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3个男生同时做了「一周CP」 | 氪研所

36氪 / 2018年07月08日 10:26

互联网+

「一周CP」CP 是COUPLE 的缩写,意为配对,一周CP 即两个陌生人通过平台认识、并共同度过一周的「情侣时间」间平台往往会设置各种任务来帮助「CP」实现熟悉度的增加和感情的增进。

这本是常见于校园的一种「交友方式」,却在今年被越来越多的玩家当作一种商业项目来运作,包括市场的先行者“概率论”、“Hi一周CP”,包括近期的入局、将时间调整为2天的“48小时CP”。为什么「一周CP」会如此火爆?它的模式能否长久?它的体验和成功率如何?它的未来会怎样发展?

两周前,氪研所的观察员氪小桃在一周内参加了hi一周CP48小时CP的活动,认识了3位男CP。

(头图来自微信公众号48小时CP。)

文 | 氪小桃

感谢 | 氪研所、36氪记者罗彬萌

一、

「我还没约过,你要不帮帮我?」

我的一周CP金桔,在加上我微信的13个小时之后,这样问我。

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也许是看我没有什么反馈,他紧接着打着哈哈说了句「开玩笑」,便又岔开了话题。

在这个节点之后,我们的聊天时间就呈指数趋势下滑,「尬聊」程度也疾速陡升。他说后悔自己和女孩交往从来「不走肾」,他还说想借着CP活动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女生,听着这么自相矛盾的话,我知道,可能我只是他试探的目标之一。

只是,失败了。

二、

「你也在北京,什么时候请我吃饭?」

新田是我遇到的第二个CP,「尬」是我和他聊天的最大感受:

加我微信五分钟,问我什么时候请他吃饭;一个小时后,劝我「如果喜欢我就一定要主动哦」;加我一天后,开始用照片向我展示他的一天,并且问我帅不帅......

每次不知道怎样回复的时候,我只能「哈哈哈哈」带过。之前有人说你和谁的聊天记录中「哈哈哈」最多,你就一定喜欢这个人。

嗯......我觉得好像不太准,哈哈。

三、

「不好意思,刚刚在忙。」

任航,我的第三个CP,大忙人,忙到我恍惚以为我们之间有时差。

每一次我给他发完消息,至少隔了两个小时才会回我,伴随一句很礼貌的「不好意思」。在我们开始聊每天的任务时,他经常会突然从微信上消失,隔了几个小时回了我一句「不好意思,刚刚突然有事」。

我很理解他,但是却忍不住生他的气,这简直是浪费我一次宝贵的CP机会好么!他的状态让我感觉他是7X24小时全年无休的忙,以至于我好奇地问到了他的职业。「新媒体」,他匆匆地打下了这三个字。

我怔了一下,嗯,一瞬间我就理解了。

没错,这就是我与三位「一周CP」发生的故事。

目前,「CP试验」市场有三位主要玩家:

概率论:「CP试验」最早的尝试者,目前定期举办,已进行至9.0版,并推出情侣版。公众号上线不到两年,在5月获得了青锐创投的数百万人民币天使轮投资。

hi一周CP:2016年10月开始运作,迅速规模化,现已拥有一款「一周CP」APP。

48小时CP:新世相孵化的线上活动平台,「一周CP」模式的新尝试。

在本期氪研所体验中,我们主要体验了「hi一周CP」和「48小时CP」两个活动,文内的对比也以这两个活动为主。

一周 VS 48小时

「hi一周CP」和「48小时CP」活动模式相似。

第一步,报名。报名成功后,活动的主办方会根据简单的要求进行随机匹配;

第二步,加群。进入为这些CP开设的「房间」,每个「房间」的人数大致会保持在100人左右,并设定房主;

第三步,开始布置任务,并安排打卡、发布新任务、撰写体验等环节。

报名体验

二者的报名环节都很简单基本,虽然填的东西不少但也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准入门槛较低,而且,在与其他参加的小伙伴的交流中我也得知,填写的稍微敷衍一些也并不会影响被选中的几率,但二次申请的通过几率就很小。

可见在前期这两家平台的宗旨还是获取更多用户,尽量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hi一周CP」48小时CP的报名表对比

「hi一周CP」和「48小时CP」的报名信息都侧重于个人兴趣爱好,除了这两个,我还参与了「概率论」的报名。与这两家不同的是,概率论的报名表除了基本信息外,只有两个问题——介绍自己和参加缘由,更为简单。但很遗憾,我没有通过概率论的筛选。(主办方看到可以给个解释......)

