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无线直流电压监测仪设计与实现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 2018年08月19日 01:54

互联网+

赵鹏+荆红莉��

摘要:提出了以STC89C52单片机为控制器,结合信号变换电路、AD转换电路、LCD显示电路及无线收发电路等实现主从机的硬件设计;分析了软件主程序的编写思路并给出流程图;实现了对-10V~+10V电压进行实时监测,精度为0.01V。对系统调试中信号变换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存在的误差进行了分析,并对设计中遇到的AD转换器结果有误、集成运放工作异常、提高电压监测范围及主从机显示结果不一致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与传统的利用分压电路扩大测量范围的电壓监测仪相比,本设计具有系统性能稳定、测量精度高等优点,对直流电压的实时监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电压监测;信号变换;无线收发;主从机

中图分类号:TP35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6199.2017.01.013

1引言

市面上大多数电压实时监测仪无法实现无线传输功能,其灵活性明显降低,而核心器件A/D转换器的输入电压范围、转换速度及精度与其价格有直接关系,如只能输入单端信号,或支持输入差分信号的A/D转换器价格较高等因素制约着电压监测仪的性价比。本设计主机选用12位高精度A/D转换器TLC2543,利用信号变换电路拓宽电压输入范围;利用图形液晶LCD12864直观显示其工作状态和监测电压;主从机通过无线收发模块NRF24L01交互,从而实现在数据传输频率低于66Kbps时1000米范围内的电压实时监测[1]。

2系统结构分析

本设计由主机和从机两大部分组成,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主机实现信号的变换与采集、处理、显示及发送,从机实现数据的接收、分析及显示。其中,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是单片机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信号变换电路实现将待测的宽范围差分电压转换为符合A/D转换器TCL2543的输入电压;无线收发模块NRF24L01实现采集数据主从机之间的实时交互; LCD12864显示数据的发送状态和具体监测值;主从机的控制器STC89C52实现采集数据的处理、收发及显示控制。

主从机的硬件设计非常相似,便于PCB布局布线和程序移植[2]。

3硬件设计

3.1时钟、复位及显示电路设计

时钟电路是单片机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本设计单片机晶振频率为12 MHz,C2、C3为22 pF的起振电容;复位电路中RST引脚的高电平维持两个机器周期,即可实现系统复位,利用按键S1触发实现上电复位,利用1 μF的电容C1的充放电实现手动复位;显示电路由LCD12864组成,其可以工作于串行工作方式,也可以工作于并行工作方式。为了节约单片机的I/O资源,本设计选择串行工作方式。LCD12864中引脚PSB为并/串行接口选择端,低电平为串行工作方式,因此接地;5引脚为串行数据口SID与单片机P2.7连接;6引脚CLK为时钟输入端由单片机P2.6产生时钟脉冲用于同步数据传输[3]。具体电路如图2所示。3.2信号变换与采集电路设计

TLC2543模拟量输入范围为0~5 V,为了使测量电压范围增大,利用信号变换电路将-10 V~10 V的电压经过偏置调节和差动放大使输出的电压信号在0~5 V,以适合A/D转换器的要求。其中集成运放为OP07,它的输入失调电压和输入噪声相对较小,通用性很强具有较高的性价比。电路的前半部分是一个加法电路,实现-10 V~10 V到0 V~-10 V的平移,后半部分用来实现电压的比例转换,即0 V~-10 V到0 V~5 V的转换[4]。

图2时钟、复位与显示电路

TLC2543为12位串行A/D转换器,采样率为66Kbps,线性误差为1LSB,支持11路模拟信号的输入,其中13、14引脚REF-、REF+分别为负向基准电压和正向基准电压,与地和5 V电源相接;15引脚为片选端CS低电平有效,由单片机的P1.3控制;16、17引脚为串行数据输出端OUT、输入端IN,由单片机的P1.2和P1.1控制;18引脚为输入输出时钟的控制端CLK,与单片机的P1.0相接,用来同步数据的传输。由于本设计对TLC2543的转换结束的判断采用等待延时工作方式,所以19引脚转换结束EOC没有使用[5]。具体电路如图3所示。

3.3无线收发电路设计

NRF24L01是工作在2.4 GHz~2.5 GHz的ISM频段的单片无线收发器芯片,传输最高速率为2 Mbps,与TLC2543的采样速率相匹配。无线收发器包括:频率发生器、增强型“SchockBurst”模式控制器、功率放大器、晶体振荡器、调制器和解调器。NRF24L01集成了所有与RF协议相关的高速信号处理部分,其SPI接口可利用单片机的输入/输出口模拟,内部有FIFO便于与各种高低速处理器兼容[6]。该收发器件的供电电压为1.9~3.6 V,本设计利用滑动变阻器的分压获得3.3V的供电电压;CE为发送或接收模式选择由单片机P2.5控制;SCN为SPI片选端连接至单片机的P2.2;SCK为SPI时钟与单片机P2.4连接;MOSI、MISO分别为SPI从机输入和从机输出由单片机的P2.1和P2.3分别控制;IRQ为可屏蔽中断输出与单片机的P2.0连接。具体电路如图4所示。

