小密圈」部分圈子涉黄,在微博和汤不热上,有些用户发布诱惑性的图片,再附上「小密圈」的二维码,吸引“色友”付费入圈,以售卖分享色情图片视频的方式谋利。

知乎用户 linger liu 也曾发文吐槽说「小密圈」的鉴黄功能在技术上和体验上都不够好,并且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思路。随后,「小密圈」宣称进行了整改,关停了不少圈子,并且接入了信息安全厂商的鉴黄服务。

然而,在「小密圈」被大量曝光之时没有遭遇监管,反而是整改之后却“被升级”,这不合情理。再者,一般情况而言,一个正常的产品,尤其是像「小密圈」这样的一个小众产品,不会因为单纯的涉黄被监管,看看“被维护”了一年的「乌云」和曾经“被升级”了几个月的「分答」就知道了。

那么,「小密圈」还有什么问题。

在微博上搜索「小密圈」,发现了很多圈子都和股票、房产和虚拟币有关,这些都是极其敏感的话题,当然,还有最为敏感的郑智,「小密圈」要想对这些内容实行有效监管,显然比鉴黄要难得多。

目前,「小密圈」的运营人员还在积极寻求网友帮助,为「小密圈」起一个新的名字,看起来,「小密圈」罪不至死,只是需要改变“密”这个词给人留下的不好印象。

然而,在我看来,「小密圈」的问题还不仅限于此。

监管之外,小密圈还有其他“病”

某日,一位圈友向我提问,让我介绍几个互联网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方面的圈子,我顿时愣了,最终还是求助于「小密圈」的工作人员,才找到了一两个相关的圈子。

这说明「小密圈」太孤立了。每个圈子都相互隔绝,除了圈子的创办人靠自己的影响力去宣传,以及「小密圈」官方微信公众号定期推荐几个之外,再没有别的入口。

一方面是圈主苦苦寻觅成员,另一方面是用户找不到自己需要的圈子,这其中,缺乏一个桥梁。

据说,“被升级”之前的「小密圈」正准备内测“分销”功能,就是由圈友对某条内容、或者某个圈子进行推广,双方各获取一定的费用。

这个创意来源于「饭团」,「饭团」是果壳网继「在行」和「分答」之后推出的又一个知识付费实验产品,方式和「小密圈」差不多,但在功能上做了一些改进。

看上去,果壳是准备把「分答」上偷听的功能移植到「饭团」上来。

再者,「小密圈」的入口也太深。尽管「小密圈」有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网页版和APP,但要体验完整的功能还是得在APP上。比如,一个简单的提醒功能就只有APP能实现,如果不下载APP就只有定期打开公众号或者小程序去查看,可如果为了订阅的一两个圈子去单独下载APP,许多人又不愿意。

除非,这个APP能像「得到」一样,在付费订阅的频道之外,还能提供众多免费的内容。

这只是「小密圈」这个产品设计上的问题,放眼整个知识付费领域,问题也不少。

知识付费也“病得不轻”

新闻传播学硕士“小鹿快跑”写了一篇流传颇广的文章《知识付费这两年,我花5000元买的4个教训》,这四个教训分别是:

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捷径就是勤奋。

花时间多读经典,不要为无知买单。

很多道理早已经存在了,不要被新名词蒙蔽。

不要变成知识的囤积者,而应变成知识的行动者。

这里面信息量颇大,但核心的东西,是知识付费被一帮江湖术士给玩坏了。比如说,许多知识其实是新瓶装旧酒、包装一个概念而已;再比如,许多知识付费内容标榜着速成、暴富、转折、命运之类,其实只是收取了一回“智商税”。

在被忽悠者收割了一波之后,大家对于知识付费这事,变得格外谨慎起来。

再者,知识这个东西很难衡量,可能在你这里如同醍醐灌顶,但在别人那里却一文不值。

我有一个朋友,姑且称之为Y君吧,他是一个知识付费狂魔,魔性到什么程度呢?单是在「小密圈」,就购买了30多个圈子,花费一万多元。

我问他感觉收获如何,他沉默半晌:“知识是无价的。”但随即又补充说,单是其中的一个美股圈,已经值回票价了。

的确,除了投资这类立竿见影的“知识”之外,其余知识很难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它,甚至自己都不清楚是否有收获。

还有就是,贪多嚼不烂,大多数知识付费,其实是浪费掉了。像我前面提到的这位同学,除了小密圈,他还在各种地方订阅了诸多专栏、知乎Live等等,不用说也知道,大多数其实是从未打开的。

当然,也有的付费订阅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艺术,比如我在36氪订阅了keso老师的专栏,但并不会为了提前几天先睹为快就去36氪看,而是等他发在了公众号再去看,而付费订阅,更像是一种赞赏行为。

最后,知识付费的提供者很难长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毕竟,每个人的知识结构都是有限的,一般来说,两三场知乎Live就耗尽了,实在不行就五六场吧,长期以往拿什么支撑?

所以,我觉得知识付费有价值也有空间,但毕竟是一个小众的市场,可惜的是,似乎每一个知识付费产品都期待一夜走红,每一个吃瓜群众都觉得自己能靠出售知识走上人生巅峰,这正如,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能成为一个拥有月薪5万助理的自媒体人一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