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山更青 水更绿 天更蓝 树更壮

绿色中国 / 2018年08月18日 21:52

互联网+

耿国彪

“林业行业代表的曝光率越来越高,大的背景是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得到重视,直接原因是雾霾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被称为地球之肺,肺的作用就是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我来自传统的森林工业企业,但现在的森工企业每天研究和思考的就是如何让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树更壮的问题,作为森林经营者主要任务就是让森林更茂盛,空气更清新,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尽力,这是森工企业的使命和责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林业事业发展,我理解这是一个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不断互动的过程,而全国人大代表就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我们是传声筒、是建议箱、也是广播员。”全国人大代表、吉林森工集团董事长柏广新对自己的使命有着清晰的认识。

柏广新的代表意识来自于长达十二年的履职经历。从2003年开始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他已经连任三届,提交了100多件议案建议,居林业行业代表之最。 “林业事业深化改革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的过程。如果把林业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比作一个大拼图,那么我们提交的议案和建议就是每一块小拼图,拼着拼着,就看出整体的模样了。今年,我又带来了几块小‘拼图。”柏广新代表生动地形容他提交的议案建议。

非林哺林——生态建设新方向

今年柏广新提交的建议包括免征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发展非林非木产业所得税,并将此资金转化为育林基金,以及建立税前提取生态建设基金制度等。以上建议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实现“非林哺林”,建设美丽中国。

非林哺林,顾名思义,就是用非林产业利润反哺林业,这是吉林森工集团经过近十年时间探索出的一个森林企业经营发展模式。2013年,集团召开职代会和股东代表大会,修改了公司章程,加入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条款:今后每年从所属非林子公司净利润的1%5%提取专项生态建设基金用以反哺林业,补充育林资金不足,专项用于造林、绿化、森林经营管护。当年集团就提取了1194万元拨给所属各林业局专项用于管护和培育森林。

“进行生态建设和发展林业事业是需要资金支持的,钱从哪来是一个核心问题。”柏广新说,森工企业管护和经营森林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从木材销售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育林基金和国家拨付的天保工程资源管护费,但随着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逐步停止主伐,木材销售收入的锐减将直接导致育林基金提取减少,培育和经营森林的资金将面临巨大缺口。如果“十三五”国家停止长白山林区木材主伐,原来从木材收入中提取的3亿元育林基金就没了着落,只能靠国家投入,否则经营管护森林的经费将难以为继。

“但我们森工人不能坐等国家增加资金投入,自己也要想办法,非林哺林就是我们的办法。”柏广新的底气来源于吉林森工集团努力进行的产业转型,改变了既往“独木支撑”的经营困局,为非林哺林奠定了一定基础。

“非林哺林”是对森工企业走多元化发展道路、跳出林业发展林业战略举措的最好肯定,是森工企业发展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创新,不能全靠国家输血,自己也得造血,这样的发展模式才是可持续的、富有生命力的。

“我们希望国家能够支持和鼓励非林哺林这一做法,在政策上提供支持,允许税前提取生态建设基金,我们也更有干劲做好管护和经营好大森林!”柏广新充满了期待。

机构升格和考核标准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路线图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理论成熟和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生态文明建设也遵循这一规律。”柏广新说,党和国家已经在理论上高度肯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写入了党章,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理论上更加成熟。理论的成熟同样需要实践的创新,解决不了落地问题就只能是空中楼阁、空发议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加强林业部门力量,加大林业投入,并制定正确的量化考核机制,所以这次我提交了3个建议,分别是恢复国家林业部,提高中央财政对林业支出,以及把乔木林公顷蓄积量作为考核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核心指标。”

柏广新解释说,关于恢复国家林业部的呼声一直就很高,他12年来就曾11次提交这方面的建议。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不断加重,这一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必须要及早解决。林业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自成一个系统,同农业在功能、定位、作用、职责各个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不能混为一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加强机构力量,赋予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更大的职权。柏广新拿出了一组数据:国家林业局管理着45.9亿亩林地、8.01亿亩湿地、39.3亿亩荒漠化土地,全国有专业执法人员20多万人、近6万森林公安民警、近2万森林武警部队,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治理荒漠生态系统、保护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任务十分艰巨。“国家林业局这几年工作业绩非常突出,有能力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全国森林面积达到29.25亿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国时的8.6%提高到目前的21.63%,活立木蓄积量达149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9.25亿亩,居世界第一位。森林碳汇达到78亿吨,年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3万亿元;全国沙化土地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共建立林业自然保护区2407处,面积21.75亿亩,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50%的自然湿地;林业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超过20%,2013年达到4.46万亿元;已确权集体林地27.05亿亩,8981万农户获得林地承包经营权,惠及4亿多农民。”柏广新对这些数字如数家珍。

