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聚京津冀

中国信息化周报 / 2018年09月26日 16:39

互联网+

数聚京津冀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据”的时代,同时还有一个比较拗口的名字,被称为“拍字节时代”(petabyte era)。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广泛关注的不仅是存储介质的庞大体量,也在谈论数据内容的急速增长。“我们每天创造2.5万兆字节的数据,90%的现有数据在过去两年内产生。”这种说法的准确出处是IBM公司在其官网上发布的一条有关大数据的信息。

可想而知,我们正从结构化的、静态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类型的数据逐渐转移到非结构化的、能够为城市动态提供新见解等一系列动态数据中。

种种迹象表明,大数据已然成为继物联网、云计算之后信息技术产业中最受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大数据时代的出现,确切地说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产生海量数据,大数据计算技术完美地解决了海量数据的收集、存储、计算、分析等问题。大数据时代开启人类社会充分利用数据价值的新纪元。

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数据交易产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大数据产业的规模约为1038亿元,2015年产业整体规模已经达到1692亿元。

随着大数据从概念渗透层转向应用发展层,全球范围内大数据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孕育期与机遇期,可见将发展大数据作为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心趋势已成定局。

在我国,无论是上饶政府积极同大数据企业接洽,落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诸多举措,还是号称大数据发展“领头羊”的贵州,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大数据的战略选择,都充分说明了在大数据产业生态链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其进展,区域大数据发展俨然成为大数据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之一,其中不可忽视的就是京津冀大数据发展。

日前,北京市经信委发布《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计划到2020年,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将培育出1家千亿级公司和10家百亿级公司。此外,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有望于近期获得国家批复,并探索在环保、交通、医疗等领域的三地数据方面的统筹共享与创新应用,逐渐形成北京强化创新和引导,天津强化带动和支撑,河北强化承接和转化的局面。

例如在交通领域,以京津冀区域城市为代表的交通信息化正在快速发展,城市交通大数据的来源更多样、类型更丰富、数据量更巨大。道路感应线圈、出租汽车GPS、车牌识别数据、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移动通信数据等道路交通自动采集技术等逐渐成熟,至此利用自动采集大数据的技术手段来挖掘城市交通特征逐渐成为大数据主导下的智慧城市发展趋势。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国家信息化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软科学研究指导委员会委员邓寿鹏表示:“京津冀将来的发展特征应该被定位于21世纪的区域发展的协同体。目前京津冀城市群的定位涉及到四个方面,分别是开放创新型、智慧生态型、宜居宜业型、人才集聚型。其中的产业结构区分明显,主导产业并不是一切产业,而是高新科技引领的现代制造业、高端生产支撑的现代服务业等。”

趁此机会,《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也开启了有关京津冀大数据发展的探寻之旅,探究京津冀大数据发展的进程、成果与未来。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