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沙
中德智能制造联盟和中德智能制造企业家大会的召开,为中德双方企业在智能制造技术的引领下,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和交流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平台。作为中德智能制造企业家大会的专场之一——中德合作项目经验分享交流会(以下简称“交流会”)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将中德双方企业的实际需求、技术应用方向以及合作意向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交流会上,来自博世中国、海尔、航天科工、浙江正泰太阳能、烽火通讯科技、武汉企业园区、青岛生态园区以及英飞凌、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德国机械制造研究会、德国标准化协会等中德双方企业和专家代表进行了经验分享交流。
英飞凌科技有限公司全球副总裁Olaf Herzog表示,在中德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应该看到双方的优势所在,同时要从灵活性、速度性上进行综合考虑,不止是要考虑当下,更要着眼于未来。
那么,如何做到着眼未来?“第一要建机制,建立两国政府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第二要搭平台,搭建像中德智能制造企业家大会这样的合作交流平台。第三要明确重点领域方向。第四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安筱鹏说到。
另外,海尔集团的代表说道:“工业4.0时代,已经超越了原先简单的项目合作关系或者合同关系,朝着双方深入的战略平衡的方式去开展。所以说从集团角度来讲,不仅仅是产品或者市场要做到全球化、国际化,同时从资源、合作领域、资源平台整合方面也要做到全球化和国际化。”
目前,航天科工在互联网技术和科技应用上,例如智能工厂建设、智能产品互联等诸多领域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而在与德国企业的合作过程中也深刻感受到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到开放互联、资源共享,航天科工的代表说到。
谈到立足于中国发展实际,烽火通讯科技的代表也深有感触。他表示,在智能制造的大形势下,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要立足现在,提升整体竞争能力;另一个就是要落实创新机制,依托创新实现产业和技术变革。同时,他还从技术标准化、全球物流解决方案以及定制化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发展形势下的优势和不足。
与中国企业的视角略有不同的是,来自德国的弗劳恩霍夫研究院和德国机械制造研究会的代表从战略发展、文化认同、人才培养以及注重中小企业发展几个方面讲述了一些看法。
弗劳恩霍夫研究院的代表表示,弗劳恩霍夫很早就已经进入了中国市场,并且和很多的中国企业有过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他们感觉在战略的发展路径以及文化包容方面,中德双方还是会产生分歧,这就需要双方更进一步的增加了解和信任。
另外,“工业4.0”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强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建立自身的培养体系。弗劳恩霍夫在欧洲正在启动在职持续教育,同时在中国也引进了这样一个培训体系项目,来为企业、为社会做“工业4.0”以及“工业4.0”物流培训再教育。
另外,德国机械制造研究会的代表谈到,“工业4.0”时代,一定要注重中小型企业发展,德国的中小型企业之所以能够支撑德国的工业发展,恰恰在于中小型企业充满活力。同时,他认为,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战略下,中国和德国互有优势和缺陷。中国有速度和灵活性,德国有质量和创新,而中德双方的合作尤其在“工业4.0”方面的合作是工业互补。
最后,安筱鹏从智能制造建设和中德智能制造合作两个方面做了总结。他说:“我们要利用好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平台,利用好中德智能制造联盟的机制,促进中德之间的合作向纵深发展。”
安筱鹏希望,平台和联盟不仅要在更广的领域对接合作,还须在更深的层面研究一些问题,并探索出好的模式,也希望有更多的中方企业、德方企业共同联合参与到项目中,使得试点示范项目确实能够发挥好引领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