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开放的创业者,是一个自我突破的过程。在王雨的眼里,创业虽然很难,但过程却也是收获。
技术出身的王雨做过网管,当过项目经理,用他的话来讲就是“整个从业生涯都在IT行当里摸爬滚打”。2005年,王雨离开深圳的一家系统集成公司,加入了当时公司规模还不大的中原地产,这一待就是近十年。随着业务量的增加,中原地产的规模也随之壮大,公司的信息部门从四个人增加到五十余人。王雨带领着信息部门从一开始的网络维护,拓展到系统开发以及数据管理、网络营销;从最初的系统运维、IT架构等,延伸至自主开发系统,数据建设、互联网平台搭建与运营。
房地产企业互联网转型,难
2012年到2013年间,中原地产逐步地进行从“粗放式”到“标准化”的战略转型,时任IT总监的王雨通过对企业IT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建设跟上了转型的步伐。到了2014年,传统行业的转型就不仅限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层面,而上升到了互联网层面。房地产行业作为国内支柱产业,在互联网大潮来临之际,是被颠覆,还是利用行业优势捍卫领先地位,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2014年,传统房地产行业遭遇瓶颈,很多房地产公司纷纷将目光聚焦在互联网转型上。但是真正的互联网转型需求投入人力、精力和财力很大。就比如链家地产在牵头做互联网转型的时候,是直接成立了互联网公司,而不是地产公司。当时很多同行公司都不能理解。但是逐渐的,链家的转型效果凸显,其占有率逐渐增加。这就带动了很多其他公司的效仿,找咨询公司、寻求信息化建设的路线、如何落地、怎么投入,都开始趋向互联网转型。”王雨并不看好这样的盲目跟风。
在中原地产进行互联网转型的时候,IT人首当其中,看似“风光”,但却面临了从内到外的困难与挑战。在转型之初,王雨自述还是低估了转型的困难性和复杂性:“信息部门根据转型需求搭建了系统和配套相关,希望促进房源真实化、业务操作标准化。如果信息透明化,就是要把所有真实的东西展示给客户看,是需要品牌效应的,而弱化了业务员的销售技巧,甚至给销售人员增加了其他的任务量和工作量。前者的困难有预期,但是在转型中后期,是否按照互联网的模式走,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一定会有很大变化,这一点还是超出了当时的预期。”
针对传统行业而言,互联网思维是针对行业属性,利用互联网使用者的习惯,遵循互联网的社会规则,基于传统行业的产品品质,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去改造本行业产业链规则,快速形成口碑转播,达到符合互联网用户认同的转型。王雨认为要转型,就要内外打通。当时中原地产上线的房客源系统,房子和客户录入系统以后,如何匹配如何操作,系统都一目了然。只有业务、运营机制和管理流程跟得上,才能跟的上互联网速度。
在转型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很多技术经验的王雨思考了很多。虽然互联网转型的口号喊得很响,但是他认为,真正推行起来,对于一个已经扎根传统行业、用传统思维运营了很多年的公司来说,还是非常困难。与此同时,互联网转型的不彻底就阻碍了公司的IT和CIO本身的价值。
王雨在推行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看到了互联网房地产的契机,他的心有一些“蠢蠢欲动”:“我想出来自己试试。”
“全流程”卖房子
带着转型过程中经验的余温,2014年7月份,王雨离开了中原地产,“决定出来闯一闯”,与朋友一起创立了链众筹(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如果想通过互联网思维去颠覆和改造房地产行业,更多的是应该对产业链的颠覆。王雨在推行互联网转型过程中发现,很多公司只是在最终的销售环节被“互联网化”,其实整个产业链还是比较封闭的。“我们现在的模式是想从源头开始,全流程地把房地产互联网化,即房地产+互联网+金融。”
从融资、建房、规划、销售、招商、运营管理,这些从无到有的过程,全都要互联网化,就是王雨口中的全流程。然而颠覆并不是一朝一夕,要走得下去先要脚踏实地的着眼现在。在理论概念搭建的过程中,王雨接触到了一些有“痛点”的开发商,融资难、策划难、销售难,他们需要有一个平台帮他融资、定制化。理论结合实际,王雨将目标定位在房地产行业竞争相对不太激烈的三、四线城市,联合当地的连锁店面加盟平台,帮助其发展多样化经营,同时为其提供系统平台的支持和开发商资源。“从门店入手,用传统的方式将客户引入到互联网端,这样门店就变成了一个推广的点。”点多即网,用这样的方式来推行传统行业的互联网转型,在王雨看来踏实而又有效果。
创业,难在不确定性
对于现阶段的王雨来说,创业难在了不确定性。对于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改革,没有一个标准、模式和参考,完全靠积累的经验从零开始搭建。如何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对于前期资源并不太多的项目来说是个攸关的抉择。“什么都能做其实也很痛苦,我必须选择一种,剩下的几种都得砍掉,并且合伙人的选择也不太一致,如何协同大家往一致的方向走,这是首先面对的困难。”
“出走”中原地产开始创业的王雨在回忆起当时的困难,有另一番感悟:“那个时候,公司的转型不太顺利,系统的推行也不甚成功,觉得好像已经挺难了。但是回想起来,当时有公司的支持,业务部门的支持,领导也支持,方向也确定。等真正跳出来创业了之后发现,不确定性是更大的难题,方向要自己决定,钱得自己找,公司的架构也需要自己组织。你要做出决断,告诉大家说要朝这个方向做,但其实可能自己都不太清楚这个方向会做成什么样。”在至今一年多的创业路上,面对这样的心理压力和实际困难,王雨选择了坚持,这样的坚持也离不开家里人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和肯定。“如果想尝试一下不同的工作方式和环境,创业是很好的尝试。” 王雨认为,创业并不是必然的,“不行,就再回去。有了这样的历练,再回去做之前的信息化、互联网化,肯定比那个时候程度大很多。创业也是一个经历,历练的多了总会看得更多,想得更多。”
普遍认为,作为有技术背景、行业背景的已经事业有成的CIO来说,创业的成功几率相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也许会更高一些。王雨却认为,实际从创业结果来看,得再过五年或十年来统计创业的状态,才能够验证这件事情。“CIO的背景偏技术层面,虽然懂业务,但是相对看待事情的视角还是窄了一些,用技术驱动创业的风潮已经过去了,如何用技术推动传统商业模式的创新才是大势所趋。但是大学生没有限制,从感觉出发,找到痛点,再找到开发去做。这是两个不同的战场,不好比较。”
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和追求。尤其对于舍弃自己过去的地位、薪金和平台的创业前CIO们来说,成功应该是更加渴求的。在王雨看来,成功并不是个具体的名词。他认为,从个人角度和从事情的角度来看,成功不尽相同。从人的角度来看,这段创业的经历过去以后,你是感恩的,那么就可以称之为成功;从事的角度来看,公司上市了以及为用户创造了价值,“这事儿成了”,可能就意味着成功。
回顾这一年多的创业艰辛,王雨也有不少自己的总结。在中原地产担任IT总监的时候,企业内部对其评价中有一条是“有开放式的心态,能够接受新鲜事物”,但当他走出来投入属于自己的事业的时候才发现,过去所谓的“开放”其实只是相对开放而已。“创始人之间交流的时候,会发现很多观点和想法,我完全没有想到,或者我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别人一谈,就变成了可能。那么人家就更开放。”如何成为一个开放的创业者,是一种自我突破的过程,在他的眼里,创业虽难,过程却也是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