柏广新对记者说,目前国家对林业投入严重不足,2013年对林业的投资仅为418亿元,农业是林业的6.7倍,水利是林业的3.4倍。当年农、林、水在国家经费投入上是持平的,目前造成如此大的差距,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国家林业局降格为副部级单位后缺乏足够的力度和话语权,从而影响了林业建设,后果是很严重的。柏广新强烈建议,要恢复国家林业部,或以国家林业局为主体,组建正部级的国家陆地生态委员会,从制度上加强生态建设的力量。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需要有量化考核指标的,否则就落不了地。经过多年实践,我认为把乔木林公顷蓄积量作为考核政府生态文明建设核心指标是最合理、最恰当的。”柏广新介绍说,我国目前的宜林地已经不多,仅有0.57亿公顷宜林荒山荒地和0.54公顷的宜林沙荒地,但这些宜林地中,质量好的仅占13%,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进而增加森林蓄积量是很困难的。但通过对森林进行抚育和经营,提高单位面积的森林蓄积量,这个潜力是十分巨大的。以吉林省为例,吉林虽然森林绝对面积同其他东北、内蒙古省区相比很小,但经过省委、省政府多年来坚持不懈培育和经营森林,吉林的森林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吉林省森林乔木每公顷蓄积为116立方米,其中吉林森工集团所辖森林乔木公顷蓄积达到143.68立方米,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新疆和西藏;已经连续34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累计减少生态灾害损失40亿元,据专家估算,吉林省森林创造的生态效益和社会价值超过5000亿元。

“给金给银不如给个好制度,制度是管长远的。如果在政府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量化考核指标中,把乔木林公顷蓄积量作为考核权重最高的一项核心指标,那么就会建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发挥正确导向作用。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组建林业银行

——林业和金融的深度融合

今年是柏广新第四年向大会提交组建中国林业银行,为林业建设提供金融支持的建议。

“2013年最火的产品是余额宝,大家见证了互联网和金融碰撞和结合能产生多么强大的合力。其实林业也富有巨大潜力,一旦成立了林业银行,同金融业深度融合,很多现在困扰林业发展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一样会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柏广新说,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林区地处偏远、大多位于欠发达地区,林农收益比较低,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延伸不够,服务于林业的金融体系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但如果由国有森工企业、基金机构和民营资本共同出资组建中国林业银行,通过对林权进行流转和抵押,使林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资金再造林,整个林业的沉淀资源就彻底盘活了,将极大调动林农和林企造林、营林的积极性,从过去有劲使不上,到不用扬鞭自奋蹄。这一做法也是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银行等金融业精神的。

生态移民

——实现生态建设和林区群众共赢发展

“这次我还带来了一个建议,希望国家能够在长白山林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这个建议可以看做是国家支持林业棚户区改造的2.0版。”柏广新从2008年起就一直提请国家开展林业棚户区改造,造福广大林业群众。国家从2009年开始实施林业棚户区改造工程,5年来,集团所属8个林业局通过政府投资、企业垫付、员工自筹等方式总计投入棚户区改造资金36亿元,改造面积382万平方米,6.4万户居民、16.6万人喜迁新居。棚户区改造不是简单在原址重建,而是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使林区群众从生态脆弱林区异地搬迁到城镇聚集区,这样通过异地搬迁,集团所属林业局增加林地65.3公顷,每年降低9.9万立方米社会性森林资源消耗。

以吉林森工集团所属、地处白山市的松江河林业局为例,自2008年来,该局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采取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职工各拿一点的办法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共改造棚户区63.1万平方米、10400户、3.4万人,全局13个林场合并为5个中心林场,8个林场实现整体搬迁,林区生态移民1832户全部迁入棚改新居。腾出的土地用于发展林业种植和旅游经济,使林业资源得到了恢复,经济得到发展,促进了林区经济转型。该局大力发展林下产业,启动实施“百户千万元”工程,给政策、给资金、给技术、给土地,鼓励生态搬迁户兴办企业、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了移民职工由单一的工资性收入向工资性收入、创业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等多途径增收的转变。2012年,全局林下经济营业收入达到8000万元,纯收入4900万元,木材生产营业收入比例仅占企业总营业收入的13%,职工人均收入达到5万元,增长28.2%。