值得注意的一点,这三家的报名表中,都没有要求提供照片、身高、体重等信息。

社群对比

这两个活动都拥有自己的“房间”。相比较而言,「hi一周CP」群的活跃度远高于「48小时CP」社群活跃度。这其中,有两方群主本身运营社群能力的区别,但更多的原因可能在于,两个活动的时间差别。

「hi一周CP」社群截图

「hi一周CP」的群中,群主的活跃度是最高的,随时随地会出现在群里活跃气氛。叮嘱大家打卡、带领大家玩游戏、分享自己参加活动的经历......从群里的成员反馈来看,这样的活跃也带动了其他成员积极的发言,使得群成员的归属感更强,而这无疑增大了成员对平台的粘性和对这次活动的认真性。

48小时社群截图

相较而言,48小时CP的群略显沉寂了些,在群成立后,群主的存在角色仅限于“反复地发布群规”、“有秩序地公布任务”以及“不断提醒着打卡”,而和群成员的互动较少,从群内看,参与者的反馈也并不积极。

但这或许与48小时有关,毕竟活动只有48小时,在CP完成任务的同时,还会有多少时间可以给微信群呢?而这种“速食性”,也多少削弱了“房间”存在的意义。

任务对比

任务,毫无疑问是「一周CP」最核心的部分。体验来看,「hi一周CP」的任务偏向于倾诉和讲述,而48小时CP的任务更偏向于合作和活动。

「hi一周CP」的任务(每期不完全相同):

1.和CP说自己的五件事

2.发一段走心的自我介绍

3.介绍自己一句口头禅、一个昵称、一个缺点、一个技能、一个习惯

4.分享旅行故事或者最向往的城市

5.拼接两人小时候的照片,并说一说什么觉得自己长大了

我和我的第一个CP金桔做的这几项任务,除了第五项任务略显尴尬,其他的几个都有聊到,但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所谓“走心”的自我介绍,也就是简单地把自己的生活、性格说了下。在发生了前文尴尬的对话后,也没法进行第五个任务了。

因为个人配对CP有一定的差异性,我也询问了和我参加一期的几位小伙伴,他们也跟我聊了聊体验这期任务的感受:

@ 王圈圈 女 20岁

在这几个任务中,我和CP聊的比较好的是第四个话题吧。我说我想去新西兰,他就马上找到了新西兰特别美的星空图片发给我,还推荐我可以去特卡波!还给我分享了他在日本的故事,说他在奈良被小鹿欺负的故事,真的这个环节还挺美好的。但其他的,不是太好聊。

@凉宸 女 22岁

看到“走心的自我介绍”这个任务后,我很走心的打了一大段给他,我觉得我们之间要有一次比较郑重的介绍。他很惊讶的对我说,你的这一段写的简直就是我!哈哈,剩下的任务都被我们两个聊到天南海北去啦。

@Edwin修 女 19岁

我其实是一个不太愿意和陌生人分享的人,我还是有一点点防备心的。所以这些任务我基本都没有做,都只是聊一聊现在的事情,没有涉及从前和未来。

@神神的鱼 男 21岁

我和我的CP在看到任务之后都沉默了很久,觉得有点无聊又有点小尴尬。最后我们两个就着吐槽这些任务开始聊天了,非常投机。

48小时CP(每期不完全相同)

1.说出朋友圈封面的故事

2.脑洞拼图

3.互道晚安并为对方唱一首歌或者听一首歌

4.为对方完成一个心愿

相较于「Hi一周CP」偏文字叙述向的问题,「48小时CP」更偏活动向。就我自身而言,我非常喜欢【朋友圈封面】这个任务,也都和我的后两个CP完成了,虽然他们并没有对这个环节表现多么大的兴趣,但这种形式感还是很棒的。落眼于生活中不太被关注的点,不有意去挖掘经历和故事,是「48小时CP」任务的优点。或许是处于只有48小时的考虑,所以主办方设置的任务不那么注重故事,而更注重两个人的契合。

