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街头现共享马扎 共享概念已被彻底玩坏?

威锋网 / 2018年07月17日 01:10

互联网+

共享经济领域总是不缺新鲜玩意,如今市面上已经有多种共享产品,正当我们还在思考还有什么能够共享的时候,北京这边就出现了一种“共享马扎”,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坐了,但这样的共享方式总觉得哪里不对...

近日微博大号“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儿”和部分网友上传的图片显示,北京长虹桥附近集中投放了不少共享马扎,之所以投放在这里,当然还是因为其地理优势,西临三里屯,东接朝阳公园,南面国贸,北望使馆区,简单来说就是人流量有保证,共享马扎的使用率应该也不低。

共享马扎与普通马扎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多了一个二维码,这些共享马扎只需要扫码就可以免费使用,不需要注册和任何押金。据了解,投放共享马扎是为了方便人们解决“最后10分钟”的休息等待问题,比如等公交、等朋友等等,所谓的“最后10分钟”与共享单车所解决的“最后一公里”理念上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从休息地点、方式的可替代性来说,要比共享单车的更高,大家完全可以在附近的商场或是公用的座椅上休息。

共享马扎的出现立刻引来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大部分都认为既然是免费使用,又何必扫码,并且在无任何监督的情况下,路过的人想坐就坐,扫不扫码完全不重要。共享马扎与共享单车相比,它更易于携带,可想而知“将其占为己有”的情况会再次上演,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原本摆放的十多个马扎只剩下4个,而且毫无科技属性的共享马扎并没有所谓的定位跟踪,找回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那些将其占为己有的人来说,这与免费发放马扎有何区别?

要说现场使用这些共享马扎的人,那是少之又少,大多数市民都是路过好奇地打探一下,并没有使用的意思。对于这些情况,投放共享马扎的公司已经预料到了,并且称这只是公司项目的前期推广,同时也是出于公益的目的来做共享马扎。

对于这样随意投放的共享马扎,一些市民也表示了担心,万一行人不小心被绊倒就太冤了,而且这些马扎多多少少也影响了市容市貌,再者从使用率来看,这些共享马扎完全没有发挥其自身的“共享精神”,反而成为了“赠品”一般被不怀好意的人拿了去。

共享马扎的出现不禁让人想起了之前在上海出现的共享雨伞,同样也是“有去无回”的遭遇,同样也是打着共享精神的名义来进行宣传,不过共享雨伞并没有被吓退,反而各大平台在想办法约束使用者的不法行为,不知共享马扎会不会与共享雨伞一样继续“玩下去”?

其实我们能够想到的和能够实现的共享产品还有很多很多,充电宝、单车、健身房都已经实现,但是都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共享”,中国政法大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也认为,共享马扎严格来讲并不算共享经济,而是把马扎作为一个载体,实现推广和广告的目的。

早些时候优客工场创始人兼董事长、中国科协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毛大庆就提到,我们通常理解的共享经济,是在技术进步后,让原来社会存量资产能够释放出来,让大家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来分享这些已经被浪费了的资源。他曾发难陈奋龙:“你们这些人,你们弄了这么多的资本做了这么多的自行车,原本这些自行车是没有的,你们做了一堆自行车,出来号称自己是共享经济。你要是有本事把各家各户的自行车都收出来,让大家去共享,那叫共享经济,我一直认为他们是伪共享经济。”

其实毛大庆提出的这些问题和观点放在共享马扎乃至更多的共享产品上都是可以的,因为本质上它们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共享”概念,或许又是成立的,比如《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曾提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应该是共享经济的一个比较准确的概括,今天互联网能够让我们重新回到准熟人社会共享经济,它导致了有些产品的销售量会降低,但是整体公共总福利会提高,让好多根本就买不起这个东西的人,他能用得起。

让大多数人用得起是共享经济的一个主要属性,至于是谁提供产品,以何种方式提供可能不再难么重要了。再回过头来看共享马扎,并不存在用不用得起的问题,所以不管是真共享还是伪共享,紧跟用户的实际需求才是关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