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他们的笑容,好诡异的样子。
郭台铭与川普勾兑的项目落地了。富士康美国最新工厂昨日落户威斯康星州。川普、郭台铭、威斯康星州州长齐齐站台。
真是一幕经典的政经剧本啊。
川普的“制造业回归美国”论调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大讲特讲的案例。接下来想必还会引发其他制造业落地或回归,富士康等于成了一个背书项目;郭台铭也终于投合了一下美国政府,并且可能也是有意平衡一把富士康在中国大陆发展的利益博弈。
多年来,郭在大陆政经圈长袖善舞,光彩照人,好多地方为了拉富士康项目,争斗不休。但随着大陆产业结构升级,最近两三年,富士康过往的投资逻辑虽仍是必需,却已不那么诱人。大陆近几年在面板等领域的布局,突飞猛进,突然涌现多个对手,郭台铭压力陡增。而且,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ICT基础设施支撑下,开始持续落地,并对上游的制造业开始具有重塑价值链的趋势,由它们引发的融合潮流、创业潮流,对富士康代表传统ODM制造模式构成挑战。当然它自身确实也在主动适应。
不过,整体来说,在中国大陆之外,郭台铭确实需要新的市场,既要匹配它的制造业地位,又要平衡区域市场的博弈。在全球范围,可选的重要地方,我认为,一是印度,二是美国、三是东南亚。
考虑到印度市场的消费层次与毛利诉求,富士康中长期的结构升级之旅,恐怕更依赖美国。
一是它的大客户主要是美国公司。苹果、惠普、戴尔等等都是。富士康虽然早已走出代工概念,仍还是逐水草而居;
二是借助新的产品线规划,完成产业升级,美国仍然是全球科技创新大国;
三是美国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川普论调给了郭台铭一个最好的切入机会,完。别看他过去一年谈到这个话题,种种高姿态,好像人家必须八抬大轿抬他才好。实际上,这恰恰是富士康的逻辑。
你可能还停留在所谓成本要素缺憾的考量上。是的,相比中国,富士康美国厂,运营成本应该不低。不过,若多几个维度,就能体会到富士康的逻辑,仍还有很多合理空间。
一是产品线与产品结构。它不可能在美国生产大批量的通俗消费电子,比如一般智能手机、平板、中低端PC等。这类产品本身毛利已经很低。
前几天,《华尔街日报》们在那里持续强调说是生产小尺寸面板,明显是在为苹果代工做准备。
不过昨日落地,不见库克身影。若真是为苹果代工服务,绝不可能出现这种怠慢局面,这场合毕竟很政经。
事实上,威斯康星州工厂生产的将是夏普8K面板,试图在美国建立8K生态。
前天,川普说,库克向他承诺,会引来三个大工厂。肯定跟这个无关。这似乎意味着,富士康美国还会有与苹果相关的制造项目落地。
二是别当川普是个疯子。制造业回归美国论调,一定会有相关配套。这个配套不是制造业本身的配套,而是适应回归的减税、基础设施建设等动作。就是说,会生发一连串的变革动作,对于美国位于海外的跨国公司,以及美国之外其他国家的制造巨头也有一定吸引力。富士康一定没有错过捞足落地威斯康星的种种政策、土地、税收、人力招募等优惠政策。
昨日现场,川普表扬郭台铭,说他是一个“最棒的商人”。
这口吻,这画面太熟悉了。它简直是中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经典一幕,就是拼命招商引资。就算今天,某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还显示,鼓励每个人都是招商代言人。老美的这一画面,都有些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了。
当然,本地绝对不可能没有警惕、担忧。还记得去年有人写《别让郭台铭跑了》,透露着一种政经思维。毕竟,富士康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只要它的项目落地,就等于一个产业集群落地,可以带动美国大量就业。川普拉他,不仅出于兑现自己的竞选口号,不仅在于招商思维,更有借机对冲中国制造业的用心,阻抑一下我们的势头。前几天,《时代》杂志报道说,川普要求苹果投资最好的工厂,要“最大”、“最好”的,“即便比中国的大一英尺也好”。你看看,这里面的心机哦。
