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背后|阿里为何在Q2让天猫冲锋?

一千二百字 / 2018年07月11日 04:36

互联网+

惠氏启赋今年的天猫超级品牌日

这篇主要想分析一下阿里为什么会在二季度大手笔投入天猫,其中的逻辑与得失是什么。

阿里这次二季报格外受关注,有几个原因。6月份,CFO武卫比较罕见地在投资者日现场预测了公司整个2018财年的营收增长,大概在48%(45%-49%)。数字脱口而出,全场投资人惊呼。正是从那时开始,阿里股价开始大幅攀升。

另外,这个二季度是2018财年的起点,看了下阿里往年季度数据的规律,业绩数字一般会在“双11”所在的Q4达到当年顶峰,第二年Q1回落明显,Q2是业绩回暖的转折点,Q2收入勉强能追上前一年的Q4,到Q3才能超越。

也就是说,能否实现2018财年的48%增速预期,Q2至关重要。

阿里在二季度取得了501.8亿收入,同比增56%;电商业务贡献的收入有430.3亿,同比增58%。两项增速均高于武卫对2018财年的预期,说明阿里在新财年开了一个好头,武卫心里更踏实了。

对比往年的收入增速发现,48%不算激进,但也绝不容易。2017财年(2016Q2-2017Q1)4个季度的营收同比增速按时间顺序分别为59%、55%、54%、60%,整个财年增速为56%。但2016财年增速仅为33%,那也是阿里股价相对低迷的时期。

这也说明,相比2016财年,以2017财年这个相对的高点再去实现48%增速,本身就增加了难度系数。

阿里的收入取决于GMV(交易额)与货币化率,两者相乘就是收入。同理,如果用移动端GMV乘移动端货币化率,就是移动端收入。武卫在2016年二季度之后不再披露各季度GMV了,所以二季度的货币化率无法计算得出。

但财报显示,二季度年度活跃买家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200万,达4.66亿,而且人均贡献收入也从202元上涨到273元。用户数与客单价都增加,GMV必然以更高的速度增长。

阿里在货币化率方面的转折点恰好发生在一年前的2016Q2,当时移动端货币化率(2.8%)首次超过了整体的货币化率(2.79%),且在整个2017财年保持了前者对后者的微弱优势。这个转折点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现在阿里有至少八成以上交易在移动端完成,移动端货币化的能力直接决定了收入规模。

平台的广告价值在Q2进一步释放

那什么是货币化?阿里的货币化途径主要是淘宝的P4P效果广告、展示广告、淘宝客的佣金、店面费用、天猫佣金、天猫的效果和展示广告、速卖通的佣金,以及来自第三方媒体营销联盟的广告分成。这些几乎都与广告平台阿里妈妈有关。

武卫在财报发布后表示,“客户管理收入的显著增长,反映我们为消费者带来了具有差异化的商业价值。”这句话有点拗口,结合业务变化可以理解为,阿里升级了广告的技术,让广告与目标消费者匹配更精准了,促使商家投放了更多广告,所以带来了更多的客户管理收入(即针对商家而言的广告)。

一个细节是,这次财报单独披露了天猫GMV增速数字,为49%。Mr.Key查看阿里过往数据规律,一般每年第二、四季度是电商旺季,第一、三季度相对寡淡,商家也要合理分配资源投放节奏,劳逸结合。旺季里,卖家为了卖更多货,会购买更多广告,即抬高货币化率,会让广告增速高于当季GMV的增速。以这个规律看,二季度的货币化率增长应该很显著。

二季度的广告收入增长是怎么取得的呢?由于营收结构的差异,天猫商家既购买淘宝、天猫两个平台的广告(效果+展示),又会按GMV贡献佣金,且天猫客单价一般会高于淘宝。所以,如果天猫在总体GMV中的贡献占比提升,会进一步抬高货币化水平。

换句话说,假设淘宝和天猫贡献了相同的GMV,那么天猫转化的收入一般会高于淘宝

2017财年,淘宝和天猫的GMV贡献比值是1:0.7,2016财年这个数字为1:0.6,2015财年是1:0.5。说明天猫的占比在逐年扩大。

这当然和阿里资源投入的方向有关。8月15日,天猫升级超级品牌日推出了“双百计划”,即投入百亿元每年帮100家大品牌打造“自己的双11”。二季度,天猫对消费者加大补贴,CFO在会计处理上将这个补贴成本从天猫佣金收入中扣除了,计入了投资项,没有体现在市场费用上,这也让天猫佣金同比增长略有回落,达28%,但这也直接带动了天猫GMV的高增长。

未来,阿里在B2C会继续加大投入。不难理解背后用意,除了上面提到的货币化水平的差别外,另一个作用就是牵制京东的成本支出。

京东二季度在市场营销上投入了40.8亿,费用同比增63%,超过了当季GMV与收入增速,是在各项成本费用(货品、物流、技术、行政)中上涨最快的一项。天猫选择在618所在的二季度做折扣大促,尤其在3C与快消品类目均取得50%以上的增速,让京东不得不加大市场投入。

阿里业务矩阵的关系

除了B2C,阿里在其他领域的投入也在加大,比如云计算。阿里云最近4个季度的收入依次为14.9亿、17.6亿、21.6亿、24.3亿,对应的运营利润分别为亏损4亿、亏损3.4亿、亏损5.1亿、亏损5.3亿。对比2015Q3时,云计算最大亏损7.1亿。这说明,在营收显著增长的同时,亏损被控制在一个较小的区间。

二季度,阿里云付费用户数首次超过100万。眼下云计算没有赚钱任务,继续投入以扩大付费用户规模是首要任务。主业电商在总收入中仍保持了86%的高占比,尽管这一数值已从2015年的90%以上有所回落。短期内,想让云计算、数字媒体及娱乐、创新业务贡献更大的营收占比,并取得盈利,并不太现实。

之前有两次与商户的对话给我印象深刻,一次是全棉时代,因为刚刚与阿里影业合作开发“三生三世”衍生品,得以第一次参加天猫超级品牌日;另一次是意大利咖啡机品牌德龙,入驻了天猫国际,但它看中了阿里云的资源,想合作研发基于用户大数据的智能咖啡机。

这说明,阿里的主业电商与非主业之间正形成互相“导流”的效应。这个效应未来应该会随着非主业的梯队发展继续放大。

以及

爽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