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变于新的企业数据中心基础架构

中国信息化周报 / 2018年09月20日 23:14

互联网+

冷迪

云计算的大趋势下,企业数据中心建设面临诸多挑战,数据中心在不断进行演进过程中,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的需求日益高涨,基于此需求的近实时或实时数据分析(OLAP、OLTP)等商业智能分析应用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用户的关注。不论是私有云、公有云或是混合云,都面临企业云数据中心建设的关键问题,即如何提高数据中心的资源利用率,如何降低整体成本、优化管理,如何应对业务的快速变化、如何伸缩自如等,这些都是数据中心建设者们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目前企业云数据中心的建设通常对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平台及应用软件等部件采取独立采购,而后再集成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据中心的初始购置成本。然而随着云数据中心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构架会使企业在后续运维和运营中消耗过多的人力、物力,进而导致IT效率低下,终将阻碍业务发展。企业需要不断寻求改善IT环境的解决方法来保证业务能够稳定、敏捷地运行。可以预见,未来企业希望购买到的是一个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整体方案,通过更多聚焦于IT技术对业务的响应,为公司业务提供增值辅助,从而将传统的成本中心转为“利润”中心。

超融合架构是企业云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架构的大势所趋,为应对当下云计算、虚拟化和大数据发展的趋势,2014年第三方权威调查机构Wikibon提出 Server SAN名词,自提出就获得很多关注和热烈讨论。Server SAN简单来说是由多个独立的服务器直连存储组成的一个存储资源池,服务器之间实现高速互联(如 In-fini Band 或低延迟万兆以太网),通过软件进行统一管理。Server SAN 可以用标准的X86服务器、高速通用网络来实现,省去了专用设备和网络成本。

同时集合了超大规模、计算与存储融合和闪存等技术优势,计算和存储可以共享网络,在扩展性和易管理上亦有不俗表现。因此,Server SAN是超融合架构的产品化代表,目前超大规模互联网公司如Facebook、Google和亚马逊等已经开发了超融合Server SAN解决方案。

目前已经商品化的10Gb以太网技术不仅提升了数据的传输速度、降低延迟,而且传输距离更远。“软件定义”这一新兴概念也逐渐被成果化,因此通过软件作为媒介,将普通服务器内部存储组成一个存储资源池,既保证了存储需要的性能,又同时通过硬件加软件的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扩展性。由此看来,Server SAN 发展所需基础都已经逐渐成熟。

超融合架构(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或简称“HCI”)是指在同一套单元设备中不仅仅具备计算、网络、存储和服务器虚拟化等资源和技术,而且还包括备份软件、快照技术、重复数据删除、在线数据压缩等元素,而多套单元设备可以通过网络聚合起来,实现模块化的无缝横向扩展(scale-out),进而形成统一资源池。

超融合(甚至超超融合)在本地很容易实现。将计算、网络和存储都集成在一个设备内,并且通过它由供应商预先配置好就可以使用。HCI是实现“软件定义数据中心”(SDDC)的终极技术途径,类似Google、Facebook后台的大规模基础架构模式,可以为数据中心带来最优效率、灵活性、规模、成本和数据保护。早在2014年,HCI的发展和实践就已经成为全球的热点,国内外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始研究超融合技术,并推出自己的产品。

超融合架构是一种新兴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从根本上将核心计算、存储和网络功能集成到单一软件解决方案或设备中。而传统集成平台和系统的自主计算、存储和网络系统是在工厂由供应商或代理商进行集成的。超融合系统将存储和计算功能集成到单一节点(或节点集群,每个节点都提供计算和存储功能),是数据中心未来的核心技术之一。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