同样,我也邀请了几位同期参与的小伙伴,说了说他们的感受:

@姜柯 女 21岁

我的朋友圈(封面)一点故事都没有,所以在看到任务一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说什么。索性我编了一句「一颗红心向太阳」送给了我的CP。我的CP当时就夸我“一身正气”。

@庄大清 女 20岁

我一直想做拼图任务好久了!那天我的CP其实还蛮忙的,但是因为我反复微信轰炸他,他还是乖乖的拍了五次照片,最后拼出来的超级喜欢。

@LTY 男 21岁

我和我的CP做完最后一个任务,就没有联系了。

「我好像没有什么心愿......」「好巧啊,我也是」「哈哈」

@山崎 男 22岁

还是比较喜欢这样以活动方式承载任务的,不是那么喜欢对着陌生人讲故事,这样的活动会让我感觉轻松一点。

据主办方透露,无论是「hi一周CP」、还是「48小时CP」,其面向的用户,都是大学生及大学毕业四年内的人群。而确实,在我接触的用户当中,的确大部分都是大学生群体,也有少数工作一两年的用户。

我自己也是还未毕业的大四狗,在接到这个选题之前,还是非常兴奋和及其期待的(毕竟脚踏三只船的机会不多哈哈哈)。但在参加完之后,却不免有些小失望。被匹配CP的质量、活动任务的无聊与尴尬、社群的表面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唉,导致我都有点对这类社交的“新形式”失去了信心。

不过,在我参加后的几期,这两个平台活动参与的人数仍不断上升。据最新数据,「hi一周CP」一期的参与人数已达十几万人;概率论以比较“严苛”的方式筛选,一期也有3-4w人参加;而后起之秀「48小时CP」经筛选过后的参与人数每期也保持在5000人左右。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选择参加一周CP?他们的体验如何、还会继续参加吗?一周CP看似是一个社交类活动,但是它的社交性到底有多强?

整体活动体验

@ 王圈圈 女 20岁

其实,我本以为会出现一些能够拿来存储和分享的故事。但是可惜,没有碰上我的小概率。整个体验在尴尬的任务,尴尬的聊天中结束。

@ L_yuan 女 22岁

如果可能,我还是会参加的。参加一周cp的活动,为的是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去增进感情的。任务很容易完成,不需要耗费太多时间,又还切实有趣。这七天过得还算愉快,认识了不少各个地方的人,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

@方可 男 23岁

我的一周CP经历应该是我最无趣的一段时光之一了。任务的完成从最开始的走心,到后来的敷衍了事。活动很好的一点是,真的以“趣味相投”的标准进行搭配,我们有相同的爱好,向往同一座城市。只是,我们没能因此而聊到最后。

@ 木木 女 21岁

我的CP后来变成了我的男朋友。当初抱着好玩的心态加入的活动,因为当时真的很无聊。但是没想到,不光认识一帮朋友,还收获了一个男朋友,嘿嘿。

@ 呼呼哈 女 22岁

之前参加一周CP的活动初衷就是觉得好玩儿+好奇,觉得在大千世界这么多人里跟一个陌生人能组成CP蛮奇妙的。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是我当时的CP做饭很厉害,知道我喜欢哈利波特还特意寄了一套新版的书给我。

@ 雪碧 男 22岁

现在回想,这个活动对我而言最大的意义可能就在于:看看自己同年龄段的人都在做什么,从自己的一方小世界探出头,去窥他人。

从一周CP到真正CP的概率?

从参与者的反馈可见,多数选择参加一周CP活动的人,除了无聊,多少还是会对发生一些意外而又美好的事情带有期待。主办方们正是抓住了这个心理,不断在对外的宣传、推送中用精致又不失现实的故事们包装整个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男生女生们。

推送中的精致故事

参加过「hi一周CP」的文酱表示,「我觉得女孩子都会对这种意外式浪漫有一些向往吧,万一我就在这次活动里邂逅了我下一任男朋友呢!」一周CP的成功率我们暂时还无法知晓,但是根据氪研所观察,至少在我们所在的房间中并没有成功成为情侣的例子。相反,有不少在活动期间聊的甚是火热的CP,在活动结束之后也慢慢不再联系。

「哪怕只是在滴滴上拼车,都可能会认识另一半」,36氪记者罗彬萌表示,一周CP的平台只是把这样的概率放大。但是这仍不妨碍,在这个平台上遇到「真正CP」,是一件小概率事件。

无法沉淀的社交关系?

