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潮来袭,科技以人为本,还是以人为成本?

蛇叔画足 / 2018年06月17日 00:14

互联网+

巨头推动下的“无人”大潮来袭

2017年7月5日,“百度AI开发者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超过4000人参与了这场发布会,百度首次公布了完整的AI生态开放战略。而这次会议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李彦宏在五环亲自试坐无人驾驶汽车,以引发交管部门的关注进而把对无人驾驶的关注推向了高潮。

2017年7月7日,马云的无人超市正式落户杭州。这家无人超市占地约200平米,集商品购物、餐饮于一身的无人线下实体店。根据线下体验的情况,顾客扫码进店后自行选购商品,离开的时候通过支付宝自动扣款,整个过程,没有收银员、没有导购员、没有服务员。全程不用掏手机,所有消费自动记录,离开时自动扣款。以阿里的业界号召力,该无人超市上线后所引发的媒体关注又再次把无人概念推了一把。

此外,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还有水电煤气等的读数,在很多地方也已经不需要过去工作人员上门,只需要住户自行通过APP提报,即可实现自动计算费用和银行扣款。而这些,大部分也是基于微信平台或者支付宝平台实现的。

显然,在巨头的推动下,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已经开始向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方向发展,真可谓“无人”大潮来袭了!

“无人”大潮冲击,那人将要去到哪里?

虽然手机行业的巨头诺基亚已经离我们很远,但是,当年诺基亚的那句“科技以人为本”还是很深入人心的。无论是无人驾驶,还是无人超市,或者是其他什么无人应用,无人的基础是技术的进步。虽然技术的进步一直都起到替代或者解放人的效果,而从过去的技术进步来看,尤其是从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对人的替代也普遍存在,也有引发一部分人的失业的问题。但总体上看,人被机器替代的负面效应并没有当时所担心的那样。但是,新一轮技术的进步,对于人的替代,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上,都与以往的技术进步不同,特别是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技术的发展,从而让更多的人对机器替代人的问题表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担忧。

百度的自动驾驶汽车,更多的是把人从疲劳的驾驶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更多的舒适感,这种自动驾驶的技术运用,只是部分的替代一些行业的司机服务。因此,百度的自动驾驶对人的替代,总体上看对于一个行业的人的群体性的替代影响还是有些。与之不同的是阿里无人超市这类应用,在媒体的集中报道中,大家的焦点放在了所谓的“要消灭服务员、收银员、导购员”这样的广泛的替代效应上。事实上,我们可以注意到,不管是电商概念,还是新型零售业的概念,这些线上渠道已经对线下渠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传统的线下店铺产生了极大的替代作用。

因此,这种已经在发生可预期的“无人”技术对人的替代的问题,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将是一个不得不面临的重大问题,其核心便是被替代的人的就业问题,如果被替代的人群规模增加,就业问题将引发的是社会安定的问题。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面对阿里的无人超市,不少人已经表现出了这样的担忧。这些被替代的人,将要去到哪里?

显然,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科技以人为本,更多的体现的是把人当做不够经济的人工成本。而无人技术的进步,就是要用技术替换人,从而降低人工成本,提升企业效率和效益。

百度的无人驾驶技术,表现的还是需要在研发上投入更大的资源,尤其是研发人员的成本上,这给高知人带来了更多的更高收入的就业机会。而阿里的无人超市,则更多的是体现在利用不断成熟的技术在群体性替代一些的人员,是典型的科技以人为成本的行为。因此,也有人认为阿里现在在做的事情,对阿里自身而言是有利的,但对于全社会而言则未必。但是,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如果阿里只是一味的追求企业效益,只是利用技术替代一些人,那自身也将是无法长久的。

因此,在无人潮冲击下,不同企业的做法,从稍微长远的角度来看,将决定着企业自身的模式是否长久。虽然被替代的人的去留问题不是企业需要考虑的,但其实更有系统观和长远眼光的企业和企业家,都不得不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对技术的应用。

面对企业的无人技术冲动,政府部门怎么考虑?

显然,无论是百度的无人驾驶汽车,还是阿里的无人超市,从技术成熟度上看,离有效的应用还早得很。而关于对无人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目前也只是仅限于心理上的预期。这类无人技术,目前都是媒体的炒作价值远远大于其真实的现实价值。因此,现在谈论这些,似乎有些担心过度,或者说杞人忧天。

但是,面对阿里无人超市这类新鲜事物,所能引发的对人的较大面积的替代以及对行业的冲击所导致的问题,这还是可以进行合理评估的。比如,杭州的这家无人超市,如果要满足更多样性的需求,除了可以直接购货之外,还是一个实体体验店,体验之后就可以直接在淘宝或者天猫上实现一键下单,那么这除了对收银员、导购员和服务员的替代之外,零售的实体店都将全面受到冲击。这种冲击引发的效应将更大。这种情况下,虽然物流配送的人员可能会增加,但总体上看是可能引发的失业人员与提供新增就业的人员是什么样的关系,是可以评估的。

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效率,提升效益,这是企业的天性。但是,企业的这种天性而引发的挤出效应,不能够只是由社会来承担。因此,面对企业的无人技术的冲动,政府部门从现在开始,可能需要谨慎认证对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跟踪研究和评估。必要的时候,企业需要为此承担额外的东西。

总之,科技以人为本,不应该是以人为人工成本,一味的通过技术的进步压缩人工成本。而是要以对人的关怀为根本,而这企业不会主动承担,而更多的是公共政策的制定部门的责任。而企业在考虑“无人”的时候,首先需要想到人的去处,这样才能更长久。

【文/笨手蛇,仅用于所授权平台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环球科技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环球科技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环球科技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环球科技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环球科技网编辑修改或补充。