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受管制,在国外火不了,共享单车该何去何从

牛科技 / 2018年08月06日 02:01

互联网+

近两年,被称为“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共享单车,在国内呈井喷式增长,发展之迅速令人咋舌。一时之间,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占领大街小巷,构成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

据了解,作为共享单车领头羊的摩拜和ofo,目前投放车辆的总数累计达到1000万辆,每天完成的骑行次数均为5000万。另外,他们都表示,注册用户量已经超过1亿,旗下单车总数超过1200万辆,并在覆盖海内外的100多座城市提供服务。

毫无疑问,共享单车给人们出行确实带来了不少便利,可是普遍的乱停乱放、乱占道行驶造成的种种乱象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一定的困扰。于是,各地陆续出台了严控措施。

拒绝野蛮生长 ,国内监管开始行动

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对于共享单车的发展持认可态度,在政策上也给予了很多的支持。然而,随着共享单车企业的野蛮生长,共享单车迎来了现阶段中严厉的监管手段。

禁骑

6月1日,深圳交警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共享单车用户使用行为的联合声明》规定:自7月1日开始,将正式启动对在深圳非机动车违法行为人实行共享单车停用的措施。这意味着,对于共享单车的交通违法行为,骑行者会被停用共享单车一周,暂时失去使用共享单车的权利。

限制投放

7月10日,杭州市城管委与在当地运营的9家共享单车企业进行行政约谈。城管委宣布:在杭州相关管理条例未出台之前,不允许再新投放共享单车;在地铁口50米范围内、公交站两侧30米的范围内,禁止投放单车。

扣车

从5月15日起,南京交警与摩拜、ofo、小蓝等8家共享单车企业建立信息共享“黑名单”机制。5月下旬至7月7日,因各类交通违法拒绝接受现场处罚的案例多达115起,交警处以暂扣共享单车的处罚。

由于国内的监管力度逐渐加强、国内市场日趋于饱和,加上想成为国际大公司的企图心,让中国共享单车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海外。

出海遇暗礁,外国的月亮没比较圆

其实,在国内大火的共享单车模式,国外很早以前就有了,只是没有出现共享单车国际巨头。

不同于中国的“无桩”共享单车,“有桩”单车在国外更加常见。由于“有桩”单车需要在指定点取车还车,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因此中国共享单车企业嗅到了商机。那么,在中国疯狂生长的共享单车进军海外后,是否也能在大洋彼岸迅速“火”起来呢?

据了解,2016年底ofo就开启了全球营运战略,可是事情进展得并不十分顺利,只在新加坡、英国剑桥和哈萨克斯坦这些地区运营。而小黄车在新加坡的投放量还不超过6000,与中国城市ofo动辄几十万辆的投放量相比,差得实在太远。

而对此体会最深的,莫过于小蓝单车了。作为首家进入海外市场的国内共享单车企业,才进入美国旧金山几个月,小蓝单车就撤离了旧金山市场。这样看来,想在海外市场立足,也并不是那么容易。

  • 小蓝单车

在这里不禁有一个疑问,海外作为共享经济的发源地,出现了Uber共享汽车、Airbnb共享住房等国际巨头,却为何没有出现共享单车国际巨头,为什么打开共享单车的海外市场如此之难?

说穿了,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暗礁,隐藏在海外共享单车市场的各个角落。

华而不实的大饼 ,还是盘活市场的鲶鱼

在国内如火如荼的共享单车,到了国外就频频遭受冷遇,主要原因是海外共享单车市场隐藏着很多意想不到的暗礁,让人防不胜防。

有效市场不够大

在不少海外国家和地区,其人口总数还没有中国的一座中等城市多。不够高的人口密度,达不到共享单车有效运营的规模。

使用频率和依赖性

在中国,共享单车作为日常通勤工具,为白领、学生的出行带来便利。而在国外,共享单车多用于健身或旅行,极少需要自行车来解决“最后一公里”。

侵占社会公共资源

在国内,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占道违反交通规则的事情如家常便饭;可是在国外,当地管理者和居民绝对不能允许这样的现象发生。国外严格的法令和泾渭分明的社会公共资源使用权,限制了共享单车在海外发展。

伤不起的高成本

无论是海外的自行车制造、运维、支付成本,还是法律诉讼成本,都远远高于国内。在海外的法律环境里,凡是由共享单车的过失而给骑车者造成的伤害,都将给共享单车企业带来巨额的诉讼成本。

快捷支付不够普及

目前,国外手机支付还没有像国内那么普及,外国人大部分还是使用信用卡。这样就使得支付环节相对繁琐,快捷支付的优势难以完全发挥。

大额押金的使用

在国内,共享单车企业可自由支配用户的押金,押金的自由支配成为共享单车企业的一块肥肉。而在国外,押金却不允许擅自挪用。国外对于押金的这一处理方式,无疑让盈利能力比较薄弱的中国共享单车不知该如何招架。

所以,中国共享单车企业若想打开海外市场并火爆大洋彼岸,不仅要了解国内国外的市场差异性,还要解决市场不够大、政府严管、成本高而利润低等诸多问题。在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之前,摩拜和ofo宣称的“大航海”计划,更像是一张华而不实的大饼。但是,一旦找到应对策略,也许中国共享单车就会成为盘活海外市场的一条“鲶鱼”。

目前,共享单车市场的疯狂争夺战已经渐趋于平静,而共享单车整体的格局也完成了基础的定型。随着小平台逐渐从共享单车的舞台退出、消失,共享单车的上半场之争基本宣告结束,共享单车市场的下半场也即将到来。

随着国内的监管力度逐渐加强,“车海战术”不该再成为下半场的主旋律。共享单车企业也许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提升用户体验,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才是重中之重。另外,共享单车企业还得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对共享单车进行良好、有效的管理。如果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人们享有出行便利的同时,又避免给城市添堵,这样就皆大欢喜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