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速发展以后,城市成为了国家人口的重要载体,伴随着过快的发展所带来的后果也尤为严峻——交通拥堵、城市污染、城市管理难、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弱等等,被称之为“城市病”。与经济共同发展甚至赶超经济的“信息技术”坐不住了,毕竟得病不可怕,只要可以医。
智慧城市便应运而生。
由“里儿”及“面儿”
智慧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智慧”起来,抑或说,用“智慧”来武装城市。
权威机构给出的诠释是这么说的:“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详细来讲,智慧城市建设是指用射频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和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和协调。
由此看来,智慧城市能针对性地解决“城市病”的各种症状:如智能交通能够极大地缓解交通拥堵;智慧医疗能提升诊断效率、缓解医患矛盾;智能安防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犯罪率以及为侦破提供重要线索。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这就为智慧城市发展提明了方向,即围绕人的需求让城市更宜居宜业。也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智慧城市发展到今天,已经告别了过去单纯的依靠信息技术的“智能化”阶段,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生态场景应用将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最终落脚点。
在采访过程中,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向《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表达了他的看法:“应当把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和方向转向到民生工程、民心建设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智慧城市建设接地气,有人气,有民众响应的回声,才能充分体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和落脚点。”
由此看来,运用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手段,如何做好信息资源整合与深度开发利用是智慧城市的“里儿”;而以人为本,光鲜的城市,超高的效率,舒适的生活则是智慧城市的“面儿”。
何为智慧
在不断地提及“智慧城市”这个概念的时候,不禁有个疑问,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智慧”?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智慧城市产业本部总经理周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时候,用了个例子回答这个问题:“比如我要出去旅游,根据我的经济状况、时间状况和需求,对方提供一个产品和规划方案,整合大量的数据,这才叫智慧。只是上网订票,找个旅行社网上互动一下,如此单一的数据解析不叫智慧。”对于城市而言,欲其智慧,必须真正理解“智慧”。只有抓住智慧的核心,城市才能实现真正的“智慧”。
在周侠看来,“智慧城市”这四个字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城市建设,二是智慧建设,加在一起是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同方来说,“智慧”才是研究的重点方向,而并不是建设本身。
“智慧城市”复杂庞大,存在错综复杂的上中下游关系。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硬件设备制造、软件信息服务、系统集成、运营服务每一细分领域都不可孤立看待,需站在城市制高点以系统全局的观点全力打通城市每一环节。
每个人对“智慧”的理解和诠释都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人认为关键在于网络建设,有人认为关键在于人的参与,有人则认为关键在于智慧效果。总之,智慧的城市,绝不仅仅是智能城市,更要包含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搭上快车
近年来,国家各部门陆续发布相关配套政策,旨在引领智慧城市有序发展。在各地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推动之下,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权威机构报告显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市场规模超过了7000亿元,在政务、医疗、交通等领域成绩斐然。据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市场规模可快速上涨至4万亿元。
伴随着智慧城市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标准体系的初步形成、城市信息基础建设的全面升级、管理服务逐步向精细化发展的同时,各类智慧城市参与者积极涌入,政府的公共数据也在逐步开放。这些因素均推动着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不断创新,逐步引导市场力量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来。对于这种情况,宁家骏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正在从单纯提供解决方案式的项目建设,向提供附加值更高的后期运营转型,而这种转变,恰恰开始于手握用户和流量的互联网企业进场之时。”这预示着,互联网企业将会布局智慧城市建设,会以行业应用和云计算为切入点,通过开放的合作模式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智慧城市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张黎明也曾公开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互联网经济具有高度的‘市场性,随着互联网企业积极布局智慧城市建设,打破了过去智慧城市的概念忽悠和利益怪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回归理性,让智慧城市从‘高大上走向亲民,并推动城市生活的便捷体验和信息繁荣。”由此看来,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合作大于竞争的局面。
随着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合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必将在今后几年内快速转变,从而有力地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钱从哪儿来
当然,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凭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的。前期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以政府引导为主,但是政府若既抓管理,又管运营,将导致城市发展的财政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管理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
周侠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资金更是毫无疑问的。资金支撑的渠道比较多,比如说PPP(即公私合作模式)、融资租赁、BOT、BAT方方面面都是融资的办法,都是融资的手段。虽然这种手段受地域、经济的发展限制,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顶层设计和规划。
为此,2014年各地政府陆续签订了一系列的战略合作协议,运行至今,事实证明政企协同比政府投资更利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实施,而未来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
以同方为例,同方构建了包括覆盖全国二十余个省份的2000家合作伙伴的商业合作体系,在智慧应用层、行业业务层开展合作。通过整合四类合作伙伴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互利共赢、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多赢格局,共同打造出智慧城市建设整体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