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心态上,真的比去年要放松很多。去年我确实也有警惕。现在觉得,它恰恰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制造业发展的整体路径虽然充满粗糙,但还是正确的。没有这个过程,中国改革开放不能有延续到目前的荣耀。
某种程度上,如今中国互联网业大兴,许多细分领域正是建立在庞大的制造业基础之上。比如,没有它,就不太可能有阿里;没有它,就不太可能有消费升级,也不可能有大规模渗透底层互联网娱乐,移动互联网不可能崛起。
没有它,也不可能有未来工业互联网以及目前火热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中国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博弈多年,如今算是母以子贵,但未来仍还将脱离不了制造业的长期升级之旅。
中国的人口基数与种种大国特质,决定了制造业一定会是长期存在的关键话题。有些路径不是刻意选择,而是从发生学意义上就是如此,中国无从选择。
所以,我已经不担心中国制造业会因为川普的论调、富士康们几个工厂项目落地美国,部分制造回流,就会遭遇抽底。这真的杞人忧天了。美国制造回流是一种必需,没有制造业,创新就会失去航母与管道依托。
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川普为制造业回流所作的改革配套。在美国这种制度下,它的基础设施建设、减税反而比中国的阻力要大。而我们只要确立了目标,集中力量搞基础建设,不要太厉害啊。中国的工程技术、施工作业全球牛逼了。
川普为此落实的改革配套,将充满曲折,但一定有更大的借鉴意义。川普是个商人,但在眼下的美国甚至全球背景里,确实有一股子“超人”气质,天降大任的意思。郭台铭说他“相信美国”,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更近相信川普。
一旦形成回流路径依赖,有了势能,川普的改革压力会降低。基建、税制确实成了瓶颈。前者一眼都能看到,后者是个隐性的阻力。苹果们富可敌国的现金储备,绝大部分都是为了逃避美国本土纳税而浮在海外,长期以来,不作大规模投资或并购,就这么多牛逼的钱了。某种程度上,美国本土的创新热情受到阻抑,也跟这一扭曲的税制有关。
巨头确实都有回去投资的动力。一个那毕竟是母国,同质同构的世界,脱离自己的土壤,创新不太可能有长期的效果;二是长期避税的海外运营也有风险,欧洲对苹果、谷歌们就不客气了。那么多现金无法发挥效能,投资人也不满意。
与其说是川普主导变革,不如说是当下的美国给了川普表演的机会。川普与库克、郭台铭们能勾兑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感谢过去多年美国积重难返的发展路径。
当然也不是没有担心。我的担心主要有两重:
一、制造业回流,美国确实会有维持大国竞争力的诉求,它一定也是着眼于未来的竞争力构建,着眼于创新。接下来几年,美国诸多行业应该会因此受益,创新有了基础,它肯定在很多领域继续对中国保持高姿态或压制局面。想短期超越美国的科技创新,还很渺茫,未来的大国科技创新博弈,一定会持续加深;
二是变革配套中,有一些因素会导致未来一段中美贸易博弈也会加深。
制造业回流,如果形成势能,所生产的商品与服务,不可能完全为美国消化,一定还有相当比例通过出口去化。那就意味着,长周期看,美元仍有贬值的空间或动力。过去半年,美元贬值8%左右。最近美联储又释放了延缓加息的信号。如此,既会影响人民币走势,也会与中国制造与中国出口发生新的博弈。那些以全球为出口目标的美国制造业巨头们,也可能会重新考量更多产能分布,这里面有太多成本与市场的考量,从而影响中国现在的制造业格局。这个已经不是回流的问题。
我的意思其实如此:与其说是川普软硬兼施,主导制造业回流美国,不如说是借助这个话题,为美国科技创新奠定管道与航母的基础,同时为各种配套改革尤其基建、税制、美元开拓出路。这可能也是川普改革的春秋笔法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