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发第二季度财报净收入增长不如这44%有说服力

中国派 / 2018年07月16日 15:12

互联网+

8月14日,京东发布了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未经审计财报。据财报显示,京东第二季度净收入为人民币932亿元(约合137亿美元),同比增长43.6%;如果使用行业内主要友商的近似统计方式,京东2017年第二季度交易总额(GMV)为3353亿元人民币。

另一个数据,截至2017年6月30日,京东过去12个月的活跃用户数为2.583亿,较去年同期的1.881亿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37%……

在这些耀眼的数据中,有一个数据其实更为受到投资者的关注:京东第二季度成本为806亿元(11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561亿元增长44%。与此相关的数据,京东第二季度的毛利为126亿元,毛利率为13.5%,京东的毛利率低于上年同期的15%,也低于上一季度的16.1%。

另外,京东第二季度费用为130亿元,较上一季度增长14%,较上年同期增长28%。换言之,其销售额的增长,更大助动力是来自成本和费用不成比例的增长,这对于处于电商行业发展中期阶段的著名行业销售平台而言是相当不理想的,就如同行业专家评论,这是赔钱赚吆喝的行为。如果在企业发展初期,这一招无可厚非。但处于正常上升阶段企业还用这招来赢得GMV的增速,就有点让人无法理解了,特别是处在“赢利苛求”中的企业。

其实这也不奇怪,京东的纯电商模式遭遇发展瓶颈已然是行业公开的秘密。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在今年4月10日宣布百万京东便利店计划,号称在未来五年,京东将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其中多数会在以前电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

这个计划是不是有点眼熟?对,因为苏宁早就已经在这样做了。作为国内同时拥有线上线下全渠道的企业,苏宁智慧零售模式的发展一直成为国内外零售业关注的焦点。今年全国“两会”上,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提出了智慧零售的概念,他认为,智慧零售真正核心的内在本质,是消费升级、技术浪潮所推动的第三次零售革命。

苏宁也在不久前发布了半年财报。数据显示,在线上平台,上市公司实现实体商品交易规模为500.39亿元(含税),同比增长52.76%,其中线上自营商品销售收入413.65亿元(含税),同比增长61.39%。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由于在移动端加大推广投入,创新营销产品,提升了用户活跃度和转化率,上半年苏宁易购APP日均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80%,2017年6月移动端订单数量占线上整体比例83.66%。

这个数据表明,线上手机端的苏宁易购APP已经成为了消费者在购物选择中的主要打开软件了,实现了品牌和流量的双抢占。

而在线下,财报称苏宁截至2017年6月30日,合计拥有各类自营店面3645家,由于此间聚焦门店升级,加强精细化运营,公司可比店面(指2016年1月1日及之前开设的店面)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54%。此外,在4-6级市场开设的苏宁易购服务站直营店经营日趋成熟,效益逐步体现,报告期内可比店面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3.51%。

线上线下融合被认为是未来趋势,所以互联网与线下店融合一直是行业热点,此次苏宁实现了线上线下数据的同步“飘红”,在现在的消费大环境下,既能在线上实现盈利,又能在线下实现突破,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个成绩。

而相反,“出师未捷将先辞”京东的宏图伟业在开始不久就遭到了挫折。据内部可靠人士透露,实现东哥100万零售店梦想的京东新通路事业部副总裁杜爽可能在七月底已经离开京东。有人称,杜爽的离职是因为50万家便利店的压力。京东回应称已经接近30万家了,远超预计进度。

刘强东曾多次表示:京东的核心价值就是要通过供应链、物流体系和渠道建设,减少中国商品的搬运次数,从而降低商品的流通成本。而苏宁互联网转型8年,通过互联网技术改造升级门店,构建零售云平台,实现了从线上到线下,从一级市场到六级市场,从核心商圈到社区、再到农村市场,拥有各类门店近4000家,年底有望达到5000家。

传统电商探索零售创新模式,将有利促进城市商业基础设施线上线下一体化、智能化发展,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市民智能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谁才是左右未来中国电商行业十年的正确方向?是苏宁提出来的“智慧零售”,还是京东的“第四次零售革命”?其实这些都不是当务之急,这个“企业成本和费用控制与销售额增长的合理比例”,也许才是东哥当下必须要认真面对的大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