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G研究大幕已开启

中国计算机报 / 2018年08月27日 07:39

互联网+

...16火热进行 5G成最大热点

赛迪顾问通信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 陈文基

5G超大容量管道带来的极致体验和海量的连接能力,将直接驱动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业务的迅猛发展,并加速终端、无线、网络等领域的融合创新,成为下一轮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尽管第四代移动通信制式(即4G)尚未大规模普及,被称为5G的第五代移动通信制式的研究就已启动。5月29日,在主题为“5G目标及能力”的第二次“IMT-2020(5G)峰会”上,我国5G推进工作组IMT-2020(5G)发布了中国第一份5G白皮书——《5G愿景与需求白皮书》,拉开了中国全力推进5G研究的序幕。

关于5G,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据《5G愿景与需求白皮书》描述,5G作为一个多系统和多技术融合的网络,主要面向2020年和未来的超千倍移动数据流量增长需求,具备数百亿甚至数千亿个设备的连接能力,将为用户提供光纤般的接入速率。“十三五”期间将是5G 概念提出、技术标准形成、产品研发的关键期。

与此同时,国际通信组织机构和通信强国均加大了5G的研发投入,5G的商用计划也已被提上日程。在2012年,国际电信联盟(ITU) 启动5G需求、频谱、技术趋势等研究工作;欧盟设置5G NOW、METIS、Horizon 2020、5G PPP等多个面向5G 的研究课题,并计划在2018—2020年间实现5G试商用的发展目标;韩国科技部、ICT和未来计划部(MSIP)于2013年5月成立韩国“5G Forum”,旨在推动其国内5G 进展。

实际上在此次《5G愿景与需求白皮书》发布前,中国就已经进行了5G研发的布局。早在2013年2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共同支持成立了IMT-2020(5G)推进工作组,参与单位包括产、学、研界的55家组织机构。工作组下设技术组、需求组、频谱组和标准化组,对5G领域的主要课题进行研究。同期,中国也正式启动了国家863计划“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一期”重大项目,目标是在2020年前,对5G体系架构、无线组网、无线传输、新型天线与射频、新频谱开发与利用等关键技术,完成性能评估和原型系统设计,并且进行技术试验与测试,实现业务速率10Gbps。

此外,相关厂商的积极参与也为中国5G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移动和华为、中兴、大唐等国内运营商、厂商也加大了对5G的投入,并启动了5G 关键技术的前瞻性研究工作。目前在新型网络架构、大带宽小蜂窝、大规模天线系统、全双工、非正交接入等重点技术领域研究中已取得实质性突破,奠定了中国5G 研发在国际上的引领地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5G发展与全球同步起跑,但基于目前的网络、终端、频率、业务现状,在频谱资源、技术研究和运营模式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日益稀缺的频谱资源成为5G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制约,如何获取足够的频谱资源将面临巨大挑战;其次,未来的5G网络将是一个多业务并存、多技术接入、多层次覆盖的系统,在系统和技术融合、频谱效率提升、物联网业务标准、网络能耗、终端普及、网络架构和管控理念等技术层面的研究上仍存在诸多挑战;再次,5G网络中新的业务运营商和传统的网络运营商将如何合作,采取什么样的网络建设和运营模式尚需进一步探讨。

http://weibo.com/ciwnews

2014年6月17日来自《中国计算机报》新浪官方微博

…………………………………………………………………………………………

据新浪科技6月17日报道,特斯拉汽车股价16日大幅上涨近9%,创下两个月以来的最高收盘价,主要由于有报道称其可能与竞争对手日产汽车和宝马合作,拓展电动汽车充电站网络。当日,特斯拉汽车股价大涨8.8%,报收于224.61美元,创下自4月3日以来的最高收盘价。

2014年6月17日来自《中国计算机报》新浪官方微博

…………………………………………………………………………………………

据CNET科技资讯网6月17日报道,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16日出席了美国HBO频道的一档节目,并与主持人展开了深刻而有意义的对话。霍金认为,机器人可能“比我们聪明”,人工智能在并不遥远的未来可能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危险。

2014年6月17日来自《中国计算机报》新浪官方微博

…………………………………………………………………………………………

谷歌公司6月16日宣布了5家Glass At Work认证合作伙伴,希望塑造谷歌眼镜的正面形象,并针对企业用户开发更加实用的应用。这5家合作伙伴包括APX、Augmedix、Crowdoptic、GuidiGO和Wearable Intelligence。

2014年6月16日来自《中国计算机报》新浪官方微博

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会刊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北京赛迪新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社长/总编辑:刘静平

副社长: 刘寻 张忠文

副总编辑: 陈翔 王沛霖 马文方

前 台: 8855977888558362

办公室: 88559707zhangyuenan@ccidmedia.com

广告部: 88559066zhangzhongwen@ccidmedia.com

新 闻: 88559714cx@ccidmedia.com

产 品: 88559756ciw_tguo@ccidmedia.com

应 用: 88559700ciw_huona@ccidmedia.com

市场部: 88559869huangnan@ccidmedia.com

通联部(各地分公司及记者站): 88558003

发行部: 88559874huyinxue@ccidmedia.com

客户服务热线:88559899/9889 (周一至周五9:00~17:30)

客户服务邮箱:service@ccidmedia.com

读者服务热线:88559888/9759 (周一至周五9:00~17:30)

读者服务邮箱:reader@ccidmedia.com

本报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律师魏云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66号赛迪大厦17层

(北京2809信箱)邮政编码:100048

邮发代号: 1-132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04

广告经营许可证: 京昌工商广字第0016号

本期共1本40版

印刷:经济日报社印刷厂小森印刷(北京)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凡投稿本报或允许本报登载的作品,均视为已授权上载于www.ccidnet.com 及许可www.ccidnet.com授权合作媒体使用。本报支付的稿酬,已包含授权费用。

声明:《中国计算机报》邮发代号1-132,唯一征订发行渠道为北京报刊发行局。如有其他单位办理发行业务,均属违规行为,与本报无关。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