以身处长白山林区腹地的白山市为例,如果对全市林区内国有林场、工矿区、散居户等环境脆

弱林区的8.2万户、19.2万人有针对性开展移民,将实现生态和民生的双赢发展:通过生态移民可腾出910平方公里土地用于造林,按照每公顷植树3000株计算,将新增植树2.73亿株,提高森林覆盖率5.2个百分点,新增造林面积每年可消耗二氧化碳3327万吨、释放氧气2429万吨。进行生态

移民的群众既能聚集到城镇,大幅提高生活水平

和居住条件,又能减少森工和矿产企业在水、电、

路、汽等公共服务方面的非经营成本,还可腾出7000多公顷宅基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有效化解城镇化建设用地难题,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拓

宽了空间。

“我们建议国家在长白山林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并把长白山林区设立为‘生态移民示范试点区,根据初步测算,整个工程需投入1000亿元左右,利用5年时间完成。”柏广新说。

调整森林管护费测算办法

——优化森林培育经营水平

柏广新是森林经营的行家里手,一辈子都在同大森林打交道,他有一整套科学培育经营森林的理论,也出版了相关专著。“森林是需要经营的。道理很简单,就像我们种庄稼,要是不间苗、不选用良种就不会有大的丰收,经营森林和经营庄稼是同样的道理。森林不能完全靠天然演替,那样周期太长,必须通过人工促进才能缩短周期、提高质量。我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森林长年一棵不动,每年每公顷生长量均为0.84立方米,而邻近开展森林经营的白河林业局则是它的三倍,达到2.42立方米,”正因为对所辖林区进行了科学管护和经营。在衡量森林质量最重要的一项指标——乔木公顷蓄积上,吉林森工集团所辖林区达到了143.68立方米,位居全国已开发林区第一。集团森林覆盖率达到90.8%,活立木总蓄积1.79亿立方米,其中红松、水曲柳、黄波萝、胡桃楸等珍贵树种的蓄积量达到7876.7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44.5%。森林年净增长250万立方米,已经实现连续34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我向全国人大提交的加大森林抚育力度的一系列建议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天保二期工程把对中幼林抚育作为重要内容,并完善了森林抚育补贴制度,投资额是天保一期的二倍,有力推动了我国林业事业发展。但现行的国家森林经营政策中有一项规定还需要优化完善,就是关于森林管护费的测算问题。国家投在森林管护经营上的资金要实现效益最大化,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当年为了尽快启动天保工程,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按照管护面积为依据来测算拨付森林管护费。天保工程实施十余年来,这种单一考虑森林面积,而没有把管护难度、公顷蓄积和森林生长量纳入测算范畴的管护费测算方式日益显示出弊端,不利于激发务林人管护和经营森林的积极性,亟待在天保工程中期调整时进行优化。综合考虑经营森林的各方面因素,我们认为单纯按照森林面积拨付管护费不尽合理,只有按森林蓄积拨付管护费才能调动务林人保护森林的积极性,才是合理的。这次我把这个建议也带到了两会上,希望得到国家林业主管部门的支持。”谈到专业问题,柏广新娓娓道来。

制定《生态补偿法》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柏广新详细向记者陈说了自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情况,认为我国初步形成了生态补偿制度框架。以林业为例,现已建立起了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根据森林法的有关规定,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先后出台了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和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在森林领域率先开展生态补偿。其中,国有国家级公益林每亩每年补助5元,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从最初的每亩每年5元提高到2013年的15元。其他的如草原生态补偿、水资源和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生态补偿制度也在不断建立。

但现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对于生态补偿问题,国家在政策法规建设上存在缺位,目前我国还没有生态补偿的专门立法,涉及生态补偿的法律规定分散在多部法律之中,彼此存在不协调、不一致的问题,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这意味着我国生态补偿机制还没有根本确立,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利益调节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

柏广新说:“我建议制定出台《生态补偿法》,把各种部门法律、条例和规定统一起来,建立起完善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生态补偿法》的核心要义就是树立谁占用破坏森林等生态资源谁补偿的理念,本着谁占用谁付费,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得益,谁贡献谁得利的原则,提高对占用森林、排放污染企业补偿费的征收力度和标准,并将此笔费用转移支付给生态保护者,从而真正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利益调节格局。”

“总体而言,我感觉国家应该加快制定《生态补偿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我坚信,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昌盛,越来越富饶,我也将一如既往地为民代言,为了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蓝天永驻!”柏广新说。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