在一周CP出现之前,这样的玩法其实在贴吧早已存在,常见于各个大学的贴吧。贴吧的活动其实可以算在熟人社交之中,因为是建立在熟悉场景下的社交关系,所以会给人更强烈的信任感,成功的概率也更高。于是,这种模式也就成为了校园社交的一个切入口。

而对于一周CP,36氪记者罗彬萌表示,这其实是陌生人社交的玩法之一,由于其弱关系链的特点,无法沉淀强社交关系。很多人在活动结束后,即使曾经聊的不错,也会慢慢变成朋友圈的点赞之交。「48小时CP」的参与者呼呼花说,「在结束之后,好像就没有再继续下去的理由了,大家都有彼此的生活,就疏远了。」

就氪研所体验来看,我们认为这两个平台没有完全利用好自身的环节,来加强CP之间的粘性。陌生人社交,天然具有弱粘性和低频次的缺点,而短时间、无照片、随机匹配这样的模式主打“噱头”,又增加了这种不确定性。所以,强社交关系自然很难沉淀,而所谓「遇到一个对的人」,不过是平台给用户的美好愿景和很多年轻人的幻想而已。

不过,这种模式正因为这种“小概率”和“不确定”才性感,不是么?

一周CP还能火多久?

静香,是我在活动中认识的一个女生。当被问到会不会再来参加一周CP的活动时,她很明确的表示「不会,尝试一次看看是什么样子就可以了 」。这其实也是「一周CP们 」的通病,尽管拉新容易,但留存很难。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就是一次性活动,满足过一次好奇心就可以了。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这样的模式不可行。目前我国单身人口近2亿,正面临第四次单身潮。单身男女市场待挖掘的可能性十分巨大,一周CP的背后的大流量是它可以持续下去的资本。而36氪记者罗彬萌认为,一周CP活动不具备长久价值,只是一个热点。

一周CP能火多久不好判断,但是如果一周CP维持现有模式,不寻找更好的方式进行转型,那么它的生命力只会不断消逝。

而据氪研所观察,一周CP模式现在仍处于一个早期教育用户并扩大市场的阶段,在各个平台用着ugc包装起来的精美故事收割一批又一批少男少女心的同时, 他们也在积极地寻找下一个方向,下一个同样以这批具有一定消费力的年轻人为主角的方向。比如「概率论 」也在进行多样的“社交实验”,除了一周CP外,还有“忘忧酒无”、“三天寻找另一个自己”等活动,也尝试过线下的社交活动;「48小时CP」也在新一期的活动中和全国20多所高校达成了合作,借用一周CP活动拿下大学生群体,再去不断开拓符合他们的产品形态,或许是其最终目的。

概率论称其为“社交试验站”

整体看来,不完善的活动机制、无法保证真实性和安全性以及无法沉淀社交等种种问题导致活动留存率、复玩率不高,从传统意义上来讲,一个活动如果本身不能给用户提供价值,便是一个伪命题。

但无论一周CP的体验怎样,拥有巨大的流量,就是它在商业上最大的价值。虽然现在并非过去“流量为王”的时代,但流量的获取仍然是任何互联网产品成功的必要条件,何况,社交天然具有线下的场景,这又增加了这个模式未来的可能性。

有人把一周CP和速食爱情画上等号,我们觉得,其实这并不正确。一周CP和新近出现的陌生人语音交换一样,是创业者探索出的又一陌生人社交的新产品。 只是,形式感更强了。

社交一直是众多创业者眼中的“香饽饽”和“心头病”,需求旺盛但玩法却很难革新。但无论社交产品的形式感和风潮如何变化莫测,有两样东西则在年轻人当中长久存在:

荷尔蒙和好奇心。

多说一句,关于「氪研所」。这是一个36氪编辑部内的神秘组织,用体验的方式带给你关于互联网的鲜活报道。如果你对体验式报道也有了解并感兴趣,欢迎你跟我们一起玩,有任何体验式选题,可将“选题描述+你的观察”发送至邮箱jiangtao@36kr.com。获选的选题,我们会和你一同进行并完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