从机电路的设计与主机相同,其区别在于从机无需信号变换电路和A/D转换电路,只是通过无线收发模块接收主机采集的12位二进制数。4主机程序设计

主机主程序是控制单片机系统按预定操作方式运转的程序,它负责组织调用各子程序模块。其工作过程为:系统上电后,STC89C52进入监控状态,同时完成对各个端口的初始化工作。选择A/D转换器的通道并启动转换,TLC2543为12位A/D转换器,NRF24L01分高8位和低8位两次发送。同时将采集到的数据经过标度变换由LCD实时显示,具体流程图如图5所示。

从机程序设计与主机类似,只是用来接收数据并通过标度变换显示数据,且标度变换的算法与主机一致。

5系统调试及存在问题分析

5.1信号变换电路调试

由信号变换电路原理图可知,理想输入与输出电压的关系为:

UOUT=R9R7R6(5R4+ViR3)(1)

当R4=R6=R9=5K,R3=R7=10K可化简为下式:

UOUT=52(1+Vi10)(2)

用含有±5 V、±12 V以及0~+12 V、0~-12 V的可调稳压源搭建电路使OP07正常工作[7]。用四位半数字万用表VC8245测量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实际输入对应的输出并与理想输出对照,得出的结果如表1所示。

5.2调试过程中问题分析

1) A/D转换器TLC2543转换结果有误

单片机对于TLC2543的读写操作必须严格按照其操作时序,否则会出现时序混乱,导致A/D转换器不能正常工作[9]。

2)集成运算放大器不能正常工作

对于固定增益低频放大器,单级一般不超过40 dB;固定增益高频放大器(10 MHz),单级一般不超过20 dB;单级放大器设计增益过高是放大器工作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一般运放的最高输出电压要低于其供电电压1.5 V~2.5 V,轨对轨运放的最高输出电压接近其供电电压。由于检测的电压变化频率较低,可以不用考虑压摆率。

3)如何扩大电压的测量范围

采用电阻分压可以提高电压的测量范围,但当负载变换时,电阻上的压降也会变化,所以不稳定。而集成运放OP07的高电源电压范围为±3 V至±22 V,可通过提高OP07的电源电压以扩大信号变换电路的测量范围。

6结论

无线电压监测仪的设计向着既可以测量直流,也可以测量交流的宽电压范围的方向发展。如需进一步完善无线电压监测仪的设计,对于TLC2543的操作可采用中断工作方式,使数据采集系统更稳定;由于TLC2543为11通道A/D转换器,可以实现多通道的电压监测,在其输入端添加滤波电路使系统更稳定;如果设计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利用支持-5 V~5 V差分输入的24位串行A/D转换器ADS1256可以提高数据的采集精度并可以简化电路,但要扩大信号的采集范围,必须采用信号变换电路;利用内置Wi-Fi的网络处理器CC3200,采用互联网和云平台合作。

参考文献

[1]吴卓葵,谢晓玲. 基于单片机和C#的电压监测系统设计[J].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4,(4):71-73.

[2]张勋,虎兴林,赵杨,等.基于ZigBee的UUV电池电压无线监测系统设计[J].电源技术,2014,38(12):2289-2291.

[3]倪健华,谈恩民,姚普粮.基于ATT7022E与STM32多功能电力监测仪设计[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5,34(5):48-51.

[4]田秀玲.基于DSP的内燃机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5]颜秉勇,张鹏浩,赵贺,等.基于Consensus滤波器的新型电压监测仪的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5,23(5):1813-1819.

[6]宋丽青,刘冲,张志新,等.无线传感装置的太阳能供电系统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4,37(14) :156-159.

[7]董大偉.一种高精度基准源电路[J].电子技术应用,2014,41(6):45-46,60.

[8]刘炽锋,郑耀华,刘斌,等.一种高性能的功放控制器设计 [J].电子技术应用,2015,41(5):53-56.

[9]王琪,章文晋,李建宏.基于单片机的时序测试系统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15,38(4) :74-77.

第36卷第1期2017年3月计算技术与自动化Computing Technology and AutomationVol36,No1Mar. 2 0 1 7第36卷第1期2017年3月计算技术与自动化Computing Technology and AutomationVol36,No1Mar. 2 0 1 7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